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大国风范促进世界文明发展

2019-06-11亓利

奋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道路

亓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风云变幻,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以宽广的视野、深邃的思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索。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而形成了文明交流互鉴这一重要论述。之后,在2014年4月访问布鲁日欧洲学院,2014年5月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5届会员大会上,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等国内外许多重要场合都对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进一步丰富了文明交流互鉴这一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世界文明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深入研究其时代价值和实践成果,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大的变化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如何发挥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破解人类发展的难题,建设好人类共有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的重要论述,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文明理论。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指出,(自然生产力)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才形成了不同的文明。这说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一种文明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文明理论,并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讲话时再次强调:“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

回应了国际社会的不和谐之音。当今世界,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但同时,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文明沒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呼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柱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印证了探索不同发展道路的正确性。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各个国家和民族必然的、有权力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条条大路通罗马。谁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为一尊,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并强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讲话,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道路,指出:“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这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这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道路创造了一个文明型国家,它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中国道路给世人提供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可能性,并由此证明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二、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实践成果

体现在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与全球各类政党举行高层对话,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党形象和“天下一泓水”的博大胸怀,也在世界层面生动诠释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国际发展新秩序的真谛,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愿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党分享执政经验和追求共同进步的美好愿望,也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的诺言。

体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和原则,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讲话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首次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决议。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描绘了美好的画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不断深入人心,反映了人们对开放、包容、共赢的渴望,也彰显了中国作为大国、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关注人类发展的情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胸怀。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道路
爱的共同体
道听途说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论命运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