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丰富意蕴

2019-06-11贾希为

前线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国智慧战略意义方法论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从党的历史使命、巩固党长期执政基础、推进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扶贫的重大意义,体现深厚的为民情怀,对扶贫工作和各方面工作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为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 战略意义; 人民情怀; 方法论; 中国智慧

[中图分类号] D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9)02-0009-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亲自督战我国消除贫困的伟大斗争,对我国扶贫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示,不仅取得了中国扶贫史上最好的减贫成就,也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和中国特色扶贫理论。这些重要论述具有丰富意蕴,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

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从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巩固党长期执政基础、推进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扶贫的重大意义。

消除贫困是我們党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始终坚持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穷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他指出:“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的历史担当。

扶贫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重大职责。做好扶贫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只有坚决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真正实现好党的重大职责,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巩固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基础。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政治上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大规模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 2习近平总书记把扶贫作为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特征。

脱贫攻坚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求出发,把扶贫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1为此,他强调,精准脱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在新时代,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就是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提高政治站位,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际成效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人民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

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生动体现。

充分体现了发展依靠人民的人民主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是扶贫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如果不能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即使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了,也难以持久。因此,他强调,要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

充分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也出现了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众。真正需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他说:“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集中到一点,就是到二〇二〇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3因此,他强调,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充分体现了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坚持指挥部署督战扶贫工作,他说:“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1他不仅在国内这样讲,而且国际重要场合也强调,让贫困人口脱贫,是中国政府对人民做出的承诺,也是他牵挂最多、花精力最多的一件事。

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就要在脱贫攻坚战中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外部帮扶,激发内生动力,形成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意愿和能力,推进扶贫工作目标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方法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丰富了中国特色扶贫理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贫,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建档立卡,摸清贫困人口的规模、分布、致贫原因、贫困程度、帮扶需求。要创新识贫方法,提高识贫质量,加强建档立卡数据分析和信息共享,为中央决策和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到人提供依据,扣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一颗扣子,确保识真贫、扶真贫。

精准扶贫,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2为此,要坚持加大资金投入,強化资金支持;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同时,要加强驻村帮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建设致富带头人和跟党走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3

精准扶贫,要分类施策,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首先要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对于不同的贫困户,则要根据其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实施精准帮扶。同时,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4

精准扶贫,目的是精准脱贫,要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既要考虑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科学确定脱贫时间。”5实现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要留出缓冲期,扶上马送一程,培育和巩固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实行严格考核评估,严格标准和程序,对贫困人口要做到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

精准扶贫,要加强监管,确保脱贫攻坚的正确方向。要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要加强巡视巡查,加强社会监督,加强扶贫领域的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数字脱贫,确保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脱真贫。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指导做好其他工作同样有重要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形式主义;坚持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坚持辩证思维,变劣势为优势;坚持典型引路,发挥示范作用;坚持注重基层,狠抓关键保障等方面,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

世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根植于长期以来对中国扶贫伟大实践的思考,是经过中国扶贫伟大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指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的最好减贫成就。从世界反贫困的视角来看,这些重要论述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思路和制度安排,为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减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同时,坚持政府主导,把扶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责任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在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得到高效执行中体现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这对世界减贫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以消除贫困为共同使命,支持发展中国家减贫。我国政府把加强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作为对外开放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继续在国际减贫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把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作为对外关系不可动摇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1

倡导新发展理念,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共同消除许多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为全球的孩子们营造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2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发挥好中国国际扶贫发展中心等国际减贫交流平台作用,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这些重要理念,将为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贾希为,国务院扶贫办规划财务司副司长)

责任编辑 / 许 海

猜你喜欢

中国智慧战略意义方法论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当代全球视野中的国学继承与创新
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定襄沿革考略
G20杭州峰会的“中国智慧”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