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溪市博物馆传统防震保护在展品陈列中的应用
2019-06-11许宁
【摘要】如果地震不期而至,博物馆将如何应对保护文物藏品安全?本文通过玉溪市博物馆在展品陈列中对传统防震保护方式的实际运用,阐述了防震保护对博物馆文物安全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玉溪市博物馆;文物展品;防震保护;固定法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博物馆作为集文物收藏、展示与保存的重要基地,自然要承担起保护文物安全的重要职责。然而,面对突发性的地震等自然灾害,博物馆的集中保存反而会增加文物在地震时大规模损毁的可能。因此,无论是现代文物隔震技术还是传统抗震保护方式,对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给文物带来的损坏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防震保护的研究尤其是针对馆藏文物的防震对策研究还比较少,各馆也由于建馆年代不同、经费差别、规模不一等条件因素的限制,在建馆时对馆舍、库房、文物展柜和文物展品的防震设计也存在良莠并存、喜忧参半的现象。本文仅就玉溪市博物馆的实际现状,对传统防震措施在本馆展品陈列中的应用作简要阐述。
玉溪市博物馆于1998年建成,主体建筑为三层,防震烈度为8度。由于建成时间久,因此,在展馆建筑及各展厅库房的防震设计上均存在诸多隐患。2018年8月13、14日,我市通海县接连发生5.3级地震,对全市文物安全造成较大影响。地震发生后,我馆即成立了馆藏文物安全领导小组,对博物馆展厅及库房文物进行了检查,发现除个别展厅有轻微移位外,未出现文物损毁现象。为确保文物展品万无一失,我们及时将展厅易碎文物从展柜取出装箱,待防震保护方案完成并实施后再重新开放。经过历时一个月的讨论,以馆内业务骨干为主成立的文物藏品防震保护小组,通过对展厅文物展品放置形式、防震问题的实地考察,以最低经费开支、最有效的传统防震方式对现有展出的文物完成了加固保护。
此次防震加固的展厅主要选择文物展品质地为易碎、易损、易断裂的陶瓷厅和新旧石器厅。以下就各展厅文物展柜、陈列座具、摆放形式、灯光照明、器物质地、形状大小等因素进行分类考量。
一、展厅现状
(一)陶瓷厅
该厅为我馆面积第二大展厅,位于二楼展区,以展示本地玉溪窑和华宁窑器物为主,数量182件,器型有碗、盘、罐、瓶等。展厅于2003年开放,2015年重新进行提升改造。改造期间,因经费有限,其改造项目也仅限于对陈列形式布局的调整完善。该展厅文物展品放置形式如下:
1.展品:陶瓷质地,碗、盘、瓶、罐、异形器物,大小不一;
2.展柜:大通柜、玻璃中心展柜;
3.展具:卡其色亚麻面木质方形基座,亚克力桥形支架;
4.展示形式:浮放于陈列柜中的木质基座上,部分使用麻面木质方形基座迭放亚克力坐具的浮放方式,呈现高矮不一的错落感。
(二)新旧石器厅
该展厅位于一楼展区,于2004年设计完成并开放,展出文物以新旧石器时期峨山老龙洞和通海杨山、海东贝丘遗址出土的陶器、骨器和石器为主。该展厅文物展品放置形式如下:
1.展品:陶器(陶罐、陶壶、陶杯、陶瓶等);石器(石斧、石锛、石环、石坠、石拍等)及动物骨器;
2.展柜:大玻璃通柜、玻璃边柜和入墙式玻璃柜;
3.展具:全玻璃方形基座、水晶方形坐具和亚克力桥形支架;
4.展示形式:文物展品浮放于展柜内的全玻璃方形基座上,有立放和平放,部分展品为呈现展示效果,在玻璃基座上再迭加水晶坐具或亚克力支托。
二、文物展品的防震问题
综合以上展厅展区位置、文物展柜、展具和展示形式的情况分析,两个展厅文物多属浮放式安放,所带来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文物本身质地脆弱,易碎裂,经受不住外部环境的剧烈振动;
