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汉武帝时期汉匈战争的意义

2019-06-11冯渝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意义

【摘要】西汉帝国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并不仅仅只是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战争,更多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在东方历史上的第一次激烈对撞。不过终汉武帝一朝,汉匈战争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不但改变了匈奴的命运,更把西汉帝国拉入了一个无法走出的怪圈,并一直延续到了其被灭亡的最终。本文将立足于汉匈之间的政治关系,结合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不断萎缩的现实,论证汉匈战争性质改变的全过程及其意义。

【关键词】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匈奴的命运;战争的性质改变;意义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元朔二年(前127年),一支和匈奴骑兵部队几乎完全一样的汉族骑兵部队从长安出发,他们披星戴月地向当时威胁着整个西汉帝国心脏长安的河套平原赶去。这支部队的最高指挥官,是当时正被汉武帝刘彻所宠爱的妃子卫子夫的弟弟卫青,而他接到的汉武帝命令是前去收复已经丢失多年的河套平原。只是连他自己可能都没有想到,这场战斗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失地收复行动,而成了之后八十年里,汉匈持续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中的揭幕战。

一、汉匈战争的开始简介

汉族与匈奴战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匈奴开始逐渐在草原的争霸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奴隶制帝国开始算起。

如果将时间段拉长来看的话,汉匈之间的战争从一开始便是东方农耕文明和亚欧游牧民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导致的。而如果将时间段限定在西汉初年的话,我们不难判断出汉匈之间真正开始进行正面冲突的时间是在汉高祖刘邦的年代,其冲突的原因是公元前199年,西汉韩王信举国投降了冒顿单于统治之下的匈奴王国。

韩王信投降的原因,是其自身在面对强大的匈奴压力时“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

第二年,汉高祖刘邦不得不亲自带兵去攻打他,而这一场以西汉胜利为结尾的战斗却激怒了正处于上升势头的匈奴王国。在冒顿单于组织下对西汉高祖刘邦进行了白登之围后,西汉帝国开始收缩了自己对外用兵的国策,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诚如近现代历史学之父阿诺德·汤因比先生在其《历史研究》第八部(英雄时代)中所说的“蛮族的强大是来自于与之相邻的文明种族的不断衰落”一样,西汉初年整个帝国国防体系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溃败,并不仅仅是因为那个时候匈奴王国的强盛,更多是由于西汉帝国是建立在刚刚经历了高强度的楚汉战争的废墟基础之上的缘故。

于是,整个西汉帝国在经历了白登之围的耻辱之后,不断地总结着自身和匈奴之间战争与国力的经验,领悟到了拥有了高度机动性作战实力的匈奴王国必须要依靠长期的消耗战争才能将其解决。

在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一朝终于具备了这样的消耗战实力。在河套之战后,解决完了西汉帝国生存安全问题的汉武帝刘彻所继续的汉匈战争却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而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也从原本民族和文明之间的对冲变成了阶级之间的斗争。

二、武帝时期汉匈战争进程的演进以及战争性质的变化

在河套平原收复之后,武帝刘彻设立了五原郡和朔方郡,修复了该地的长城,并移民10万前往防守。从此,匈奴对于西汉心脏——长安的威胁不复存在。

而在之后元狩二年(前121年)的河西战役以及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战役中,西汉帝国在汉武帝的领导下分别斩断了匈奴的经济命脉,歼灭了当时匈奴王国所有可用于进行大规模对汉战争的力量。

从此“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不过这之后的西汉王朝也已经彻底地耗尽了大规模对匈奴进行远征的实力,所以只能“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稍蚕食匈奴以北;然亦以马少,不复大出击匈奴矣”。

但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原本应该是趋向于战争平衡的汉匈边境,为何西汉王朝还是要不停地去敲打匈奴呢?

我们不得不先提及在元封六年(前105年)当时在西域的强大王国乌孙发生的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

新晋的国王岑娶在接受了西汉王朝的册封之后,迎娶自己爺爷昆莫的汉族妻子的荒唐的决定。这位妻子是汉朝宗室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公主细君。虽然她一再拒绝,并上书刘彻希望能取消这样无理的要求。

但是刘彻给她的回信确是很耐人寻味的“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可以看出,当时的西汉帝国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已经开始出现了疲态。由于无法支持独自面对与匈奴之间的高强度战争,所以,不得不通过与匈奴有剧烈矛盾的西域国家进行有条件的联姻来稳固对匈奴战争的攻势。不过由于西域国家大多是以商业立国,所以,在汉匈之间的战争中一直都态度极其暧昧,政治立场也一直都不鲜明。

所以,汉武帝中后期,汉帝国对于匈奴的战争中还很明显带着阶级属性的色彩。从太初三年(前102年)开始,已经易帅的汉帝国军队在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带领下,在西域中所扫荡的都是些基本没有太多抵抗力的小国,在面对大宛和康居这样的中等国家的时候,都是以和剿并用的方式来处理。

