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骨干专业建设探析
2019-06-11程娅程凡
程娅 程凡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实施骨干专业建设的背景,分析了高职院校骨干专业建设的现状,进而提出了高职院校骨干专业建设的推进路径:精准定位骨干专业,明确服务对象与理念;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体系,为骨干专业建设提供优质载体;打造一支有竞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骨干专业建设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为骨干专业建设提供保障;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为骨干专业建设增添动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骨干专业 建设 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4-0100-04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改革与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在办学模式和育人模式方面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为国家的一系列重大计划,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提供了充足、优质的人才支撑。这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供应,彰显了高职教育在骨干专业完善与发展方面付出的努力。骨干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基点,也是毕业生成就自我、用人单位获得优质人才的重要保障。目前,高职教育正参照高等教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酝酿开展高水平学校和骨干专业建设,这不仅是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之需,也是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高职院校实施骨干专业建设的背景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家庭、社会和用人单位直接相关,骨干专业的建设与完善应置身于宏观社会发展与变革的背景之中。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实施骨干专业建设也有着独特的背景与考量。
1.骨干专业建设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目前,职业教育凭借近1400所院校、近千万名在校生的规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人才数量方面,职业教育已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再盲目扩大规模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基于此,高职院校应从教材、课程、师资、保障等多方面着手,努力提升骨干专业的“龙头”地位,顺利实现职业教育的转型,朝集约化、优质化方向发展。
2.骨干专业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已有专业建设成果的作用。专业情况体现了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也代表了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潜力,但专业的发展与完善并非一朝一夕,尤其是对于一流院校的骨干专业而言,这些专业的理论性高、实践性强,对师生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骨干专业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尤其注重对原有专业建设资源的积累与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原有专业建设成果的作用,从而省时、省力、高效地发展骨干专业。
3.骨干专业建设可以支持和促进产业发展。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前,要参考本地的产业现状、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等,尤其是我国正处于产业机构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各地在项目建设、产业改革方面也都会有针对性地调整。高职院校的骨干专业建设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对接,增强骨干专业与支柱产业的匹配性,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化与升级贡献力量。
4.骨干专业建设可以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的均衡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建了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但体系内部各主体的发展速度、水平却存在较大差距。高职教育建设骨干专业,可以参考高校的一流专业建设标准,从实训标准、师资引入等关键指标上下功夫,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可以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均衡发展。
二、高职院校骨干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强化骨干专业建设已成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共识,但因缺少前瞻性规划、认识方面存在偏差等原因,部分高职院校在建设骨干专业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不仅没有推进骨干专业的建设进程,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1.骨干专业筛选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与规划性。骨干专业是院校专业设施中的“龙头”,具有显著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高职院校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结合本地产业需求与自身办学实际,严格地进行立项和筛选。但部分院校并未严格遵守骨干专业的立项程序,存在极大的随意性,要么闭门造车,要么一味受市场摆布,久而久之,效果肯定不如人意,以致骨干专业建设难以维系。
2.骨干专业缺少特色,“同质化”严重。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身的办学历史和特色,应充分发挥特色专业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这样骨干专业会带有鲜明的“烙印”,也會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具有极强的竞争力。部分院校在建设骨干专业时,缺乏原创性与独创性,很多专业都是照搬他校,以致造成“千校一面”的尴尬境遇,其竞争力和办学水平可想而知。
3.骨干专业追求“大而全”,造成“群山无峰”现象。骨干专业是高职教育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骨干专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主要依靠“精”,而非“多”。因此,骨干专业建设应首先在自身擅长的领域打造成为该领域的“绝对高地”,然后再借助其带动作用实现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但个别院校在骨干专业建设时,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追求“全覆盖”,所有专业都平均用力,从而造成很多优势专业因缺少办学资源和教育经费难以快速崛起,出现竞争力匮乏的现象。
4.骨干专业建设盲目跟风,“热门专业”过剩。个别院校对专业建设的认知存在误区,将“骨干专业”等同于“热门专业”,但前者体现的是自身办学特色和实力,以及对其他专业的带动性,而后者仅体现了社会某一个特殊时期的供需状况,这与院校自身并无直接关联。部分高职院校看到某些专业的人才需求旺盛,不充分考虑自身实力、办学特色和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就纷纷开办这些专业,势必会造成专业缺乏发展后劲、竞争力不强,以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三、高职院校骨干专业建设的推进路径
骨干专业在带动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促进区域产业人才优化配置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部分高职院校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骨干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为最大限度地发挥骨干专业的核心带动示范作用,笔者提出了推进骨干专业建设的具体路径,并进行了全方位分析。
1.精准定位骨干专业,明确服务对象与理念。高职院校最基本的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质、充足的专业型人才,这既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初衷,也是专业设置、完善与发展的立足点。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区域、行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以市场价值为基点,将拟开设的骨干专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开展多角度、科学化预测,提高骨干专业建设的前瞻性、精准性和适配性。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政府、社会、用人单位等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与各方之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尤其在涉及“为谁服务”“怎么服务”这一关键问题时,必须要有明确清晰的对象和理念。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础,并兼具理论素养使学生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定位进行分析,并统筹好各方的力度,既要避免陷入实用主义的误区,也要防止束缚自身发展的学科本位。具体来说,骨干专业建设要科学地与行业、企业进行对接,了解他们的人才结构、层次、数量的实际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优质人才。此外,骨干专业建设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色,为提高学生的初次对口就业率奠定基础。