2.文物展品与基座、支架、展柜组合的抗震性能,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3.文物展品浮放于基座、支架、展柜台面,尤其是新旧石器厅全玻璃基座台面与文物展品之间零摩擦且易碎等问题,增加了展品偏心转动、滑动、摇晃、倾覆,甚至坠落或相互碰撞而造成损坏的危险;
4.文物展柜、展品、基座、支架的抗震性能,没有固定、牵制的措施,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发生移动、摇晃,甚至会发生倾覆,造成其上浮文物的坠落损坏;
5.因地震发生带来的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如地震导致的断电或是电路故障引发的火灾,抑或是顶面断裂坠落对文物展品造成的直接砸击等。但本文所提出的解决方案,究其种种因素所限,只能力所能及地针对文物个体,在不影响观赏的前提下进行面与面、点与点地传统抗震处理。
三、文物展品的抗震措施
此次防震加固,我们将防震范围缩小到文物本身,根据防震加固的专业要求,采用传统捆、卡、支等方法对文物进行贴身加固保护,尽可能使浮置文物固定于基础面,不使其产生滑移、摇晃及倾覆。具体方法如下:
1.线拴固定法:基于陶瓷厅亚麻面木质底坐的考虑,采用透明工字钉加鱼线拴绑的固定方式。根据每个文物展柜、座具的大小以及所放文物器型、大小、数量等,测量出每件文物最稳固的受力角度,以透明工字钉作四角定位,并配合粗细适中的鱼线进行多种方式的拴绑:A、瓶罐等高大型器物,采用颈部缠绕侧面交叉捆扎固定;B、碗盘型矮小器物,采用X型覆面交叉固定的方式。
结合陶瓷厅的经验,对新旧石器厅的加固我们仍以拴绑的方式为主。为了便于拴绑并增加台面与文物展品之间的摩擦,我们先将玻璃坐具台面,换成同尺寸的卡其色亚麻布木质台面;对立式浮放的瓶罐类文物,采用透明工字钉加鱼线的方式拴绑固定;对小型平放文物,则采用在文物展品台面下作隐藏式打孔,辅助鱼线缠绕器物穿绑打结的方式固定,这种方式不仅缩小了拴绑的距离,做到最大程度地贴面保护,又能增加其稳固性,还能达到最佳地观赏效果。
2.支卡固定法:用量身设计定做的支架来固定文物展品,或用透明工字钉围边卡定文物底部基座的方式。针对圆底、尖底等特殊器物,我们按照文物底部的内凹形状,定制成型的亚克力支托坐具,并用白色透明软管从侧面剪开,将软管套合在亚克力坐具的内凹边沿,再放置文物,这样既减少了文物展品与支托的相互磨损,又增加了两者之间的贴合度。
3.放置沙袋降低重心:将重量适中的棉布沙袋置于高大型的文物器物底部内,不但可以降低整个器物的重心,还可以扩大浮放物与基座的接触面积,使其增加稳定性,减少了摇晃及倾覆的可能。
4.气钉、粘胶固定法:将叠放的基座用气钉钉入或粘胶的方式固定,地震发生时防止基座间错位分离,以保证文物展品呈放的安全性。
此次防震加固文物展品共计347件,综观所述的各种文物展品加固方法,我们都要根据每件文物展品的特性和摆放状况作出最适合的方案。比如对鱼线的选择,是因为这种线几乎不会影响到观赏效果,同时又非常结实且张力很强,有足够的承受力和牵制力。有些方法看似简单,其实操作起来也非常讲究手法,比如缠线时,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有可能会造成文物接触面受损,太松又起不到稳固的作用。有时我们也会采用多种方式结合,以保证其有效的稳固性及最佳的观赏效果。总之,这次文物展品防震加固工作,不仅是对我馆文物展品抗震保护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对今后我馆开展文物藏品防震研究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将会不断积累经验,以更深入地寻求获取更好的资源和帮助,将我馆的文物藏品防震保护工作做到更好。
作者簡介:许宁(1976-),女,云南玉溪人,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