造假链寻根
2019-06-11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9年10期
编者按
又是一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相较于消费领域的年复一年打假,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造假更值得关注。近些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日趋严重,不仅严重误导了投资者,损害投资者权益,且也搅乱了资本市场正常秩序。
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链中,不法公司不仅利用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提高经营业绩、粉饰财务报告,也利用“泡沫重组”方式将大股东或其他关联利益方的烂资产美化打包上市,甚至有的为了保壳,人为编造出原始凭证出具极具欺骗性的财务会计报告等,为了让假象变得更加真实,部分公司干脆串通起中介机构一道去造假。如投资者熟知的绿大地案中,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就和公司管理层合谋,参与策划并实施了整个财务造假行为。相关数据统计显示,1997年以来,A股市场共有381家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发生过违规行为,违规案件合计597起。
造假者如此猖狂和肆无忌惮,究其原因还是违法成本太低,即便是被查获,证监会对公司罚款也不超过60万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罚款不超过30万元,这相比财务造假动辄获利上亿元而言,可谓毛毛雨。2018年中,虽然监管层推出了《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升了上市公司造假惩罚力度,但在利益驱使下,依然有很多上市公司或机構合谋,有意或无意中去造假。如此严峻情况,不仅急需监管力度进一步加码,在进口和出口两端严格把关,更需要投资者积极行动起来,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身利益,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打破资本市场上的利益寻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