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的炊烟哲学

2019-06-11尤今

润·文摘 2019年2期
关键词:滋滋顶嘴紧箍咒

尤今

对于食物,父亲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从骨髓里透出来的款款深情。

曾经,我们有过家徒四壁的日子。可是,我们的餐桌上却还是油光闪闪的。

星期日,父亲会在温柔的晨曦里,拎着菜蓝,上菜市。囊中羞涩,不能大鱼大肉大蟹大虾,他的脑筋便拐个小弯子,买肥肉、买小鱼、买瓜果、买蔬菜。

回家后,把那一大块宛如白玉的肥肉切成细细的小块,然后,起锅。肥肉受热,“滋滋滋、滋滋滋”地发出了痛苦的叫声,慢慢慢慢地,溶了、溶了,溶化成一锅金黄色的油,溶不了的,就变成了香香脆脆的猪油渣。他用筷子夹起一颗猪油渣,往我口里送。猪油渣在口腔里金碎玉裂,鲜香的味儿在舌面上活蹦乱跳,形成了我一生悠长的回味。

父亲用盐把小鱼们腌了,放进猪油里去炸,香味就像爆竹,噼噼啪啪地四处飞溅,我想,就算是患了厌食症的人,味蕾在这一刻也会起死回生吧!

在烹饪这一码事上,有些细节,父亲是很坚持的。他认为食物和人一样,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我们必须顺其性子而行。比如说,处理辣椒和蒜头,他不喜欢用搅拌机代劳。父亲说:“每种瓜果蔬菜,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我们要让味蕾切实地感受到生命强韧的味道。”

成长后,我才发现,在父亲的炊烟哲学里,其实是蕴藏着许多教育孩子的哲理的。

每年的大年初一,父亲总是早早地起身,为全家大小烹煮罗汉斋。中午,所有的孩子端坐桌前,在袅袅的香气里,父亲要我们每个人说出新年的愿望。

小孩子嘛,无非就是说说希望学业进步或是要听父母的话这一类讨喜的话,可是,父亲不要这些,他要我们切切实实地想,旧的一年,我们的大毛病是什么;新的一年,要朝什么方向努力。

孩子经过一番努力的思索之后,总能说出一些比较具体也比较诚恳的话,比如,我就曾经这么说过:“以后,爸爸妈妈骂我的时候,我必须在开口之前,先想想我的过错是什么,再想想怎樣去纠正。不经思考便胡乱顶嘴,是没有礼貌的,也是不对的。”(“顶嘴王”是我童年的绰号。)

父亲听了我的“忏悔录”,频频颔首,微笑应道:“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记得啊!”这些话,就像是“紧箍咒”一样,在接下去的日子里,严密地管束着我,每每我张口要顶撞时,这个“紧箍咒”便适时地跳了出来,封住我的嘴。渐渐的,这变成了我的一种“自我反省”的方式,而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后,铸造一个新的自己。

父亲没有一副唱歌的好嗓子,但是,一进厨房,残缺不全的音符便会跌跌撞撞地从他的喉咙里争先恐后地爬出来,它们无比快活地跳进锅内、跑入汤里、落在盘子中,叮叮咚咚、铮铮         。     混沌初开之际,我便已经明白,烹饪是很舒心惬意的一桩事儿。父亲把食物的香气注入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把快乐的元素掺和在内,镶嵌在我们长长的一生里。

猜你喜欢

滋滋顶嘴紧箍咒
我的“紧箍咒”
夜朦胧
爱的拟声词(组诗)
惹祸
夏天的歌
让孩子学会“顶嘴”
南歌子·游报晓峰
紧箍咒
我不是小孩子了,也有自己的想法
妈妈会念“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