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高校人才集聚正效应研究
2019-06-11贾微
贾微
雄安新区将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点,其发展离不开优秀的高校人才。人才聚集会带来有益于经济的正效应,本文将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分类分析。同时配套机制,是激发人才聚集正效应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也将围绕雄安新区的机制构建展开研究。
人的禀赋与经历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部分人群的生产效率更高,人文素养更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效率与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了人才评价的主要依据,教育体系也将这两项要素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诉求。从这一角度分析,人才会向高校集中。同时人才具有较为接近的认知能力,因此从劳动对接的角度分析,人才更倾向于聚集。人才聚集可产生正负两种效应,其中正效应可被理解为对经济有益的效应,具体包括竞争、节约、稳定、品牌等。雄安新区的建設对我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其即可整合京津冀资源,并使我国北方的经济得到发展。还可以打造新型的社会形态,并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示范。但这些工作离不开人才聚集带来的正效应。
1 高校人才聚集产生的正效应
1.1促进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发展的要素主要有土地、资本与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为关键的要素。社会生产的本质是将某些资源转换为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产出增加。在转换的过程中,技术因素与劳动将发挥最为关键的作用,而人才是技术与劳动的唯一载体。因此聚集优秀的人才,可使该地区的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并构建出优质的创新环境,从而使该地区拥有先进的产业。高校人才普遍拥有高水平的科技知识与文化素养,其年龄结构也较为合理。因此聚集高校人才必将带动雄安新区的产业发展。
1.2提升消费结构
高校人才的收入普遍较高,其年龄结构也较为合理。高校人才掌握了先进的科技知识,而知识含量较高的劳动输出必然会带来更高的收入,因此高知识人群往往会成为高收入群体。聚集大量的高收入群体,必将带动雄安新区的消费能力。同时高收入群体会更加关注教育、艺术以及商业服务等消费项目,因此该地区的消费结构也将得到提升。同时高校人才正处在家庭与事业的上升期,其消费欲望更为强烈。通过高校人才的拉动,雄安新区的基础教育与房地产市场将获得空前的发展。
1.3降低社会成本
高校人才具备较高的涵养与公民意识,这些因素将大幅降低雄安新区的运营成本。社会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并将产生相应的成本。例如,在交通运输的环节中会产生能源消耗,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环境污染,在维护卫生环境的过程中会消耗人力资源。高校人才的素养较高,且在校园中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该群体更加关注社会秩序,社会资源也将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例如,礼让出行可减少交通能耗,规范生产可减低污染排放,良好的卫生习惯将降低维护成本。因此,高校人才的聚集将降低雄安新区的运行成本。
2 激发人才聚集正效应的具体措施
2.1促进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
人才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土地与资本也会对产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因此雄安新区应当构建优质的发展机制,以激发高校人才的发展潜能。例如,雄安新区可在本地建设高校人才创业园区,并为入驻企业提供扶持政策。通过类似的举措,促进产业发展的土地要素将得到解决。同时雄安政府可组织机关单位与国有企业优先采购创新型企业的产品,并与其签订长期采购协议。通过政府采购的支持,推进产业发展的资本要素也将得到解决。
2.2提升消费结构的具体措施
文化类消费的能耗较少,并可为高校人才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雄安新区应当积极促进文化类消费的发展。但文化类消费属于非必要性消费,只有在当地居民们获得了舒适的生存环境后,才会产生文化类的消费欲望。因此,雄安新区应当避免重复土地财政的老路,并未本地居民提供优质且价格合理的居住环境。同时雄安新区也应在教育、医疗等环节中为高校人才提供保障。若本地居民可通过诚实劳动享受到舒适的生活,其就将对文化消费产生关注。
2.3降低社会成本的对应手段
高校人才普遍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但建立合理的社会机制以及融入新技术的管理模式,才可使高校人才的人文素养得以发挥。在具体的工作中,雄安新区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先进的社会管理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社会制度将得到有效的落实,社会运行将更加公证透明。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居民将会严格依照规矩办事,法治观念将深入人心。同时雄安新区应当将社会居民视为本地区的主人,并认真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这样的举措,高校人才将更加爱护公共设施,治理措施也将得到有效落实。
3 结语
人才聚集会带来正负两种效应,建立公平的社会机制,是激发正效应的关键因素。在具体的工作中,雄安新区可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管理平台,并降低居民的生活负担,从而使当地的新型产业得到发展。其次雄安新区应当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以降低社会的运行成本。通过科学配套机制,高校人才的正面价值将得到挖掘,正面效应也将不断扩大。
课题项目:2018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雄安新区高校人才集聚正效应研究》,项目批准号:JRS-2018-3012。
(作者单位:河北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