而真正把这场汉匈战争的性质进行本质转变的,则是天汉二年(前99年)的李陵事件。在与匈奴的战争中,西汉帝国内部的新兴将领开始逐渐成长了起来,除了名垂后世的赵充国之外,李广的儿子、李敢的孙子李陵则是那个时代西汉帝国最为璀璨的名将之一。

和霍去病有着极大区别的是,李陵既不是名门出生,经历了李广的死和李敢被霍去病射杀之后,李氏家族在西汉的势力早已不复存在。所以,李陵亲自请命去掩护那个时候兵败如山倒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回撤的原动力,就是想为自己的家族的阶级提升赌上自己的一切。

从后来李陵被各种出卖和孤立的局面可以看出,此刻的汉匈战争已经成了整个西汉帝国地主阶级争权夺利、想将一个落势家族赶紧杀绝的大熔炉。而从李陵到了后来被迫投降匈奴可以看出,此刻的汉匈战争已经完全丧失了它存在的民族和国家意义。

三、汉武帝时期汉匈战争为西汉帝国带来的副作用及其尾声

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曹刿论战里有一句关于战争的至理名言,“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西汉帝国在汉武帝一朝对匈奴的战争中,不但将文景之治所积累的国力挥霍一空,还产生了大量的问题。

比如,在元鼎三年(前114年),在西汉帝国对匈奴王国开始全面攻势之后的第七年,关东夏季出现了四月冰雹的罕见天气,而在同年“关东郡,国四十馀,人相食”这样的惨状之下,汉武帝依然还是在继续着对匈奴的战争。

到了后来,由于战争的烈度不断加大,整个帝国的募兵兵员开始出现了极大困难,于是在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开始“募天下死罪为兵”去征伐辽东一线的朝鲜。

而且,由于匈奴“自卫,霍度幕以来,希复为寇。”所以,一直在用假意的和平外加真正的掠夺侵扰西汉帝国的北方。由于没有了大规模战争的存在,整个西汉帝国的财政开始在持续性的小规模骚扰防御上投入大量的财政。

于是,我们便看见了桑弘羊竭泽而渔的平淮均输法的出现,以及其对整个西汉帝国的自我釜底抽薪。

由于与战争相匹配的平淮均输法的颁布,整个西汉帝国的商业活动开始迅速枯竭,很多原本是用于合理利润赚取的贸易活动都戛然而止,而由于封建帝国制度国家的经济信息和经济决策执行力的天然有限,使整个中央政府的财政不但没有本质性好转,反而出现了大量入不敷出的现象。

元封四年(前107年)西汉帝国大旱,元封六年(前105年)西汉帝国发生了旱灾和蝗虫灾害。

很难想象,在如此极端的状况之下,西汉帝国还在苦苦支撑着它无止境的对匈奴战争会给人民带来何种困苦的生活。

所以,汉匈战争从元狩四年(前119年)匈奴单于的遁逃開始,其性质就已经发生了改变,从民族和文明之间的激烈生存冲突变成了地主阶级以战争为借口的开始对人民变相盘剥的借口。

而这场维持了八十多年的战争不仅仅挖空了西汉帝国的军事实力,同时也将整个西汉帝国的国力削弱到了历史上的最下限。在往后的时间里,为外戚或者权臣专权埋下了难以根除的祸根。

四、总结

一个文明或者一个民族的英雄时代的来临,往往并不是它处于上升的成长阶段,而是它走向了衰落和分解的绝唱。比如在历史上,那些让我们记忆犹新的鲜活名字,从屈原到文天祥,从岳飞到聂士成。

这些名字无一不是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文明乃至一个民族在其自身面临毁灭的时候,用尽全力去争取回光返照的瞬间的努力。

不同于汉武帝时期的古代战争的惨烈,现代战争中对于人性的重视和对于战争罪行的定义,已经完全开始将文明之间的战争形式做了固定约束,使我们再回头看那些往日战争时,有了让人难以理解的恐惧和愤怒。

不过,终汉武帝一朝,整个汉文明在如此艰巨的情况下抵挡住了游牧民族的入侵,保存并延续了自己的文明。而对比后来西罗马帝国在面对匈奴阿提拉时候的窘迫情况,可见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

纵观整个武帝时期的汉匈战争,汉文明在如此强大的压力之下生存并延续了下来,彰显了中华文明核心的强大与坚韧。

注释:

[1](北宋)司马光,汉纪十四,《资治通鉴》。

作者简介:冯渝(1989-),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意义
有无冠词 意义大不同
有意义的一天
意义的猎手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0的苦恼
留学的意义
诗里有你
Confucius:Life with Many Meanings
HOW TO SPEND SUMMER VACATION 如何欢度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