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9-06-11王华彪

知与行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华彪

[摘 要]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把党的执政目标和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紧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蕴含着凝聚力、传承力、向心力和创新力,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战略目标和治国理念,道出了中华儿女的期盼,是亿万人民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时代最为强劲的天籁之音。对于促进我们执政党和全体中华儿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我党经受“四大考验”、远离四大危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价值取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14 年 2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穿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对于全体党员做“四讲四有”党员、树立“四铁信念”、坚持“四个自信”,加速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领悟中国梦崇高价值体系的内在凝聚力维度,提出增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从觉悟中国梦苦难历程的强大传承力维度,提出提高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从感悟中国梦实践路径的向心力维度,提出强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性;从体悟中国梦现实发展的创新力维度,提出赋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性等系列观点。

[关键词]中国梦;四个维度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2-0045-06

中国梦的提出,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战略目标和治国理念,对八千九百多万共产党员提出了要求,道出了中华儿女的期盼,是亿万人民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时代最为强劲的天籁之音。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实现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高校教师率先垂范,坚定“四信”。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新时代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离不开辛勤的园丁,需要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以坚定的政治信仰为本,增强文化自知;以运用政治理论为先,培养文化自觉;以遵守政治制度为要,坚守文化自信;以严肃政治生活为纲,保持文化自立;以培厚政治生态为重,实现文化自强。

一、从领悟中国梦崇高价值体系的内在凝聚力维度,增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阐释中国梦时曾明确指出:“中国梦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1]这一重要论断,从核心价值的高度提示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梦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具有高尚性,包含着强大的内在凝聚力。首先,从中国梦的历史文化特征看,它是以天下情怀、家园情怀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滋润下催生的中国梦,它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将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推崇“国家好、民族好、大家好”,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其次,从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看,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梦想和亿万人民的夙愿,三者紧密相连、共进共荣,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最后,从中国梦提出的时机背景看,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是中国梦的实质特征。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个百年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标志着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阶段。要构建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幸福中国、安宁中国;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价值特征,“促进人全面发展”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体要做到:

一是用中国梦统一思想,打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开始,五年来多次阐述,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学习内容,要系统学习、反复研读,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特别是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等重大观点要深入学习、深刻领悟,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实现中国梦上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中居于基础和支配地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和高等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在认识上,要戒“单”忌“平”,必须要有高度;在学习上,要戒“浅”忌“淡”,必须要有深度;在组织上,要戒“散”忌“松”,必须要有力度;在对策上,要戒“少”忌“偏”,必须要有向度;在践行上,要戒“空”忌“虚”,必须要有高度。古语云:“一日不学则殆,三日不学则母罔”。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学习就是工作,就是责任、就是素质的观念,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二是要从中国梦的崇高价值体系中汲取力量,进一步弘扬中国梦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把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纳入其中,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进步自觉纳入到组织的需要和国家的繁荣富强之中,进一步强化个人的精神支柱。要原原本本学原著,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大力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化师生精神支柱的重大战略任务。要认认真真讲方法,多年来经验的总结就是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实践学,到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在坚持的同时,必须拓展学习思路,一个是要善于“晒”自己,既要展示自己能力才学,也要敢于亮自己的弱项,善于抓住机会交流,既要发挥自己特长,也要保持低调,勇于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三是在中国梦提出的生动实践中坚定信念,引导师生筑牢信念之根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中,在高校教育事业取得的实实在在成绩中,在师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显著变化中,强化情感认同,产生强烈共鸣,形成广泛共识,筑牢信念之根基。要扎扎实实在生动实践中转化,引导师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有效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侵蚀,不断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进一步筑牢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思想根基,强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

