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村”里党旗红
2019-06-11李长江曹众
李长江 曹众
元宝村,伴随着共和国70年的成长,岁月沉淀下的都是不屈不挠的奋斗史。
小说与现实,历史与今天,在交相诉说
尚志市元宝村,距离尚志市区30公里,因有山状似金元宝而得名,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东北最早掀起土地改革的地方,有“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之称。
如今,乡亲们很自豪:拥有2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铅笔廠、铅笔板厂、米厂、煎饼厂等;铅笔板产量占全国60%,铅笔产量约占全国25%;2018年全村总资产7.2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3.1万元;半数以上村民住进了楼房或别墅,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有小轿车……
小说与现实,历史与今天,时间与空间,在交相诉说,令人感慨,令人振奋。
70年前有多穷?
老辈人讲,当年“光腚屯”的实际情况,和作家周立波笔下小说《暴风骤雨》中的描述是基本相似的。那时候,元宝村的半大男孩子,天气一热,基本上都光着屁股;半大女孩子因为没有像样的衣服,大多不敢出门。这就是“光腚屯”绰号的由来。
实行包产到户前,元宝人的生活状况仍然和全国大多数农民一样贫穷。1976年时,元宝大队累计欠款27万元,是名副其实的种地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
关键时间节点,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那年冬天,因为做裁缝活儿交了好人缘,张宝金被乡亲们推选为元宝大队生产四小队队长。
不含糊,不服输,不偷懒!张宝金领着老少爷们捧着《科学种田手册》在地里照着干……秋后算账,整个元宝大队七个生产小队向国家卖粮食45万斤,而四小队自己就向国家卖粮食23万斤,而且一个工分从上一年的8分钱一下子猛增到2.45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张宝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0年,他被推选为元宝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实干带来了收益。经历10年苦干,到了1988年,村里不光还清了外债,账上还有了6万块钱,家家也渐渐小有积蓄。
是小富即安,还是蹚出富路?张宝金等支部一班人动起了脑筋。
元宝村挨着苇河和亚布力两个林业局,木材资源十分丰富。村里决定以集资入股方式办卫生筷子厂。说干就干。吃过亏、碰过壁、受过憋,苦干累干加实干,外带着傻干,有的赔有的赚,慢慢地局面打开了,产品从国内远销至日本等国家。几年下来,企业竟然盈利了2000多万元。
此后,元宝村的企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期。1989年,产值实现了一个亿,成为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的第一个“亿元村”;1992年,元宝村和香港伟盈国际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黑龙江元宝山木制品有限公司,取得了贸易出口权,利润比之前增加了15%;1994年,新上了铅笔生产项目;1995年,把企业办到了村外,在大兴安岭建起了8家卫生筷子厂;2000年,走出国门,在俄罗斯购买了一处山林的采伐权和厂房设备,成立了元宝山远东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黑龙江省内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亚洲铅笔之乡”——元宝村感受到了危机。
化危为机,船小掉头快。
凭借村里的黄泥河水资源,张宝金号召全村把旱田改成水田。“玉米一亩收入1133元,普通水稻1564元,稻花香水稻2030元。”张宝金给乡亲们算起明细账,鼓励大家种植稻花香水稻。
“旱改水由开始的不足500亩,现在已经发展到了6000亩,实验成功种植‘稻花香2号2000亩,注册了‘村镇香商标,成立了稻米合作社。2018年新建了日产100吨的大米加工厂,生产、加工、销售实现一条龙。”村委会主任施永平介绍。
“富裕了,追求也就不一样了!”为了让乡亲们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村里先后投资8200万元,建设了4.1万平方米的居民住宅楼,其中别墅30栋,385户农民住上了楼房、别墅,占全村户数的一半以上。元宝村的砖瓦化率、自来水、有线电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等都达到了100%。
扮绿山水,厚植文化,造福子孙
富裕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缓前进的步伐,而是可以有更多精力,为子孙后代的幸福深入着想。
