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场的生物安全隐患分析与应对措施
2019-06-11高涛牛晋国
高涛 牛晋国
摘 要:通过对养鸡场的鸡舍环境、饮水饲料、疫苗免疫和鸡群生长等因素中的生物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探讨了生物安全隐患对养鸡场疫病防控的影响,并针对性的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影响,旨在为规模化养殖场的疫病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生物安全隐患;鸡场;疫病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3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85(2019)02-0057-04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养鸡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养殖已经成了新的养殖趋势。随着养殖数量与规模的不断扩大,生物安全隐患越来越明显,疫病防控成为了每一个养殖场的头号难题。生物安全不但包括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还包括各种环境因素、人员管理、营养健康、防疫等一切能够防止病原菌侵入鸡群的保护性措施和管理措施[1]。我国养殖业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养殖户忽略了生物安全措施的重要性,导致存在非常多的安全隐患,直接威胁鸡群健康。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消灭生物安全隐患,需要先了解相关生物安全隐患,做好应对措施,从而做好疫病防控工作,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
1 鸡场的生物安全隐患
1.1 鸡舍环境
1.1.1 场址选择 随着养鸡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与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紧控措施的实施,建鸡场的选择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一些鸡场存在不符合相关规定的问题,比如在禁养区和限制养殖区域内,或者离村庄在1000m以内。有的鸡场虽然过了环评,但是是在旧的鸡场改造而来,特别是在一些养殖小区,改造成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它们的选择虽然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但是存在许多生物安全隐患。比如:养殖环境存在粪便污染,病毒、细菌等有害微生物会长期存在。
1.1.2 鸡舍建设 养鸡业智能化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鸡场投资超过百万,甚至上千万。虽然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但巨大的投资仍给许多养殖户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这时候投资者就会出现取巧的部分,虽然鸡舍的大框架没有变,但是减少了保温和降温设施设备的投入。如果鸡场达不到理想的降温或者保温效果,一旦到了炎热的夏季或者寒冷的冬季,将会给鸡群带来热应激或者冷应激,大大降低了鸡只的免疫力,从而造成疫病的发生,带来严重的损失。
1.2 饮水和饲料
1.2.1 饮水 国家对鸡场的水质有明确的规定,一般的养殖场都不存在水源的问题。但是许多的养殖场水箱与水线在整个养殖周期都不进行清理,比如:蛋鸡养殖周期是550多天,如果不进行清理的话,很容易在水里滋生有害病原微生物,给鸡群带来安全隐患。笔者接触的一例肉鸡大肠杆菌病就是使用了半年不饲养肉鸡的养殖场,重新开始饲养没有清理水箱造成了感染。
1.2.2 饲料 一般的养殖场都使用全价配合料,虽然大的饲料厂整体来说是不存在质量问题的,但是也需要注意在梅雨或者潮湿的季节防止饲料发霉。笔者曾对鸡舍内外的饲料做过对比分析,发现从饲料中检测到2种大肠杆菌但没有致病性,而从料槽内的饲料中检测到4种以上的大肠杆菌,且具有致病性。因此,要注意对料槽内的饲料及时进行清理,保证饲料的新鲜度。
1.3 疫苗免疫
1.3.1 疫苗保存与操作 疫苗是养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分为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一般灭活疫苗只能用于冷藏,活疫苗一般为冻干苗,要冷冻保存。许多养殖户没有意识到这点,常常室温保存,以至于疫苗失效,如某养殖场因为使用中间商反复冻融过的马立克氏疫苗,导致免疫失败,造成马立克氏病的发生。在疫苗接种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疫苗说明要求操作,因为缺乏专业知识,以至于不区分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免疫接种途径,用法混乱,影响疫苗接种效果。
1.3.2 免疫程序不当 免疫程序是鸡场根据自身养殖场疫病发生情况,结合当地疫病流行特点,以及供苗场家提供的参考程序制定的疫病预防接种程序。多数养殖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和执行免疫程序,有时候加大了活疫苗的使用剂量,会造成靶器官的损伤,影响免疫效果,导致免疫失败,造成疫病流行。有些养殖场剩余的疫苗,会倒进饮水里或者下水道,这些都是不合规的,应该按照相关规定,由专门的兽医工作人员进行操作与监督执行。
1.4 鸡群因素
1.4.1 单栋饲养量增大 智能化的鸡舍使得单栋鸡舍的饲养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现在单栋饲养量大于10000只鸡的比比皆是。如平遥某蛋鸡场,为四层层叠式鸡舍,单栋饲养量为50000只。这种养殖方式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的载鸡量,如果对于该类型鸡舍管理不善或者不及时清粪,对于粪便处理不当,就会相应产生大量的粪便和污水,这些排泄物被分解很容易造成有害气体H2S、NH3等濃度的升高,加上呼吸产生大量的CO2,严重威胁到鸡舍内的空气环境质量,给鸡群带来亚健康。因为鸡场缺乏粪便处理规划,大量排泄物产生,却不能科学化处理,大量未经消毒、未经堆积发酵的粪便成为病原微生物的载体,严重污染鸡场内环境,造成生物安全隐患。
1.4.2 饲养密度过高 饲养密度既会对鸡的生产性能产生影响,也会对鸡的疫病防控产生影响,结果会直接影响养殖场的养殖效益和利润。饲养密度通过影响肉鸡的行为、生理应激、舍内环境以及疾病等进而影响肉鸡的生长、健康及福利。较大的饲养密度虽然可以带来较高的生产利润,但也存在巨大的负面影响[2]。Dozier等研究了当饲养密度由13只/m2提高至21只/m2时,会降低35日龄肉鸡体增重、饲料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3]。
1.5 其它因素