二、从觉悟中国梦苦难历程的强大传承力维度,提高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

中国梦源远流长,南宋时就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的诗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近现代史的全局性主题。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华民族就开始经历寻梦、追梦、圆梦的过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近一百八十年。纵观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绝望中觉醒,在苦难中奋起,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努力,给中国梦的逐梦之旅抹上了厚重的悲壮色彩。1840年到1921年,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寻梦”之旅,为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通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的艰苦斗争,不断实现“打土豪分田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解放人民、国家独立之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直至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渐渐呈现出光明的前景,无限接近于可能。[2]作为一个民族共同的梦,当我们提出中国梦时,也具体到了飞天梦、航空梦、小康梦、科教强国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这些梦想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实现,由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共同完成,也成就着每一名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历史中反思,我们看到的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接力,有苦、有难、有忧、有患,但始终在努力奋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共同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四个自信成为自觉时,就会产生滚滚向前、不懈进取的强大力量。历史是现实的过去,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我们应在历史軌迹中强根固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体做到:

一是要深入学好“四史”,即党史、军史、中国近代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要做到前后衔接学、相互联系学、拓展思考学、切实从厚重的史实中感悟中国梦的历史必然性,激发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自觉。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一曲高亢的自我牺牲精神的壮歌,是一座用崇高的道德品格筑成的丰碑。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朱总司令誉为八路军、新四军革命英雄主义最高表现的刘老庄战斗,82名官兵为掩护乡亲们转移,不惜牺牲自己的血肉之躯与3 000多名日寇血战到底,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军广大指战员同样表现出了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用他们崇高的精神和品德,影响和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官兵。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默默地工作,把青春爱情和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了边防、海防、国防科研、军队院校以及军人奋斗的一切岗位。“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就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自我牺牲精神的生动写照。

二是坚定信赖“一个核心”,即中国共产党这个全国各族领导核心。在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每名建设者都应坚定“四信”,即应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远大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对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要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全面回顾中国百年苦难史,领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深刻道理,从根本上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培育,贵在践行。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忠于国家,信赖组织,奉公干事,维护正义,诚信守法,尽职尽责,用满腔的感恩之心回报组织培养。一个人无论成长到什么地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不管组织把你放在哪个位置,都是工作的需要和党的信任,所以要听党话、跟党走。要少摆个人成就,多想组织培养。国家公职人员以服从组织、服务群众为天职,以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为宗旨,“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组织上分配什么就干什么,就干好什么,不提条件和价钱,不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应付差事搞变通,更不能心猿意马,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干好本职工作。

三是要自觉运用“世界观方法论”,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中国梦提出的历史轨迹,站在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高度,不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四个多样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恪尽职守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践行。高校领导干部都是受党培育多年的,要多想着组织的培养和领导的关心,要用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干好教育工作。要顾全大局,大局是什么,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是要统筹抓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理论创新要紧紧围绕服务于国家科教战略,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全体教职员要设身处地为党的事业、为社会、为学校考虑、为人民群众考虑,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组织、小家与大家、个体与全局的关系。高校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就是要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凝聚统一起来,切实做到以党的旗帜为办学的旗帜,以党的意志为师生的意志,以党的教育路线方针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高校的内涵建设,切实做到用深厚的情感团结凝聚师生,以主动有为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感召师生,以大干快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带领师生,以满腔的热情和真情发展好、维护好师生的切身利益,解决好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聚力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从感悟中国梦实践路径的向心力维度,强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性

中国梦实现的路径,过去是通过革命的手段,今天则是靠和平建设,靠中国的和平发展,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和平发展实现中国梦,与中华文明爱好和平的特质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中国梦也是包容之梦,它不是关起门来的“大国寡民”之梦和自我封闭的民族之梦,而是在世界和历史的坐标系中实现复兴、不断开放的世界之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探寻一百多年走出的一条路,非常来之不易,也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实现中国梦必须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创造中国业绩,这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发展目标由人民设计、发展路径由人民选择、发展力量由人民汇聚、发展意愿由人民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来实现,也必将使人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落实“五个发展”理念,追求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构筑起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进而在当代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向心力。[3]在感悟中国梦实现路径的向心力中坚定理想信念,具体做到: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体悟旗帜产生的号召力、凝聚力。不管形势如何变化,都要矢志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不动摇,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价值取向不动摇,牢牢把握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坚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的党员干部,高举旗帜,必须言行如一,把全部身心投入到高校的内涵建设上来,凝心聚力抓“双一流”建设,在务求实效上有新的突破。要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回答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职责义务标准。作为高校教职员工,要充分认清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伟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看清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形势,看清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变化,看清高校建设发展的现状,着眼使命任务,认真抓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理论创新工作,抓好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三进”工作,引导师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热情。只有坚定了理想信念,才能使教书育人工作行稳致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1]在高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我们要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专题学习会、研讨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使之在广大师生头脑中建立纲领意识。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指导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独立分析,排解理想信念上的盲目和浮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学生群体的共同理想信念。

