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错觉”的教学思考与探索

2019-06-11周薇姚磊

知识文库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例现象教学效果

周薇 姚磊

视错觉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可以利用视错觉自身的特色创造出新奇、刺激的视觉感受,让生活变得有趣,但也可能因为视错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因此,本文以课例为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际生活、企业实践的鲜活事例来探讨视错觉的现象,化繁为简,化空洞为鲜活,化枯燥为有趣,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交融探索。

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是指观察者在客观因素干扰下或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对图形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错误的感觉。

1 视错觉的概念

视错觉,通常是指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以及某些光、形色等各种因素的干扰,加上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原因造成的人对物体的形状、线度、色彩等的错误判断,导致日常的一些视觉现象看上去是和实际情况有偏差的现象。我们把这些视觉现象统称为视错觉。

课例:

教学背景:

错视觉实验导入新课。通过一个视错觉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什么是视错觉?

教学内容:

1)错视觉实验过程:步骤(1)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箭头。步骤(2)将水注入玻璃杯,水面略高些。步骤(3)把纸放在水杯后面,并从前面透过玻璃杯观察箭头,纸上的箭头居然自己改变了方向。

2)视错觉实验分析-这是光的折射所引起的视错觉现象。当光透过媒介照射到某一个物体时,光的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折射。在这个实验中,光从空气中穿过玻璃杯,又穿过水,使光在到达你眼前的时候,方向已经发生了改变,以至于箭头的指向好像真的发生了改变似的。

教学效果:用极具趣味性的视错觉的实验演示来引入视错觉的概念,努力创设一个探索视错觉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视错觉的现象。

2 视错觉的影响

视错觉在主观意识上是无法克服的,有害的视错觉不仅仅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还会危害我们的生命,据数据统计,由于视错觉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比例高达36.8%。因此,设计者必须要完全掌握视错觉的原理,并在设计道路的时候考虑到视错觉的因素,有效地利用视错觉,针对性地采取改善措施,在交通道路体系中更好地利用視错觉来保障交通安全。

课例:

教学背景: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感受错视觉现象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

1)真实案例: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峡谷的一段"魔鬼公路"让人们闻之色变。人们不理解的是:很多驾驶员在将车开到危险的悬崖区域反而不约而同的踩下油门,让车直接冲下悬崖。这种不合乎情理的现象使得当时人们相信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左右这段公路。

2)案例分析:从左图1可以了解“魔鬼公路”位于峡谷内壁的“U型”弯道。从左图2观察到“魔鬼公路”不是水平路线,A-B是明显的上坡路段,B-C是一段下坡,C-D又是一段上坡。从侧视图看,可以发现B点的垂直高度高于C点。这有就说明,当驾驶员将车从A点开向B点时,只能越来越多的看到被挡住的那一部分路面,而看不到悬崖,只有当开到B点的时候,悬崖才会突然出现,可这时候一切已经太晚了。

教学效果:用真实案例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发挥引导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 视错觉的现象

课例:

教学背景:

通过“笼中鸟”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视觉暂留的原理。

教学内容:

1)实验演示:一把扇子,扇子的正面画着一只色彩斑斓的小鸟,背面画着一个黑色的鸟笼子,快速搓动扇柄,扇子会高速旋转,同时扇面也就出现了鸟进入鸟笼的“笼中鸟”现象。

2)案例分析:我们人的眼睛就像照相机一样,可以把看到的物品,保存在视网膜上,当我们的视线离开这个物体时,视网膜是的画面不会马上消失,还可以保存1/24秒,这个时候老照片还没有消失但新照片又已经出现,也就产生了新老照片同时存在的特殊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统称为“视觉暂留”,如电影、动画就是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制作的。

教学效果:从应用知识求解问题的快乐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4 视错觉的应用

课例:

教学背景:通过对设计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打破常规,从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试图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如何利用视错觉设计出更合理更人性化的优秀作品。

教学内容:

设计案例1:创意餐垫设计。日本设计工作室APWorks利用视错觉调皮的演绎了爱因斯坦的时空扭曲论,带来了给人以错觉的创意餐垫。

设计案例2:无边游泳池设计。无边游泳池其实是有边界的,设计师巧妙的把游泳池的外沿面设计得低于水平面,远远望去如同没有边际,和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

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际生活、企业实践的鲜活设计案例来探讨视错觉的现象,化繁为简,化空洞为鲜活,化枯燥为有趣,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交融。

5 结语

上文课例仅起抛砖引玉作用。视错觉是科学、艺术、技术三者合一的产物,教学问题复杂、多变,任何一种探索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这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使用多元方法,灵活应变。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课例现象教学效果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课例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