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2019-06-11陈雅珊
陈雅珊
摘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以莆田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园林树木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归纳出优化理论教学内容、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翻转课堂的引入3种手段,并阐述了各自的优点及成效,最后总结了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S-01;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9)02-027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2.080
2015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同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其中第六条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强调“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因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内容,专业口径宽,同时在本科期间所学的课程多、覆盖方向较广,使得培养出的人才“不够专”[2],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常出现实践能力差等问题。生源不同,“因材施教”的“教”自然不同[3]。因此,在众多的课程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在教改实践过程中多年的经验,探索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园林树木学课程的“应用型”改革方法。
1园林树木学课程特征分析
园林树木学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分类、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4],是应用学科的范畴,通常设在园林及其相关专业中。该课程知识点多且零散,植物形态和习性又有许多相似、容易混淆的部分,如果脱离实践,仅靠在课本上纸上谈兵,记忆难度巨大。同时,传统授课方式在该课程中极易让教师陷入“填鸭式”知识灌输的怪圈中,而学生则容易对课程形成“枯燥繁杂、难于掌握”的固有印象,从而产生排斥抗拒的学习心理。
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该课程属于城乡规划设计方向的课程,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上与园林专业明显不同。为达到能够辨识城乡建设中应用的常见树种,并熟练掌握常见树种应用方式的目的,对习性、繁殖、栽培管理等方面知识的掌握度要求较低。同时,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困难众多,首先,理论课通常是专业合班上课,学生人数多,课堂管理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第二,课程学时数少,要对学科内容进行不断筛选与删减;其次,缺少实践学时,课堂脱离实践环境,理论教学收效甚微。为了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传统课程教授模式做出较大调整,以求在较少的学时数中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未来职业中所需的技能。
2园林树木学的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
2.1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2.1.1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区分。
该课程选用1990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园林树木学》(陈有民主编),教材内容覆盖面广,观赏树木的种类众多,对各种植物的细节描述也非常详细。但是,由于植物的地域分布差异巨大,学生在高校所在地能接触到的植物种类有限,考虑到课堂容量及实践环境的等现实条件,只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筛选出当地城乡建设中常见的树种类型进行讲解和识记,以求学生能够更高效、稳固地掌握所学。同时,着重强调树种的形态特征及观赏价值、应用特点,弱化栽培繁殖、习性养护等内容。比如,总论中侧重园林树木的分类、生态习性、对环境的改善和防护功能、美化功能等;各论中精选重点科属中的重点植物,并在课件上通过图文结合展示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应用,删去分布、繁殖栽培、经济用途等内容。
同时,根据学生情况,选取教材中部分浅显易懂的内容作为课外自学材料,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更加灵活、主动,参与度更高,比如教材中古树名木的养护与管理、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与规划等章节。
2.1.2 灵活调整教学顺序。
通常园林树木学教材中各论部分都是按照自然分类系统的顺序进行排列的,陈有民的《园林树木学》各论部分就是依据郑万钧等的系统(裸子植物)和恩格勒系统(被子植物)。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在学习期间能够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条件,可以调整各论中的授课顺序,先讲授处于花果期的观赏树木,以便学生对照实物进行认知,加深印象。特别是裸子植物门中大多植物都不是以观花、观果为主的,可以安排到被子植物门之后进行讲授。
2.2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讨论式教学法指的是以学生为课堂的主导,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某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讨论中来,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5],分为开放式讨论教学和引导式教学2种类型[6]。討论式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一是能够促使学生对论题进行预习、收集资料和拓展性思考;二是在讨论过程中引发头脑风暴,集体思维的碰撞和交融能够创造出许多新的观点和体会;三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将课程知识点变成一种话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课后的复习与反思。
