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层教学法组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策略探讨
2019-06-11黄馨莹
黄馨莹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互联网+”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就直接促使信息化人才已经新的人才缺口。中职教育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基础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应该根据中职生的认知水平与职业特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此,教师便应以分层教学法组织中职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本文将从将中职生分层、将学习任务分层、将操作练习分层三个角度分析以分层教学法组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具体策略。
谈到中职教育,许多人都存在偏见,认为只有考不上高中的学生才会进入中职学校教育机构之中。但是,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同时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我国教育机构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组成部分。为了中职生的长远发展,教师便应以分层教学法组織中职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符合自己认知水平与操作能力的学习任务,稳步提升每一个中职生的信息素养与职业能力,为让学生及时进入社会工作打好基础。
1 将中职生分层
将中职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基本依据。分层教学法本来就是针对学生智能结构的优势与学习能力的不足组织层次化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分层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效果。针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这个学科特点,教师应重点考查的是学生们操作各个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能力与学习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纸笔考试成绩。
在分析本班学生的信息素养时,我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了本班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与现在的操作水平,初步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已经具备了丰富的计算机应用经验,且能借助这些经验学习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知识,掌握了office 2013各个软件基本操作规范的学生分为第一层学生;虽然有互联网应用经验,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用来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如玩游戏、看影视剧等,此类学生为第二层学生;第三层学生则是几乎除了在过往受教经历中接触计算机,其余时间并不常玩电脑的学生分为第三层学生。在展示分层结果的时候,我会讲明分层依据。由于此类分层依据并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而是以学生的真实经历为基础,所以并不会引起学生排斥或自卑等负面心理。
2 将学习任务分层
将学习任务分层是为了让各个层次的中职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使其主动操作计算机各个软件,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多数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挫败经历较多,虽然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消磨掉,但是内心深处对成功与求胜有着强烈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够多积累成功的学习经历。合理的任务分层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学习目标,既不会让学生们承担过重的学习压力,也不会让学生松懈懒散,便于学生以最佳状态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
就如在“Excel 2013的其他功能”一课中,本班学生便需学习Excel软件在处理数据时的常见功能与操作方式。针对本课知识难度,我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用单元格展开有效数据审核、使用数据透视表处理数据。中职生可自主选择相应的学习任务,确定短期的学习计划。另外,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本课探究操作活动中,我还细化了学习任务。比如,在“单元格有效数据审核”任务中,我以通过“审核”工具栏进行数据审核、确定审核数据对象与追踪数据错误、将数据分为有效数据与无效数据三个小目标。在学习中,学生需逐步攻克学习难题,享受“通关”的快感,并由此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3 将操作练习分层
操作练习是提升中职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活动,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接受的学习任务。但是,基于分层教学法理念下的作业练习并不提倡“一刀切”,而是要求教师根据各层学生的学习表现布置层次化的练习题目,消除“吃不了”与“不够吃”的问题,保证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可循序渐进地提升实践水平。
就如在“Excel中的常用函数”一课中,我便以单元格的引用与函数使用方法为主题收集了相关练习资料,希望学生们可以根据各个题目要求选择相应的函数公式计算题目。由于学生们的学习水平不一致,所以我以易、中、难罗列了各个练习题目,便于学生灵活选择。就如本班有一名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真、刻苦,但是他的性格内向、胆小,很容易受到打击。然后,我观察了这个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发现这个学生虽然不能应对一些开放性题目,但是却能解决常规的office应用问题。于是,我便鼓励这个学生选择难度为“中”的练习题,保护学生自信,提高学习水平。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以让学生具备以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为基本目的的,教师应尊重中职生的客观差异,结合中职生的层次化学习表现实现差异性教学,使得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教学面向所有中职生,促使中职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学习进步。
(作者单位:四川省贸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