1.5.1 消毒工作 消毒工作是养殖场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往往养殖户不够很重视。随着鸡龄的生长,鸡舍里面的空气污浊加重,如果不及时清理鸡粪,会增加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及时有效地消毒,可以杀灭空气和养殖器具的病原菌,切断病原传播途径。某些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人员携带传播,现在养殖场大部分都建有消毒间,但是大都形同虚设。一般外来人员不让轻易进入,但养殖人员可以随便进出,可以随便串鸡舍,容易造成疫病传播。如:在2016年山西某鸡场有外来车辆进入收购鸡蛋,虽然对车辆进行了喷雾消毒,但消毒不彻底,并二次使用了外来车辆里的蛋盤,造成了疫病流行。
1.5.2 病死鸡的处理 国家要求对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且每个鸡场在环评的时候,都设有无害化处理设施,如:焚烧炉,可是许多鸡场里的无害化处理设施流于形式,实际使用的较少。许多的病死鸡存在饲喂养殖动物的情况,如:养狗等。病死鸡本身因为病原微生物侵害产生的占多数,含有较多的病原微生物,以此带来的生物安全隐患是巨大的。
2 针对生物隐患应采取的措施
2.1 注重鸡场与鸡舍的建设 随着养鸡业规模化的发展,鸡场和鸡舍的建设越来越标准化、智能化,鸡只的生活环境等福利待遇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但是环境因素依然是威胁鸡群健康的关键因素。科学设计的规范化养殖场和鸡舍不仅为鸡只的健康设立了排斥病原菌的隔离屏障,同时给鸡群提供干净、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鸡场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今后的鸡场建设一定要依托养殖的相关机构,如: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设计并实行更加智能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鸡舍。
2.2 定期进行水和饲料的检测 根据畜禽饮用水标准NY5027-2008,鸡场的饮用水应该是无色、透明、无异味,并且符合细菌学和毒理学指标,一般认为是大肠杆菌群和重金属不超过指标,如果各项指标超标,不但影响鸡产品的品质,也会带来生物安全隐患。因此,对于鸡场的水质应该定期进行检测。鸡场使用的饲料要符合鸡的饲养标准NYT33-2004以及GB/T 5916-2004,不同饲养周期要执行不同的饲养标准。但是一定要执行完整,如果只是执行了其中的一部分,生产出来的还是不合格的产品。
2.3 合理使用生物制品与药物 生物制品在养鸡生产中,是必须使用的一类预防性制品,它可以使得鸡群特异性的对一些病原微生物产生抗体,从而避免该类疫病的发生,这里主要是指疫苗。在疫苗的使用过程中从疫苗的选择与购买、贮存和运输以及到保管与使用,都必须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负责进行,同时相关的监督机构也要行使自己的职责,让技术人员到村入户指导农户使用疫苗。免疫时,疫苗要保质保量,按说明使用剂量做到不减少,不加倍。要做到科学免疫,保证整个养殖场安全防控体系的建立,避免产生生物安全隐患[4]。
养鸡生产中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疫病,经常会使用到药物。如果不合理使用药物,比如滥用抗生素就会使得鸡只的肠道菌群紊乱,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疫病更容易入侵。因此,要减少药物的使用,特别是抗生素类。发生细菌性疫病的时候要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药物,同时也要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药敏试验中安普霉素对分离菌抑菌效果好,但是产蛋期的蛋鸡是不允许使用的。
2.4 科学饲养和管理鸡群 养殖场的规模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科技的发展使得大型的鸡舍能够被设计出来并投入使用,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效果很不错。如山西省大象集团的某养殖基地,每栋鸡舍的承载量在3万只以上。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可以避免该类鸡舍生物安全隐患的,比如勤出粪,在夏季的时候每天的出粪次数均在2~3次。要使用纵向通风系统,同时降温系统和供热系统要保证正常使用。要按照有关养殖标准执行饲养密度,每平米饲养数只能低于标准,不能为了追求效益而高于标准。
2.5 严格消毒制度与操作 良好的消毒制度,应该包括对鸡场及周边环境、鸡舍内外环境、养殖人员、进出车辆等都有明确的消毒方法,并明确消毒剂的选择。双季铵盐类消毒剂对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效果是较好的,可以推荐使用,但是养殖场选择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消毒剂交替使用。对于鸡舍内外、饲养工具、运输工具等都要定期消毒,每周2~3次,疫病流行期要做到每天消毒。对于鸡产生的粪便与病死鸡要进行无害化处理,达到相关的规程标准。饲养人员进出也按照消毒制度执行,一般情况不允许外来人员进出,如果有进出,要严格按照相关卫生消毒制度执行。
2.6 定期开展学习培训 科技日新月异,养鸡场要发展也必须掌握更多的养殖经验和生产知识。生物安全隐患的降低,首先要培养养殖人员的防控意识,养殖场内部要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多交流与借鉴别其他好的养殖场的经验,根据其它的养殖场发生与消灭疫病的过程,来避免自身养殖发生;第二,相关的疫病防控部门,要及时对养殖户进行指导,普及最近疫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控要点,提高养殖人员的养殖素养;第三,对于养殖管理人员要多进行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带入先进的管理与疫病防治经验,把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赵国财.集约化鸡场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07,101.
[2] 李绍钰,徐彬,魏凤仙,等.饲养密度对肉鸡生产性能及福利指标的影响[J].中国家禽,2017,39(20): 1-5.
[3] Dozier WA,Thaxton J P, Purswell J L, et al.Stocking density effects on male broilers grown to 1.8 kilograms of body weight[J].Poultry Science, 2006, 85(2):344-351.
[4] 李殿龙.浅析规模蛋鸡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J].家禽科学,2018(0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