元宝村,由于持续过度开垦,植被受到破坏,每年大雨裹挟着泥沙呼啸而下,不但冲跑了庄稼,连山路也时常被冲垮。
2004年春节,大年初六,张宝金领着大家来到元宝山,指着光秃秃的石头山说:“人总不能就跟钱过日子吧!咱不能吃资源饭断子孙路,一定要把这座荒山变成绿山,把‘绿色银行建在山坡上。”
“退耕还林不仅能防风护坡,15年后,每年还能采伐木材5000立方米,可连续采伐16年。如果每年采伐量和新栽量平衡,这片树林就能永续利用。”
那些年,元宝村的男女老少都自发地上山,扛苗、挖坑、种树。16个年头过去了,30多个树种、100多万棵小苗已长成大树,元宝山万亩生态林成了村里最靓丽的风景。有了青山,不愁绿水,下雨流到黄泥河的水变清了。从此,岁岁安澜,人水相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这个理儿元宝村人懂得。村里近几年累计向教育投入200多万元,村里孩子很早就享受到了免费义务教育,凡是升入重点高中和大专以上院校的学生,村里都给予2000元、3000元不等的鼓励。
“建设6000平方米的铅笔文化广场,组织100名村民成立了秧歌队,统一购买了全套的器材和服装、折扇等用品,多次组织大型文艺演出,在办公楼设立文化活动室,免费向村民开放,有各类书籍15000余册……”村民何连英介绍。
“要说咱村从前的路,那真叫埋汰!赶上场大雨,穿上靴子都能被灌满。”集中建下水管线,要投入一大笔钱,一些村干部不同意,认为这钱可以建十几栋别墅。张宝金就挨个开导他们,眼光要放长远,今天花钱多点是为了讓几代人都能受益。如今,全村道路硬化率、绿化率、亮化率、美化率均达100%。
山好,水好,旅游差不了。“近年来,村里先后投入资金430多万元,建设了暴风骤雨纪念馆、荷花池、元宝山等六大景区,修缮了城门楼、办公楼。村里打造的‘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景区,被评为国家级3A景区,十余年来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村出纳员于俊玲骄傲地讲。
青山郭外斜,绿树村边合,亭台有楼阁,河水荡清波……如诗如画的元宝村,陆续荣获了“全国文明村”“全国模范村委会”“全国绿色小康村”“国家级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国家、省、市授予的众多荣誉称号。
党员带头,一籽下地,换来万籽归仓
4月12日早7点,元宝村会议室,村“两委”晨会准时开始。村干部们你一言我一语,大事小事,句句村情。
从张宝金当村支书的那天起,“两委”晨会每天必开。土坯房,砖瓦房,四层楼房,村委会地点在变,晨会制度40年未变。学习党的理论,研究党建工作,谋划村屯发展。哪个工程,哪个项目,重点大事,都必须通过村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啥事都要通过公开向乡亲们讲清楚。
元宝村有党员72名,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组织建设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严肃政治生活制度,严格村民议事制度。村里每半年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支部委员会,每月召开党小组会,逢中央出台新政策,随时增加“三会”。党总支曾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多次被黑龙江省委和哈尔滨市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村里有点大事小情,冲在前面的肯定是党员。他们就像颗粒饱满、生命力顽强的种籽一样,一籽下地,换来万籽归仓。”村里的大学选调生姜苏阳说。
元宝村富了、美了、绿了,可张宝金和老伴杜兴荣还住在老村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双人床就占了近一半。除了每月1500元的补助,他不多拿村里一分钱。
“当年办厂那会儿,老书记腾出了自家院子;没有启动资金,老书记说服有病都舍不得吃药的老伴,拿出全部积蓄;没有产品销路,他带着一摞大煎饼、一个马扎跑遍大半个中国……”村民陈广仁回想起当年情形,依然很感慨。
由于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他几次提出辞去支部书记职务,村民党员们始终不答应:每次选举都是100%的支持率。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当了40年村支部书记的张宝金,总结出三句话:一是凡事相信党,坚决跟党走;二是遇事靠群众,发展了才是真好;三是干事讲科学,能干会干加实干。
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元宝村的天翻地覆变化,已铭刻进共和国70年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壮丽发展史,记载着荣光,激励着梦想,昭示着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