2.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体系,为骨干专业建设提供优质载体。对高职院校而言,最理想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在坚持就业创业导向的前提下,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一是构建全新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与传统的学术型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金字塔式课程体系相比,这一课程体系充分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学生的实践自由度。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对专业岗位群进行分解,剖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及人文知识的要求,将完整的课程体系自高至低划分为岗位能力拓展与提升模块、岗位能力知识模块、岗位技能模块以及职业素质教育模块等,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是骨干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二是强化骨干专业中的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具体来说,可以将实训项目的设计与考核直接与课程中包含的各项主题性学习内容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训基地的无缝对接,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深化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三是根据骨干专业实际,对原有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与变革。可以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使其在夯实理论素养的前提下,熟练掌握各项实际操作,提升动手能力,从而为骨干专业建设打牢基础。
3.打造一支有竞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骨干专业建设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对高职院校而言,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既体现了骨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院校立足社会、赢得良好社会声誉的保障,更是培养优质人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已得到社会、院校、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等多方关注。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实际,采用“派、培、赛、研、带、聘”等方式打造一支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是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紧跟区域、行业发展动态,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能力。高职院校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一方面,要强调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培训和督导教师提升自身实践技能、树立职业教育理念,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并将优秀教师的遴选、培养机制形成制度固定下来,从政策、资金方面提供支持,进而形成长效机制。二是注重引入一流的兼职教师,优化教师结构。高职院校要与企业深入合作,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为兼职教师,这样既可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各项衡量与考察标准,也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实践技能,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培养的骨干专业毕业生,在理论素养、动手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发展都会比较均衡。
4.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为骨干专业建设提供保障。设施设备完善的实训基地是骨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保障。一是构建模拟仿真或真实的校内实训室。这种科技含量高、设施现代化的实训室不仅具备完整的产学一体化功能,而且可以对职业氛围的营造产生积极的助推作用,使学生的各项技能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得到系统训练,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直接参与生产、服务和管理。二是“校中厂”与“厂中校”相结合。一方面,高职院校引资进校,将企业的生产基地以实践基地的形式建立在校内,使学生随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实现上课与实训之间的无缝衔接,并借助生产性实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投资建厂,不仅能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也能促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有所成,还能增加院校的收益,为骨干专业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多重保障。三是建立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产学合作关系。产学合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积极性,既能锻炼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又能给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供给。高职院校要以产学结合为发展方向,将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与企业共同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校企还要共同配备指导教师进行共同管理,并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和监督检查指标,以提高实习实训效果,推动专业整体水平的发展。
5.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为骨干专业建设增添动力。规范的教学管理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前提,也是骨干专业建设的保障。高职院校应将考核方式改革作为突破口,规范教学管理、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及专业带头人负责制等多措并举,提升骨干專业的内涵和发展质量。
一是实施发展性评价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内在潜能、实践与理论结合能力等纳入考核内容。在考核形式上,要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作品考核、创新考核以及竞赛考核,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骨干专业建设带来的“红利”。此外,还要在评价机制方面推陈出新,一方面,沿用传统的考试手段和形式;另一方面,在评价与考核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时,可以结合骨干专业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职业技能大赛、现场测试、小论文以及调查报道等多种形式。二是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训操作,并由企业的兼职导师进行评价、给予指导性建议,从而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统一,由校企双方共同促进骨干专业的深入发展。三是骨干专业的带头人直接对整个专业的发展与完善负责,并在开展校企深入合作、科研项目申报、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教材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负主要责任,着重提升骨干专业的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谭银元.基于行业评价的高职品牌专业建设的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2]刘晓,石伟平.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从课程建设到专业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
[3]周红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的价值、问题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5).
[4]孙永生,李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初探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