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民族地区中学生德育教育方式的探讨

2019-06-11依力亚·艾尔肯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学生途径

【摘要】中学生德育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德育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这对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实出发,结合我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的特点,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建议,以期能够提高中学生德育教育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4.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将“道德看作一种特殊的社会上层建筑因素和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德育教育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如人类文明时代初期,德育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的出现,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有了专门的教育场所得以更有效的开展。人类进入智能时代以来,德育教育环境也随之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挑战。人类教育发展史充分表明了德育教育的重要价值。当代的德育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德育教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关于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交叉学科概念。“一切教育在于形成品德”,因此,按照教育学相关理论,被教育学家认为达到教育中的道德目的。而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道德的本义是遵循着“道”(根本原理、原则)而获“德”(“德”通“得”)的东西,通常是指所获得的优良品质、品性;社会学家则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是人类的内在信念与社会诸多关系互相作用下产生的一般性原则;一个社会具有公认的道德规范,其中只涉及个人的称私德,如个人或人与人、人与家庭等;涉及公共部分的称为社会公德。综上所述,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既独立于个人意识,又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教育是使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作用于人并以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途径和方式。这对部分学者所持的“道德不可教”观点产生了冲击。所以,德育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使之成长为人格健全的当代中学生势在必行。

世界各国的德育教育无论是内容、途径还是过程、目标都各具特色。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德育教育在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同时,各个区域也呈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德育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这也使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因此,我国的德育教育内容除了一般性的道德教育外,还包括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1998年3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对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作了充分说明,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此后,德育教育的内容更是与时俱进,不断添加了新的内容,从国家层面对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德育教育的发展。也正因为我国特殊的国情,德育教育虽然稳中求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二、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表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元社会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使其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学生德育教育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家长对德育教育认识模糊,无法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及德育教育的现实,认为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体;甚至脱离实际地直接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德育教育相比较,得出我国德育教育完全落后等不负责任的结论;其次,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的认识片面化,认为这只是德育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德育教育的目标、方式、目的、内容已经渐渐地与当前社会的发展程度与中学生的心理状态、需求脱节的情况。具体表现如下:

(一)德育教育理论与德育教育实践脱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理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将二者有效结合。理论教育成为了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中学生守则》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似乎为学校的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使很多学生一提到德育教育就简单地认为是对这些理论的教条式学习、填鸭式背诵,殊不知这一切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拥有大量的现实依据。这使德育教育方式过于抽象,学生无法产生共鸣与认同,即使将此类规章制度“倒背如流”仍无半点成效。首先,我们要明确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然而对于理论内容却不进行恰当的解读与说明,学生缺乏合理的引导与规训,在此基础上缺乏实践,即使展开实践也难免在误读理论的指引下进行错误实践,所以这样的方式对于德育教育而言是致命的,最终使得一切成为“空中楼阁”。

(二)忽视学生是德育教育的主体

德育教育要求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德育具有社会性,社会需要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家庭作为德育教育的基本单位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德育工作直接有效实施的场所,然而现在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美国伦理学家威廉·K·弗兰克那认为:“道德是用来帮助人们改善生活的,而不是要对他们进行不必要的干涉。道德为人而设,不是人为了道德”。虽然德育教育有众多参与者,但这也无法动摇学生的核心地位。无论是制定规则还是选择德育教育方式,都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合理范围内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中学阶段正是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追求个性、标榜自己是基本表现,所以学生的道德行为也完全不同,而这时为了“方便”我们会采取统一化的德育教育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對这种方式的排斥心理会越来越强,我们的德育教育也将宣告失败。其次,过多的规章制度使我们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自律。艾伯特·哈伯得认为“自律就是在该做的时候,不管喜不喜欢,都去做你应该做的亊情的一种能力”,其实这种能力来自于人的自觉意识。人具有社会性,社会仿佛人的一面镜子,当社会呈现出某种状态时,人在不需要教条的影响下成为那个被社会化的“人”。学校好比一个小的社会,当某种正确的道德观念成为主流意识时,人们都会选择与其靠近,德育教育也就渐趋成功。以灌输为主,陷入“主智主义”的泥潭,违反教育规律,将对德育教育产生无法弥补的后果。

(三)智能时代网络伦理秩序的缺失对德育的挑战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智能时代。机遇意味着网络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能够通过在短期内获取的大量信息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机会。但由于关于网络安全的法律尚未完全成型,网络因其虚拟性使得无法形成有效的网络伦理秩序,这便成了违法乱纪之人的“乐园”。大部分人忽视了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尤其是心智不成熟的中学生群体更是如此,他们很容易成为不良信息的直接受害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失去基本的判别能力,从而成为“虚拟空间”的牺牲品。这对当前的德育教育工作可谓是最大的挑战。网络的跨时空性使人们无法有效控制其中流传的信息,更无法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因此,转变德育教育方式,重视学生的“自律”意识是信息时代进行有效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

三、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举措

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需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如果在具体措施的选择上只根据一般性的教育规律采取相应措施而忽视特殊性,不但缺乏针对性还会降低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德育教育方式的改进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包括地域文化等在内的特殊性,努力提升中学生的道德水平。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改善德育教育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德育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世界各地的教育信息,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德育教育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不顾自身实际,逐渐“西化”,理论与现实严重脱节,使之与学生的现实道德需求不符。历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经过时代考验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并在我国形成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学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其历史发展和理论内涵的学习,以理论宣传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让学生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明白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问题,了解当前的道德表现是社会物质发展在人们意识形态领域的客观呈现,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而不是灌输式,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目前“道德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等不良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也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有效利用德育教育资源,加强道德实践

德育教育资源作为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得到有效发掘与合理利用。我们的德育教育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首先,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可以合理安排,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其对党的认同、对祖国的认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认识高度,达到将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其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量的德育资源可以利用;以“文、行、忠、信”作为重要内容,采取“外省内注、躬行实践”的方法,培养“君子”品格的儒家德育教育思想也值得我們借鉴,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参与其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其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简短的24个字表现了当今社会对德育教育的要求,指明了未来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表面了当前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个层面并举,多维度客观表现了当前的主流道德思想,具有普世伦理价值,值得进一步加强。中学德育教育将以此为引领,制定合理的德育教育目标、方式和评价机制,加强理论学习,将思想认识提高至统一的目标,并以多种方式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学习活动,并加以践行,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结合,以理论引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发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总之,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学生形成有效机制。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在遵循一般性原则的同时要认识到地域特征,主动把握学生的心理,开发新的教育资源,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提升道德水平,对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提升公民综合素质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春波.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7.

[2]吴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3]徐雁.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J].湖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刘玉莲.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

作者简介:依力亚·艾尔肯(1993-),男,维吾尔族新疆阿克苏,硕士研究生,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伦理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中学生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