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4R视角下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研究
2019-06-11马丽沙
马丽沙
本文依据4R危机管理理论,从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四个阶段对高校校园危机管理进行了分析,并基于4R模式提出了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一些策略。
2018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已不再是稳定、闭塞的场所,高校内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复杂化和多元化,学生自杀事件、网络舆论、校园火灾、校园暴力事件等校园危机层出不穷,并显示出易发性和破坏性,给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如何应对校园危机成为高校迫切需要。
1 4R危机管理理论
4R危机管理理论最早由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提出,他将危机管理分为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四个阶段。缩减力指降低风险,缩减危机的发生及冲击力,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预备力是指对危机进行预警和监视,对危机起到防范作用;反应力主要强调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应该以何种反应策略性地解决危机,包括危机的沟通、媒体管理、决策的制定等;恢复力是指在危机发生并得到控制后后续形象恢复和提升以及危机管理结束后的总结。
2 4R视角下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分析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获取、共享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便捷、迅速,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得到了开阔,同时,也给高校校园管理带来了隐患,增大了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复杂性。
高校校园危机不仅对高校的稳定和声誉产生影响,严重者还会危机社会稳定。我国对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管理水平不高,存在以下问题:
2.1 危机防控理念滞后
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注重个人权益维护,遇突发事件无法实现个人目的时即采取不恰当手段来表达不满情绪和维护个人权益。高校危机管理意识缺乏,危机处理手段欠缺,缺乏相应的危机管理机制,面对突发事件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而是任其发展,对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缺乏风险评估。
2.2 预防管理机制不全
高校危机管理起步较晚,工作重心往往放置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机制不够健全,工作队伍不合理。预警理念存在欠缺,没有形成系统的危机预案,危机到来时显得手忙脚乱。
2.3 反应阶段不够及时
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式蔓延,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不能第一时间进行危机公关,做不到信息透明化,以使事件愈演愈烈,造成各方对事件的猜疑、失真传播,引起恐慌,增大危机管理难度。
2.4 心理危机干预缺失
心理危机干预缺失是目前各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工作者缺乏,心理工作从业者不够专业,心理危机预防形式单一。另外,各高校在心理上存在偏见,认为心理辅导就是精神有问题,不仅学校自身方面认识不够,学生心理也不够健康。
3 4R视角下的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对策
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机制是一个整体,并具有一定的动态和前瞻性,是一套分结构、分层次的管理系统。依据4R危机管理理论,从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四个阶段提出一定对策对高校校园危机进行管理。
3.1 增强高校危机管理意识
构建危机管理机制,通过有效的培训和演习,提高高校人员的危机预见性,让人们熟悉各种危机情况,提高他们有效解决问题的技能。危机发生时,使人员有足够强的反应和恢复能力来有效控制局面。努力提高高校教工和学生的素质,使高校中的每个成员都具有危机管理意识,使高校即使面对危机,也能把它压制在最小范围内。
3.2 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高校应建立健全自身预备机制,提高危机管理的预备力。搜集各类信息,在危机发生前进行有效的预警,通过敏锐的观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解决,将危机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3.3 积极有效地信息沟通
4R危机管理中的“反应力”强调在危机爆发后,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來应对化解危机。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信息沟通工作渗透在每个工作环节,最事件的进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每一次校园危机事件都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社会媒体等所有的关注力都聚焦在事件上。高校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应抓住时机,主动和媒体沟通,做到信息透明化,将公众、学生利益放在首位,控制事态良性发展。
3.4 完善危机善后与总结
危机处理过程中,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危机事件的跟踪与信息搜集,做好危机过后的总结和反馈工作,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以防微杜渐,为下次危机做准备,提高危机管理的恢复力。
4 结语
本文应用4R危机管理理论对高校校园危机管理进行探索研究,涵盖了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前后关联,形成了一个系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更加复杂化,各高校应不断更新理念,提高危机管理意识,从缩减管理开始,提前防范,及时反应,重视后期总结,以减少校园危机的发生。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