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2019-06-11李香玲

知识文库 2019年2期
关键词:舆情媒介政治

李香玲

由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和信息技术时代学生群体对网络的越发依赖,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网络舆情俨然成了社会舆论和稳定和谐的放大器。文章通过教育目标层面剖析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如何利用网络舆情实现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二是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三是加强学生的生活式教育。

由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和信息技术时代学生群体对网络的越发依赖,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新兴媒体俨然成了社会舆论和网络舆情的放大器。在网络舆情风靡传播的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对学生的影响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地带和教育盲区。文章通过教育目标层面剖析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如何利用网络舆情实现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二是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三是加强学生的生活式教育。

1 加强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网络舆情在青少年群体中燃起空前巨浪之时,一些宣传谣言、低俗、暴力、色情、反社会、反主流等负面网络舆情的广泛传播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1992年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对于学生来讲,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媒介使用素养、信息生产素养、信息消费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等。如,提高我们学生的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批判能力其实就是在培养他们的信息消费素养。学生生活在一个日益媒介化的新世界,网络舆情是希腊神话中的甜美仙女还是邪恶的潘多拉盒?很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发展和网络舆情的关系,正如鱼和水的关系,而媒介素养的教育正是训练学生的游泳技能和技巧,显然,学生在如鱼得水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因此,通过网络舆情的利用,可以加强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学生既懂得利用网络强化学习,也懂得利用互联网媒介,形成积极主动的媒介批判能力,在信息的选择与筛选中,学会理性利用各种新兴媒体加强社会参与。

2 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信息时代教育领域的热词之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基二〔2014〕4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课改的基点和依据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我们认为,具备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应该满足以下八个条件:1、知识性、科学性是优秀课堂永恒的主题;2、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特征的课堂;3、学生有参与、有合作、有收获、有成长的课堂;4、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准确的课堂;5、有思想、有境界、有正确价值观的课堂;6、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堂;7、充满正能量的课堂;8、有阳光、有笑声、有欢乐的课堂。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俨然已成为当前教育的最新目标,教师应努力在这一目标下打造充满“底气、地气、灵气、正气”的“四气”魅力教育:第一,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荡下,负面网络舆情容易使学生的政治认同降低。教师应通过政治教育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通过认真研读热点网络舆情信息,特别是要关注各大政策、时事、社会和生活热点问题,多角度进行解析,树立学生的政治认同信仰。第二,在各种网络舆情的价值观冲击下,教师应通过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热点舆情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在超越表层的深度教育中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第三,由于青少年自我控制差、道德责任感易弱化,成绩优异的背后容易出现道德失范和法律践踏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跟法律相关的网络舆情事件作为背景材料,在情境教育中设置相关法律问题,培养学生遵法守法且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第四,教育的功利性和社会的急功近利容易让学生产生“政治课无用论”,教师应在教育中巧妙使用各种网络舆情素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性和实践性教育,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理性认识,在公共参与中升华内在素养。

3 加强学生的生活式教育

伟大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是一系列的生活过程,而不是为将来生活所做的准备,学校教育必须反映学生当下现实又充满活力的生活。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轻能重知、轻德重智”的应试教育中逐渐偏离轨道和航向;教育重点放在“单向灌输”的知识传授上;在教学进度的追赶中忽视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脱离了生活教育的教育本质目标,必然难以实现教育的真正实效。教育者应树立“生活教育”的目标,在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构建理解性课堂。同时,在教育中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如,在高校的思政课堂增添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项目——红歌嘹亮、新闻播报、爱国基地參观、义工活动、社会调研等。

网络舆情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来源于其内容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写照,教育者需要在情境的创造和设置中灵活地对网络舆情素材进行加工,在情境创设中增加教育目标和学生生活的粘合度,在学生情感共鸣点的触碰中回归教育的生活本质。否则,在各种负面网络舆情的影响下,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容易在成绩的优异中和生活的迷茫中走向畸形而产生过激行为。选择、决定、成为个人所期望成为的自己生活的主宰和自己“身份”的创造者的个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特征。应试教育的“努力学习——重点学校——优秀成绩——优质大学——更好就业——美好前途”的实践体系模型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和自己身份的创造者,反而会在过度的未来风险想象力中产生成绩至上的学习焦虑。勒庞指出,公众因风险而产生的想象力,才是引起焦虑的关键。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因此,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必须在基础教育中就树立“生活教育”的教育目标,在生活情境中通过生活的体验和教育内容的实践内化,在生活教育目标的统领下同步加强学生媒介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图),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添砖加瓦和保驾护航。

“网络舆情下的教育目标”滚动圆轮意象图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一般课题“基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思政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GDGZ16Y132)。

(作者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舆情媒介政治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消费舆情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