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究

2019-06-11张力方

知与行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习近平

张力方

[摘 要]面对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和自然资源日益遭到严重破坏的现状,要求我们用新思维和新型环境伦理观定位人和自然的关系,破除经济增长与环境破坏的矛盾点。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与环境危机的时代背景,通过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和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伦理思想,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具有环境伦理意蕴的、内涵深刻的思想主张,进而初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思想既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力推行奠定了理论基础,又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制度保障,对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2-0014-05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快速发展,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人民生活层面都占据重要地位。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千年大计。为此,通过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代表性理念,针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諸多内涵深刻的观点,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时代背景来考察,工业文明时代给人类带来了历经数千年发展都未曾获得的利益,使人类社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更应清楚地认识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步产生并愈演愈烈,资源对人类社会的约束日益趋紧,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制于生态环境。因此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其主张的人与自然处于相互对立关系的伦理观念有所摒弃,生态文明思想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可和遵循的环境伦理观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现代化事业从起步阶段发展至强盛阶段,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伴随着快速发展,带来的是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环境问题的产生,由此看来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生态文明应将得到更多关注,也应该成为考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标准之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提出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重要观点。回看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历程,凸显出的问题在于将发展的目标局限在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人们将自然界甚至人本身看作是机械运动的机器,将机器看作是统治一切的工具。在这一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将自己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推翻传统的人依附自然、依赖自然的观念,并进一步认为人类自身是自然界的最高主宰者,仅仅将自然界看作是满足自身利益的工具。工业文明的极速膨胀,还使人们开始相信,人类将征服一切异己力量,能够妥善处理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能够确保社会发展的无止境的进步。在这样一种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界进行着掠夺式的开发和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由此看来,经济增长和生态危机的矛盾在于:越是追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自然资源就越被大量损耗,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已经处在的“崩溃边缘”,如果不立即加大力度治理,继续任由人们大肆掠夺和破坏,资源环境对经济和社会的限制最终将会影响人类自身长久永续的生存和发展。鉴往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程度,并逐步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由此人类文明进入到比工业文明更加进步的新形态——生态文明。

综合上述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然要将生态环境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寻求合理的生态问题解决方式,逐步构建起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目前,我国在社会发展中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之间已成依赖关系,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扭转当下与长期稳固发展不相符合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近年来我国也一直在努力探索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即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追求绿色GDP。但要想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发展,绝不能单靠法律法规的约束,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背景下,为应对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相伴而生的生态环境危机,我国必须有理论先进、内涵丰富、可实施性强的生态文明思想。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有序发展,要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据此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208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依据

由此能够认识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不仅体现了解决国内逐渐加重的生态问题的紧迫性,同时也有深厚的思想积淀,主要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以及“道法自然”等伦理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道与物道相统一的环境伦理思想等主要内容,汲取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生态智慧,通过继承、消化和吸收,形成了完善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古代先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中,同时包括了内涵深刻的生态环境思想,对现今环境伦理理论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与天地参”等传统生态环境观念,提出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适应新时代的习近平生态文明观。

1.天人合一,注重整体。对于天人关系问题的研究,儒家和道家提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天人合一思想,基本含义是人与自然相互统一,即“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关系,人与万物是共生同处的关系,应该和睦相处。”[2]126因此这一思想主张集中表现于下列两点: 一是天与人相统一。孔子提出天是宇宙万物的开端和伊始,地是宇宙万物的承载,人居于其中,上可达天、下达地,因此人当然应与天地合德,在天与地中寻找到合适自己的最佳位置,认识自然并顺应自然。二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儒家的‘天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总体过程、性质和规律,”[3]49由此能够认识到,儒家思想中的人道内在地包含着天道,主张人能够正确认识并积极适应自然变化,在此基础上人还能够改变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但还应看到自然同样会被破坏,因此,我们应该按照自然的本性对待自然,由此体现出天与人和合为一的思想内涵。道家以天道悟人道的天人合一观提出道是万物的起源,万物都应遵循于道,主张通过天道来领悟人道,以天道的发展来协调发展。尽管老子重天道更甚于重人道,但其根本出发点仍是人道,目的就是要追求和实现人道效法天道,道家认为想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要通过在认识自然的实践中获得对自然的认识,从而使人的生命融入自然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天人合一。