二是用党在新时代的创新理论,培养全面过硬的作风。突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纽带,进一步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共同成就中国梦的伟大力量。把浓厚政治环境作为重要工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和典型示范等方面做工作,努力达到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在浓厚环境中感悟,在舆论引导中启迪。要把健全长效机制作为系统工程。增强培育践行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有制度来保障。发动集体智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激励师生注重日常养成,坚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岗位上践行,在培养人才实践中锤炼,在科学研究服务经济建设中检验,在文化传承理论创新中体现,以个人的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主动作为、创新有为不断提升高校办学的水平和层次。

三是用新时代党的教育理念优化工作情感,培养服务意识。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具体来讲是做大学生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要以人为本,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从根本上端正对大学生的态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征程中,大学生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权利意识都前所未有地增强了,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贯彻民主和疏导的原则是不行的。强化服务意识,要从主观意识上端正对大学生的根本态度,真正把大学生摆在一个对等的位置上,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另外,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善于从大学生最关切的实际利益问题入手,多做些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从内心情感上打动基层大学生。相反,教育者如果用行政的力量,权力的力量代替思想教育,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以权压人,就不会形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徒增了大学生对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也就不会有什么思想政治工作效益和好名声可言。

四、从体悟中国梦现实发展的创新力维度,赋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性

我们党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愿景上提出了“三部曲”构想,实质上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三部曲构想。当今中国是青春中国,蓬勃跃动的势头昭示着无穷的发展潜力。中国的经济良好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事实证明,中国梦的现实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彰显强大的创新力,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体悟中国梦现实发展的创新力,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越是在快速发展的顺境中越要看到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清醒地认识到共筑中国梦的过程依然是改革开放的过程,依然是开拓进取的过程,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二个没有变”的实际,清醒地认识到圆梦之路改革是支撑、发展是根基、创新是动力,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在统一思想中不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统一思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保持“赶考”精神状态,树立為民务实清廉形象,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中恪尽职守、主动有为、务实创新。

一是与时俱进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方法。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于教。教就要立足实际,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须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促使教育内容不断与时俱进。增强教育内容时效性。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渴求自由个性,思想状况层次不一,因此必须发挥教育时效性,从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历史定位出发,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将新时代的特征与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联系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充分挖掘中央政策、时事热点、社会思潮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素材。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很多新观点、新思想,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及时吸收,有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生动性。创设教育内容层次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走向价值抉择与理念明确的深层,使其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也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大力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要将其分细分小,从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等方面践行。重视教育内容服务性。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解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事业、爱情中遇到的挫折等,立足尊重、信任与关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明辨是非的主体,使其顺乎社会主流发展趋势的要求。强化创新载体平台创新性。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势,积极开展网上辅导、网上交流、现场答疑等活动,使理论学习由灌输式、封闭式向互动式、共享式转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一大批新型传播媒体产生,其中可以充当教育载体的既有具有社交属性的自媒体“微平台”,例如微博、微信、微视频、论坛、贴吧、QQ 等,也有一系列新的在线学习形式,还有 VR 技术应用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其“通过计算机系统及传感器技术生成一个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使学生在其中可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尽管这一平台目前的推广难度较大,但为未来创新思政工作方法提供了一定的遵循。促进新旧媒体的融合性。必须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载体的合力作用,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调控,最大限度地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对线上与线下的整合,最大可能地推动教学手段的优势互补;通过深化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建设新媒体教学平台,以便教师拓宽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和空间。此外,还可以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内容,通过网络平台无时限、零距离的沟通形式加强师生互动。

