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需要与实现路径
2019-06-11刘妍君
刘妍君
校园是对文化进行传播的主要阵地,目前,高校对于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更加重视。本文主要根据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需要,阐述了其重点实施内容,进而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实现路径做出了深入分析。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生态文明教育属于一项基本的战略任务。而高校则是对高素质人才进行培养的关键场所,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负有重大责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关系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质量,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其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直接关联。因此,为了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将大学生主力军的作用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则显得十分有必要。
1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時代需要
1.1 高校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建设和谐校园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必然要求,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和谐校园来讲,关键指的是校园内部不同要素处在彼此依存、协调及其彼此推进的一种状态。高校是我国“科教兴国”和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实行平台,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并且高校也是教书育人及其科研的主要阵地,因而,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引领社会不断发展的机构,高校是孕育新的思想、知识以及科技的主要场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高校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就是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对高校老师、管理人员特别是大学生实施生态意识、生态文明观及其生态法制等各种相关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路径就是经过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将校园中产生的不和谐因素进行化解与消除,从而确保高校的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始终处于较为和谐的状态。
1.2 环境发展与全方位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需要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需要具备良好环境。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对自然进行大力开发与掠夺,尽管获得了较大利益,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关键体现在生态环境恶化,比如气温上升及其物种锐减等,环境无法让人类发展的实际需求得到有效维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人类生存。从中观层面上来看,工业文明致使的污染与危害性,必须经过巨大的经济与时间代价对此进行补偿。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工业与农业的化学污染经过物链等让人类身体健康受到重大危害。所以,强化生态文明教育,进一步推动其建设,是环境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得以实现的现实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的基础,因而,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的恶化状态,这样才能为人类创造出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使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得以真正实现。而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路径,同时还是让科学发展观得到有效落实,全方位实现“五位一体”布局的必由之路。
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实施内容
2.1 生态环境教育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内容就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教育。在实施教育中,应当从整体上有针对性的分析世界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生态恶化的实质程度,以此使大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得以加强,并树使之将生态安全方面的责任感加以树立。只有让大学生将保护生态文明的潜在意识加以树立,他们才会主动关注生态环境,进而尽自身最大力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2 生态文明观的教育
在对大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时候,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是此项教育工作当中的重点教育内容。针对生态文明观来讲,其不仅是人类对人与自然间得以和谐发展的主要精神成果,并且还是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根本看法,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重要思想的总和。而针对高校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内容来讲,则关键包含了生态道德规范、生态道德素质等诸多相关方面的教育内容。
2.3 生态环境法制方面的教育
对于生态环境法制教育来讲,其也是对大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当前,在国际上一些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协议及其条约等法律性质的相关文件,均可以当作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内容。针对当代大学生来讲,其应当将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中相关法律与法规加以全面掌握,同时在构建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应当真正做到知法、守法与懂法,这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有着重大意义。
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实现路径
3.1 全面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实践能力
针对生态文明教育来讲,实践是促使其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形式与途径。所以,高校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相应的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对于理论转变为具体实践的过程也需予以高度重视。只有运用有效的实践方式,才可以更加全面的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内涵加以掌握,进而真正认知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性及其严峻性。在校园中,应当在最大程度上将与生态文明有关的社团加以利用,积极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比如拒绝运用一次性碗筷、倡导采用环保袋及其养成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良好习惯等一系列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生态文明知识更加普及,并且还可以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除此之外,高校也可组织学生到相关的生态企业或者社区开展实地考察与调研,切身体验生态文明获得的成效,这样学生便能产生对实施生态文明教育重要作用的认同感,进而在此基础上促使自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2 全面发挥校园作为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场所的作用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其获取知识的关键来源就是高校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因此,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该纳入生态文明教育。各个高校应当开设和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专业,并在最大程度上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进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主要载体完成传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阐述,同时与实际生活中较为形象生动的相关案例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便能够让学生对人之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感受,从而真正认知将科学生态文明观加以树立的重要意义。同时,高校应当全力支持有关社团的开设和发展,这也是拓展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一个有效途径。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经过组织生态文明讲座、实地考察等各种不同活动,帮助大学生顺利把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转化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生态文明教育知行合一的最终目的得以真正实现。
3.3 改进社会风气,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典型形象加以树立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实例实施与发展至关重要。在信息化时代,应当在最大程度上运用网络与新闻媒体,并将其当作对生态文明进行宣传的主要媒介,从而使生态文明知识获得更加全面的普及与传播。同时,高校应当配套开展较为丰富的各种社会性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且主动的参与到其中,以此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打造较好的社会环境。除此之外,还可将榜样的示范作用全面发挥出来,进一步弘扬其生态文明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向榜样学习。而且,高校还可将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加以构建,以此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实践能力真正调动出来。通过此种示范与奖励制度,帮助大学生对自身的生态文明观得到更加有效的培养,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升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能力。
4 结束语
随着目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都引起了高度重视,而高校是对我国总体建设接班人进行培养的主阵地,所以,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但是目前我国“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发展的基本要求,并且还是我国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实现路径。所以,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对生态环境、文明观及其法制方面的相关教育引起足够重视,进而采用科学有效的实现路径,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课题:2018年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网络文化精品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创新与实践》(18WL38)。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