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研究
2019-06-11徐升波
徐升波
在当前信息技术主导的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越发广泛,并享受了诸多便捷性服务体验。时至今日,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其有效课堂组织,不单单要关注理论知识讲解,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良好的信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能力等,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求。本文基于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现状的简述分析,就其有效性建设方略进行了研究。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规定,要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事实上,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发展与建设已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引领了各阶段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课程的基本组成,融合了知识性、技能性、工具性,其有效课堂教学组织,着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但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现实实践中尚存有诸多不足,未來还有很大的提升与发展空间,相关课题研究备受关注。
1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现状
在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融透已然实现在各个方面,并成为培育小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信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课程,对发展跨世纪人才具有非凡意义。事实上,在历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建设已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发挥了其应有作用。但是,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仍旧存有不少问题。具体而言,部分小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不足,过度强调升学率,相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最终教学效果。同时,受此影响,有些教师的课程定位出现偏差,创新性缺失,课堂教学敷衍了事,教学方法陈旧落后,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影响了他们的参与兴趣。甚至在临近期末考试期间,时常发生信息技术课堂被其他学科占用的情况,学生学习时间不断压缩,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意。另外,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课堂评价上却鲜有体现,一味地突出知识灌输,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2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建设方略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化实践工程,关涉到多重要素的组织参与,其有效性建设需在明确目标的导向下,对整个课程设计进行优化,包括内容、方法、评价等。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建设方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明确导向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应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循序渐进地开展与实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越来越高,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发展。时至今日,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宏观潮流中,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定位是培育人才,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根据具体学科特性进行延展和细化。以信息技术为例,课堂教学应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素养,着力培育其信息意识、计算能力、创新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等,扎实他们的学识基础,使之快速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求,成长成才。同时,值得指出的是,学生作为独立的行为个体,主体之间的个性差异客观存在,并基于此优化课程目标设计,确保每位学生通过努力都可达成。另外,基于上述目标导向,小学应深刻认知到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价值,立足学生发展需求,结合教学实践情况,适度加大此方面的投入,积极引入先进科技装备,优化课堂组织环境,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参与体验,提高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2.2 优化内容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所关涉到的内容比较宽泛,在具体的设计安排上,要注重遵循学生主观认知成长规律,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启示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学习与发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纯的教案整合与灌输,势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甚至会打击他们的参与积极性,限制其思维发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分解教材,找出重难点知识,并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时刻关注他们解决问题的状况,并适时介入指导和帮助,完成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例如,在word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即有计算机操作水平,组织作文创作与修改,并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此项操作,完成相关信息技术知识灌输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另外,教师还需注重其他学科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融透,如画图软件教学中结合美术课程,拓展学生知识视界,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多门学科,完成核心素养建设,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
2.3 创新教学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为中心,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灌输,限制了学生个性思维,导致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久而久之影响了其参与兴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有机地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为知识的呈现提供了多种方式,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小学教师更要发挥信息技术的学科特性,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自身主导地位,关注他们的行为动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具体而言,教师在讲授信息加工、信息收集等概念知识时,可引入现实生活元素,以所在环境污染情况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完成协作调查,并制作报告,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同时增强其环保意识、合作意识以及计算能力、表达能力等。小学生天性活泼,有着极为强烈的好奇心、探究欲,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较差。对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参与活性。
2.4 完善评价机制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进步的典型代表,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已不再新鲜,其教学课堂组织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则为理论知识学习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是促进学生知识理解、技能训练的有效方式。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建设,应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的关系,组织多样化的文体实践活动,并借此考量学生综合素质水平,针对性地开展强化训练。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深度分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影响因素,在实际问题的导向下,针对性地采取创新改革举措,是保证其有效性的重要基础,理应包括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两部分内容。在过程评价阶段,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其背后的因由,全方面考量其意识能力,包括信息意识、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有效约束学生学习行为,适时介入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基于评价结果信息反馈,针对性地组织信息技术课堂深化改革。
结语:总而言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建设十分重要和必要,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从各个实践层面做出努力。事实上,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配套设置、教师素养、课程设置等等,为其创新改革指明了方向,未来关于此方面的课题研究任重而道远,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全方位解析其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提升其有效性的举措,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