二是要强化学习增强教研育才能力。要在提高学习能力上强化自己,要自觉把学习作为举旗铸魂之基、修身养德之本、履职尽责之需,养成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做智慧型领路者。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至理名言叫“知识就是力量”,从大的方面看,人类社会从刀耕火种到机械设备在生活中的大量使用;从甲骨文到电话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研究;从大刀长矛到核武器的出现;从以车代步到卫星上天,等等。每一个进步、每一次飞跃,都是随着社会知识而产生的。从小的方面看,同一所高校、同样做学生工作,有的教师把学生工作干得有条有理、样样出色,而有的教师年年一个样,年年没进步,其中的差别就是知识和能力的差别。做知识型教育者。教育者要给被教育者一碗水,就得有一桶水或几桶水才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行不通的。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是知识的延伸,创新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当前,有的教师一方面感到理论素质低、工作能力弱,另一方面又不愿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好学习,有的甚至担心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多了,会影响和冲击其他工作,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抓学习与抓工作两者相互交融、相互转化、相互促进。而且政治理论学习带有根本性、方向性和基础性,是单位建设的发展之魂、个人素质的能力之源,决不能因为任务重而忽视抓学习,不能因为矛盾多而分散抓的精力,不能因为见效慢就小下气力。做学习型开拓者。首先,要在练好内功上下功夫。不断更新知识、增厚理论功底,勇于和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一可采取教学融合。把理论学习与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围绕教育主题学习基本理论,通过理论指导深化教育效果。二要注重岗位实践。结合阶段任务或形势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岗位践行活动,引导大家在岗位练兵、岗位成才、岗位建功中促进理论学习的深化和转化。其次,要在掌握前沿知识上下功夫。要努力掌握前沿知识和第一手信息,做到先人一步,高人一筹,提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本”和“含金量”。每年精选10个左右的重要理论观点,采取每月一个的形式进行研读,力争做到掌握基本内涵、吃透基本精神、明确基本要求。

三是要主动有为增强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培养“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百年前的五月,伟大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序幕。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深刻阐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青年如何健康成长”等重大问题,对当代青年提出了“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明确要求,为深化教育改革、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北大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不忘教书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校教学工作者,心中要始终装著学生、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装着对教育事业孜孜以求、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才能担当时代重任励志前行,才能以高尚美好的情操培养品德,才能以孜孜不倦的精神求索新知。留个好名声。好名声来自何时,一种说法是“人去后”,名声人去后,闲谈民意间;另一种说法是来自“人来时”;清代大学士瑞常在《官经》一书中这样说:“官声贤否,去官方定,而实基于到官之初,故莅任时,必须振刷精神、勤力检饬,不可予人以口实。”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正确,但有失全面。从政者的名声,既见于“人去后”,也见于“人在时”。也就是说“人去后”的评说,是在“人在时”的所为。而要做到这一点,不是靠权势获得,不是偶尔能得之,需要有好官德,需要一心贯之。教育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强国兴教的精气神,保持不辱使命的担当精神,保持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保持不怕苦累的拼搏精神,保持不为名利的吃亏精神,强化不为名所困、不为利所扰的心态,坚定吃亏是福的定律,坚持锲而不舍激情工作。留个好政绩。教育工作者在干事创业中要不玩虚招,摒弃空谈,务求实干,不但要在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决心上突出“常”“长”二字,还要不断在激发圆梦执行力、创新力上突出“常”“长”二字,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天不放松地抓下去。只要心中有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不懈怠,笃行圆梦之路不折腾,就一定能留个好政绩。留个好摊子。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教育工作者必须发扬“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的“四千”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能因为是前任留下的就不管不问,不能因为面临调动就置之不理;不能因为有难度就顺其自然。要留个好摊子,就要做到不让历史疑难问题在我手里继续,不让新的疑难问题在我手中产生,不让班子不团结的因子在我手中成活。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28(1).

[2] 张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社会主义学院教学改革和创新[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5-13.

[3]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15年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徐雪野〕

猜你喜欢

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