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微
2019-06-11张晓文冯羽
张晓文 冯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重在“知恩图报”。《诗经》中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的表达。感恩是一种道德原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和约束力。感恩是美德,受到社会舆论的推崇,“忘恩负义”则受到谴责。在高校对经济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但资助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凸显。有些贫困学生视获得资助为理所当然,并未转化为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有些学生编造家庭经济状况骗取资助,造成资助对象的偏差;有些学生因为资助不公而耿耿于怀;更有学生拒不还贷。本文试图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反思资助与感恩的关系,探索感恩教育的新思路
1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感恩”之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起始于20世纪末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思潮,旨在用科学的方法理解并增进生活的积极方面。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感恩首先是在得到来自他人的无私的帮助或珍贵的礼物时产生的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感受。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在《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中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当我们赞赏那些像可贵的礼物一样来到我们身边的事物的时候,感恩的情感就出现了。感恩是一种交织着喜悦和由衷赞美的真正愉悦体验,是自发的和充满创意的回馈,是一种积极情绪。
感恩是一种生活取向,指一种关注和欣赏生活中的积极方面的生活取向。感恩的人能够敏锐地观察和感激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好事情,不认为自己本该如此幸运,会向别人表达感谢。一个人能够对别人优秀的道德情操表示感激,是对生命的惊讶、感谢和欣赏。
感恩也是一种人格特质或个性优势。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视“感恩”为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之一,是一种个性优势,是属于人类“精神卓越”美德的一部分,是普世的,有价值的和可培育的。
2 影响贫困生“感恩”的因素分析
2.1影响感恩的个性因素
个性是指稳定的行为方式,包括个性倾向和性格特征,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教育和环境的熏陶不断塑造而成。研究显示,“感恩”与“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开放性和情绪的稳定性有密切的关系。貧困对贫困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研究显示,从总体上贫困大学生比一般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有恒负责,严肃审慎,现实规矩和紧张警觉。
2.2影响感恩的心理健康因素
贫困生与非贫困相比在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上略低,表现为较多的躯体化不适,较多的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内心和现实的冲突等等。当一个人陷入精神困扰时,他可能会得到被人的帮助,但较少美好的感觉,也很难对他人的帮助产生感恩之情。
研究显示,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与感恩意识有显著的正相关,意味着幸福感越强,生活满意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感恩之情。当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的学习和社交受到影响时,他们也可能对自己的家庭心怀怨恨,感觉到不公平等等。
2.3资助的内容和形式对感恩的影响
感恩与恩惠存在必然的关联,感恩之心和回报之意都是以得到了帮助、照顾、恩泽为前提的。很多人在表达感恩之心和做出回报社会和他人行动的时候,都会提及自己在困难时得到的恩惠。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很难对父母有感恩之心,一个被暴力对待的学生也很难对教师产生感恩之心。经济资助对一些贫困生来说是一种恩惠,是帮助学生体会感恩之心的外在条件。资助并不必然产生感恩之情,只有那种像“礼物”一样不求回报的帮助,让被助者因这种帮助度过难关或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才会自然生发感恩之情。
3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贫困生感恩教育之路径分析
3.1健全资助体系,规范资助形式,充分发挥资助在感恩教育中的功能
我国高校建立资助体系的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在制度上杜绝大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国家失去人才,使个人失去成才的机会,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奖、贷、助、补、免等多位一体的资助模式,资助的金额和覆盖面都逐年有所提高,但在资助的公平性和效率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学生的感恩意识的激发。
资助体系欠缺公平性体现在资助标准不明确、资助条件不清晰、资助对象审查不科学、不同资助体系之间协同性较差等问题,造成有的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获得资助,而真正需要资助的人没有得到;有些学生获得的资助超过实际需要,而有些学生获得的资助严重不足。
健全资助体系就是要建立一个公平有效的资助平台,使每一个贫困生都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资助和全方位的支持帮助,让他们真正在这种资助体系下健康成长。规范资助形式就是就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需求,以他们能接受的形式将资助发放到他们的手中。
3.2提升心理素质,完善个性品质,夯实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心理基础
首先要培养积极的态度,关注自我和生活的积极面。关注自我积极面不是忽略自己的弱点或缺陷,而是努力发现自己的优势,感受自身的价值,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发展自己,矫正自己的缺点或缺点,让自己成为更加美好的人。
其次要培养自信的品质,更好地融入群体。贫困生经济困难,兴趣和爱好贫乏,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培养自信的品质就是要积极探索自身的价值和优势,信任自己的能力,积极寻找各种机会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坚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是值得帮助。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学习与不同的人相处,学会在群体中分享和分担责任。
第三要学会宽恕,远离怨恨,让心境更平和。人只有在心境平和的时候才能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贫困生的成长面临很多困难,很容易看到社会的黑暗面,也可能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很可能对社会和家庭心生埋怨,对他人充满戒备,这种心理会怀疑任何“帮助”的动机。学会宽恕就是原谅他人的过失,不让怨恨妨碍自己轻松愉快的生活。
3.3激发感恩情怀,拓展感恩途径,提升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效果
虽然资助的方式和受助者的个性会影响感恩的意识,但是每个人的成长,无论贫富,都会得到来自他人的帮助,包括父母、社会以及自然,每个人都有值得感恩的人和物,重要的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激发感恩情怀,表达感恩之意,让他们在感恩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境界。 第一,宣传感恩的理念。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感恩不只是一种道德的要求,更是一种可以带来幸福感的积极情绪。感恩教育不是让贫困生因得到帮助而“内疚”“不安”和“亏欠”,而是让他们因在困难时得到帮助感覺“如此幸运”“世界是如此美好”,从而产生“帮助他人,让他人也感受这份美好”,或者“回报社会,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的意愿。
第二,营造感恩的氛围,让贫困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舆论宣传的目的是营造感恩的氛围,倡导感恩的价值观,对“知恩不报”者进行监督,形成舆论的威慑力,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教育,是必要的。可以利用“父亲节”“母亲节”“老人节”“教师节”“感恩节”等节日,组织一些仪式化的感恩活动,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贫困生会在这些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成长和改变,体会自己得到的关怀和帮助,感受自己的幸福,自然生发感恩之心。
第三,要培养感恩的习惯,培养贫困生感恩的习惯要从生活的细节入手,比如让学生每天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的事,探索自己的优势和美德,使他们养成以积极的视角看问题的习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帮助他们学习表达感谢和感激的不同方式,分享个人的感受,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养成在得到帮助后真诚表达感谢的习惯。组织一些公益活动,例如为留守儿童做家教,让学生感受自己的价值,体会帮助他人带来的美好感受,养成助人的习惯。要树立健康的感恩的榜样,让学生模仿、学习。要在教育中向学生展示感恩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四、创新感恩的形式,教育要引导贫困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感恩情绪、实践自己的感恩行为,不能一刀切,走形式,或者为了宣传目的让学生配合“表演”。贫困生接受资助完成学业,表达感恩的方式多种多样,这与被助者的个性和心理状态有关。开朗乐观的个性可能会立即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内向拘谨的可能只是记在心里,有些人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贫苦的状况,可能都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接受了资助。有些人即使接受了资助也只是挣扎在贫困的边缘,忙于生计,无暇体会资助背后的关怀和支持。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2016SJD71003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