2.与天地参,德配天地。用于体现和解释儒家先哲思想的《礼记》一书中,对儒家提倡的“德配天地”进行了详细表述:“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礼记·经解》)其中,“参”意指“三”,由此能够认识到,这句话表达的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相互调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此过程中使天下万物一并获益,也就是当今社会着重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认识主要涵盖了两个要点:“和合”与“中庸”。探究和合思想,其内涵在于认识到事物之间都是各不相同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事物均存在于统一体之中,在此之中事物彼此对立,并在对立中得以转变。“中庸”思想在最初是由孔子提出的,指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和处事的最佳原则,人应该将自己的行为把控在一定的、合理的“度”,即界限之內,从而维持事物的平衡和协调。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中庸是一切事物中最为基本的内容,是天与地以及一切事物的内在运行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中庸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差异,同时把握差异间的居中节点,兼顾各方利益,使我们的行动具有成功的保障。因此在生态伦理思想中,中庸思想仍是在指导我们应追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中间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及“和合”“中庸”等思想积淀,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作以系统概括和深入阐述,形成了适应我国当前发展进程的、能够有效指导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也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奠定了生态理论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伦理基础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环境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生态环境思想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义为“彼此之间共生共荣”。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在人类漫长的生存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是合二为一的共同体。自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来,西方国家长期坚持金钱主义原则,使人和自然之间原本的和谐共生关系逐渐被瓦解,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盲目地追求对自然的绝对支配,认为自然理应被破坏、自然资源理应被消耗,因此马克思主张应当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靠、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在马克思的主要著作中,他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固有关系作了详尽的论述,同时也探察了与工业文明时代相伴而生的异化劳动,对此进行深入反思,提出了人是自然类的存在物这一观点,表明了人与自然是依彼此而生的统一体。马克思认为实现人与自然界在本质上相互统一,从本质层面来说是实现人道和物道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已经认识到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基础,可是人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同时必然会对自然界造成破坏,这种不加限度地破坏最终将会影响人类自身,最终会危及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深刻把握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基础之上,着重认识到人应当对自己追求的物质利益加以约束,爱护自然,充分考虑自然界的资源承载能力,自然界的人道主义也最终会回报人类,实现人道和物道的统一。除此之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体现出对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最高主宰,主张人无需对自然界承担任何责任,主张人应该征服、支配自然,最终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陷入绝对僵化。而这一功利主义思想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其均赞同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唯一标准,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的产生。因此,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将科技作为手段,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快速积聚,强调人类拥有对自然的控制权,对自然本身的环境承载力避而不谈。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倡树立正确的利义观,着重强调如果继续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继续对自然界无限索取,最终将会危害人类自身,这些思想都体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摒弃。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同时积极借鉴马克思生态环境的主要思想,与此同时又摒弃西方环境伦理思想中的部分弊端和缺陷,强调既关注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更要切实肩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逐步形成了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的生态伦理思想。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大自然,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保障,随之兴起的新型环境思想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主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环保工作做出了重点指示,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详尽的论述,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

(一)生态文明观:生态兴则文明兴

古语讲“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生态与文明的相互关系亦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追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指导实践,这一发展模式虽然使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但却是以资源遭到破坏和环境受到污染为代价,随之而来的后果是生态环境危机成为影响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在生态与文明的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兴起和发展进步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最初发展阶段,古人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中进行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水平和思想文明程度随之提升,从而孕育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傳统文化,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繁盛的文化成果。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其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观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5]231运用简洁而深刻的论述,表明了良好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文明和长久永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思想的继承。

(二)生态民生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当今时代条件下,资源环境对社会的约束日益趋紧,我国已经处于经济发展的生态瓶颈期,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必然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和保障。同时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内,民众对良好居住环境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度也在日益增强,体现出生态环境治理对于基本民生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人民生活,并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4]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真正保障现存的能源资源,对环境污染问题下大力度地进行集中专项整治,兼顾长久、稳固的发展,在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确保人民群众能享有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之上,也应该为之后世世代代的生存和发展留有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厚道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发展观念的确立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追求和实现人与自然相统一,主张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优良发展缺一不可,绝不能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优良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并将三者之间的关系比喻为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230这一思想是对生态环境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由此体现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再也不能以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应该深刻认识到优良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这一“两山”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在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变化过程中,经济与生态之间应有的协调和一致,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

(四)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5]231 主张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6]24,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相依。对此,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命题既是对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当代阐释,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伦理思想,并彻底终结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思想,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我国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大发展格局。由此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伦理观延伸,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生态领域的具体应用,彰显了我国面对全球领域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所具备的高度理论自觉与时代担当。

通过对以上主要内容的分析可知,在认识到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全局性问题的严峻现实面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思想进行吸收和转化,从而总体上构建了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主要内容的、完善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实现有序发展的启示

在当前发展的新形势下,实现生态文明和社会有序发展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型生态思想,因此其思想在萌芽之初就体现了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这一思想,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又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有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实现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从经济方面来看,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必须抓好发展这条主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新的国际国内背景而产生,加入了对当前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和正确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与追求有序发展的宗旨和目标相同,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二是从生态环境方面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对自然的开发和资源的利用,要保持在生态环境的可承载范围之内,这样既可满足了人类的发展需求,又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由于这样合理的开发利用仍在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内,因此,通过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良性循环。而这些本来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题中之意。三是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社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在推动实现中国梦和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是前提,而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生态危机的合理有效解决是保障,因此其思想主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生态。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思想是行动的引领者。生态文明根本上属于道德范畴,在当今时代条件下,面对自然生态环境急需得到恢复和发展的严峻现实,用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方针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用相对应的政策来规范人们日常的生活和生产行为,是实现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首要保障。一是树立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发展观主张在追求当下发展的同时,关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点,着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和内涵是以继承创新的意义和作用,也会有力推动实现我国及国际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和物质保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重要高度,使生态文明成为当下和今后的重中之重。其思想一方面从理论层面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既要金山又要绿水青山”等新型环境伦理思想;另一方面,依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政策,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举措,为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五、结论

法律和道德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道德是法律的重要推动力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时代发展而兴,顺时代要求而盛。目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与法律措施当然必不可少,但在具体施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法律和制度规定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另辟蹊径,从伦理道德入手突破。习近平生态思想和理论的背后是以深厚的环境伦理思想作支撑,形成了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思想,主张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人类在满足自身物质追求的同时,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关注人类当前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为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也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成为当下和未来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思想理論,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不是终点,而是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的新起点。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林理玲.儒道传统生态伦理观的现代意义[J].现代哲学,2001,(4):126-128.

[3] 乔清举.论儒家自然哲学的天道时序观及其生态意义——以《易传》为中心[J].周易研究,2011,(5):48-56.

[4] 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1).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崔家善〕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