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群与群说
2019-06-11王俊良
王俊良
如今,“群”之涵义,早超越《说文》本义“人类团体”概念,渗透进生活的犄角旮旯。网络时代,“群”起“炒”涌,每个人,都在低头刷屏泡群,忙于离开这群,进入那群。似乎生活除刷存在感、找满足欲,就是这边说群,那边群说。
真是闭门家中坐,众“群”网上来。今天,还无“群”一身轻;明天,就被无数个“群”圈定。会写字叫“作家群”,会涂鸦称“画家群”,会说话唤“演说家群”。“家边冷不丁再加上一个“著名”,心底“出人头地”欲轰然爆发,展示欲瞬间星火燎原。自此,不怕卡上缺钱,就怕手机断电。握个手,隔屏如眼前;点个赞,礼多“粉”又窜!抬头不见低头见,有型手机无情牵!“群”里“群”外,兀自难解难分。
有人将生活无序归罪手机,埋怨“群”起“炒”涌的社会现实,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古人没手机,建群热情并不比现代人低。睿智如荀子,一句“人生不能无群”,让古道热肠的国人,再也不愁建群的理由。聪明如刘备,自认群主建“蜀汉群”,宗旨恢复汉室,拉张飞、关羽入群。后来,其他群的骨干赵云、诸葛亮、马超、黄忠、庞统纷纷加入,群一度红红火火。
相对来讲,嵇康建的“竹林七贤”群,艺术范儿倒有点儿,“贤”却找不到影子。山涛一门心思为司马氏选贤任能,入“群”并非真心。群主贴《与山巨源绝交书》帖子时,刘伶、阮咸只顾沉醉酒乡,阮籍忙于为司马氏起草《为郑冲劝晋王笺》,三人连赞的功夫都没有。王戎呢,更绝。两口子关起门来,数钱数到手抽筋,你绝不绝交,与我何干?向秀直接加了司马氏“群”,上演“贤”在“权”面前的不堪一击。
这真应了那句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鲁迅说,所谓“群”,“盖惟声发自心,朕归于我,而人始自有己;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此处,“朕归于我”,也就是将我归于我,不依附于任何权力,强调自我意识的觉醒。目的在“大觉近矣”之“群”的日臻完善。鲁迅对“群”的理解,与严复指向一致,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群”,泛指“社会”的一种状态。
符合社会状态这一指向,非宋江的“水浒群”莫属。先看群成员,公务员、警察、军人、地痞、流氓、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以及流行音乐歌手、赌徒、小偷等等。这些人入群,说是大哥的“铁粉”,心里各自揣着小九九。“大碗喝酒,大秤分金”尚可,一涉及根本利益,就会出问题。再看贾宝玉的“红楼群”,同样是一种社会状态。入群是清一色的美眉,刘姥姥虽说另类,也属群主贾宝玉的铁杆粉丝。唐三藏的“取经群”,群友最少,连白龙马算上,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加上群主才五个人。但同样脱不了社会状态的影子。比如,群主的好友观音菩萨、太上老君、如来佛祖一干人,与现实社会体系别无二致。
对无“群”不欢的国人,梁启超批评说,“然终不免一盘散沙之诮者,则以无合群之德故也”。显然,鲁迅、梁启超对“群”的解析,与现代意义上的“群”相去甚远。其实,“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的标准,一直是庙堂与江湖“组群”之圭臬。至于“小人与君子”如何裁度,并不重要。从古到今,整个世界争的,就是“群”规的制定权,“说了算”的“群主”威权。
這一点,可从英国退出“欧盟群”,美国退出“联合国人权组织群”,得到印证。“群”聚“群”散,在利益纽带。大到国与国,小到人和人,玩得到一起就玩,玩不到一起就散。至于说群与群说的热闹,纯粹演戏给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