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几点探讨
2019-06-11陈钰
陈钰
引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有关心理健康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经常的心理训练等提出一些认识,以便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就有关心理健康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经常的心理训练等提出一些认识,以便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亦是旺盛生命的重要标志。人作为一个整体,其身体与精神相互依存、彼此制约。人们一般对生理上的健康非常熟悉也能自觉重视,但却较少注意心理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因此健康是一个整体、全面、综合的观点,包括生理、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
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心理因素在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下运作的综合体现。所以,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2 增强心理机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1 进行有效地心理训练
为了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必要让同学们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及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应对能力水平,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渐渐累积而成,而良好的心理调节功能也是在成长中不断增强的。因此,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学习、了解和掌握心理训练的基本知识,增强心理机能,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于相同的压力环境,心理状况不同的人,对压力的处置方式会完全不同,甚至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体现出人的心理素质的差别。
所谓心理训练,就是在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心理活动,指导人们不断增强并保持心理机能,培养心理技能,养成良好的心理活动习惯,最终使以往的心理与行为发生积极而持久的改变,以提高心理活动效率,克服和消除心理障碍的困扰。
增强心理机能是指通过训练,使某项心理机能达到新的水平,心理机能包括承受挫折的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意志力等。
心理技能是通过训练训练可以形成的,对发挥心理机能有着重要意义,如语言技能、情感识别技能等。
心理训练与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心理训练不关注“健康心理—病态心理”或“正常心理—非正常心理”这样的二元对立,而是关注心理机能的强弱。通过内心活动领域的意志、认知、情绪、行为等进行不间断的自我训练,达到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增强问题解决能力等目的,实现持续的人格整合,建立个体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在许多专家及专业人士多年努力下,目前心理训练方法有许多种,从来源上看可以分为专业的心理方法、移植方法、借鉴方法等;从训练形式上可分为内省心理训练、有形心理训练、无形心理训练三大类;根据训练时的成员组织形式,又可分为完全的自我训练、伙伴互动训练、团体训练等。
总的来说,心理训练是个系统工程。一般认为压力应对是心理训练的重点,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上只有解决了意、情、知、行等基本机能,才能有效地处理工作压力。
所以心理训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多样化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对人的意志、情绪、认知、行为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进行训练。如在情绪训练中,请记住类似以下的警示:
(1)当你感觉到你就要对自己的情绪失去控制时,请用离开的办法避开你不快的环境,或者站在另一个人的位置上考虑一下,或设想未来,使你看到问题得以克服的前景,或者向一个同情者加以倾诉。
(2)记住失败和失望是伪装下的祝福。它们可以告诉你目标可能并不适合你,或者救你于未来更大的失败之前。吃一堑、长一智,遭受挫折后说一句“我犯了个错误”,再继续前进。
这样就逐步培养了自己理性抑制不正常情绪的能力。
2.2 人格整合及人生意义
人格是指持久而独特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模式,它表现了个体是如何适应这个世界的。是个人在不同情境、不同时期都保持一贯的心理品质。
从机能意义的原则出发来解释,人格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工具,越到现代社会,人们越要有个性,否则就无法在许多杂乱、彼此矛盾的压力中作出选择。通过学习意志、情绪、认知、行为能力、互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心理训练的理论及方法后,人们就应该将这些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进行人格整合训练,以解决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打造坚实的心灵。
人格也是意志、情绪、认知、行为的统一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人们吸收了各种信息、觀念,要处理各种问题,作为人格素材的各种元素是多元的。随着心理的发展,人格各方面逐渐向和谐统一变化的动态过程,称为人格整合。人格整合是持续终生的活动,而心理训练的目的,就是建立稳定成熟的人格特征,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
心理学中的人生意义是人格中最核心的部分,每个人的人格不同,所以不存在统一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个体从社会对你的接纳和需要中体会到的。
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意义非但不会和日常生活对立,反而能够提升日常生活。人生意义是人格整合的最终目标,拥有人生意义的人格稳定坚固、百折不摧,人们会觉得这样的人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往往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确立生活目标,明确人生意义是人格整合的主动过程。一个人真正找到人生意义,也会变得更加宽容,就会发现周围的一切在自己的眼里变了个样。东西还是那些东西,人还是那些人,但它们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如今在校的青年学生就应该开始选择自己的生活目标,为今后更好融于社会做好准备。其实,很多心理问题也只有一个原因,当事人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所以,解决心理问题不是解决表面的具体问题,而是从根本上帮助当事人树立对人生的进取态度。这样,不但让眼前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以后即使风浪再大他都有能力自己去迎接。
2.3 重大生活事件对人格的影响
重大生活事件也会促使人们开始新一轮的人格整合。生活中发生重大变故肯定会对心理造成极大影响,必须及时进行调整个人的情绪。
重大生活事件是涉及个人生活几乎所有重要方面的事件,是个人以前从未经历过或虽然经历过,但未达到如此严重程度的,均给个人心理带来极大冲击。
重大生活事件给一个人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直接冲击着一个人的情绪,也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他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重大生活事件更直接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许多时候,我们会因为重大生活事件的袭击变得意志薄弱。
通过心理训练应该具备应对重大生活事件的心理素质,对待重大生活事件的正确方法是,当事件结束后,要理性分析自己遭遇事件的成因、过程。尽可能理性地得出结论,并调整相应的感情。
总之,在心理训练这个系统中,人的自知力是前提,心理机能的四个要素(意志、情绪、认知、行为)时基础,互动能力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功。问题解决能力和人格整合是各种心理机能的综合运用,确定人生意义是心理训练的最终目的。
通过课程学习和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