在园林树木学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园林中各种用途树木的选择要求和园林树木的美化功能的章节内容特点分别运用开放式讨论和引导式2种方法,设计出2~3次“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讨论课。一次讨论课需要2个学时,全班分组分工,负责讨论前、讨论中及讨论后的各项内容。
2.2.1课堂辩论——“校园行道树种选的好不好”。
围绕教材中第十四章第三节行道树的知识点为核心,结合学生生活环境中最熟悉的校园树木,针对“校园行道树种选的好不好”的辩论主题进行课堂辩论。将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设立正反方。每组再各自进行分工,每组需要辩论选手5名(其余学生作为替补,可随时进行补充发言);赛前调研、资料整理15名;赛中记录、赛后总结整理10名。正方持“校园行道树种选得好”观点,而反方持“校园行道树种选得不好”观点,双方针对校园内主要的10种行道树的优缺点展开激烈辩论,最后由教师对整个辩论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课堂辩论赛中比输赢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进入了更深层次,尤其是当选取学生熟悉的论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从前期调研到资料搜集,再到语言组织、逻辑整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此外,这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及团队协作能力。
2.2.2引导讨论——园林树木的叶、花、果。
引导式讨论需要教师在课前做更多的准备,在课程设计中应设置好某一问题出现的位置[7],并为引入讨论主题准备丰富的素材,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同时,也要准备讨论中不断引导讨论深入的问题,并预想可能的答案,并在争议出现时如何妥当地化解与评议。此外,因为课堂内容涉及植物叶、花、果这些较为具象的物体,可在上课前先由教师采集课堂中需要用到的植物部位,并分门别类整理好,上课时发给学生以便观察之用。
根据章节内容,将引导式讨论的环节穿插在整节课中的3个段落。在第一部分园林树木的叶及其观赏特性中,先简要介绍单叶叶形,再利用植物叶片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复叶的特征、不同类型复叶的区别等;在第二部分园林树木的花及其观赏特性中,可先讲授较为基础的花色部分内容,然后逐渐过渡到该课的难点——花形,同样也是观察实物后进行讨论;在第三部分果实的观赏特性中,除了讨论果实的色彩外,还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树木果实,特别是一些观果植物的特点。每段讨论后,教师都应穿插一个总结式评述,既是对讨论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教材知识点的巩固和归纳,能够帮学生清楚地梳理所学知识,强化讨论的目的。
2.3翻转课堂的引入
翻转课堂采用的是“先自学,后交流实践”的模式,是互联网时代创新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颠覆[8]。其能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决定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递过程”转化为“知识的内化过程”[9]。园林树木学本身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但受学时安排的实际条件限制,该课程无法安排集体实践教学便成为一个明显的短板。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践环节缺失的不足,为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该课程针对各论中部分科属的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这些科属包含的大多都是高校当地常见的观赏树木种类,比如桑科榕属、豆科等。这种选择可以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实践环境,降低学生的自学难度。首先,教师提前将章节内容、重难点在课件或教学视频中讲解清楚,留出充分的自学时间给学生,课件及视频中应侧重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植物特征;其次,可以利用多渠道网络教学方式,向学生推荐植物识别的手机APP、植物网站、交流论坛、自媒体平台等网络学习资源。这类学习渠道紧跟时代发展,容易被学生接受,辅助学习的效果能够得到较大提升;再者,向学生布置作业任务以考察学习成果,比如在实地找到一个树种,并从局部到整体拍摄植物照片,分析树种的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制作成PPT进行汇报。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增加了实践学习时间,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园林树木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效
3.1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置学生评教环节,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打分,并写下自己的学习体会[10]。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互动化转变,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由原来的“枯燥、繁琐、难记忆”变为“有趣、实用、内容丰富”,明显能感觉到整体氛围从消极对待到积极求学。除了字面上的教学评价以外,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的变化还体现在以下方面:①能主动通过QQ、微信发图片的形式向教师求助植物辨识相关问题;②不管参加何种目的的户外活动,遇到不认识或者刚学习的植物,都会通过个人动态的形式发到网络上与同学互相交流;③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植物认知趣味比赛等;④部分同学更积极参加本市及周边城市举办的植物展览。总而言之,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生活中提及“植物”的频率升高,对相关话题的积极性和关注度也有所上升。
3.2事半功倍,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明显提升
根据专业需求,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筛选和精简,能够为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提供更便捷的渠道。同时,也减少学生对课程知识容量大的恐惧心理,提升学习兴趣。园林树木学课程经过2年的教改实践,根据期末成绩与往年成绩的对比,平均分数比未实施教改前提高19.5%,高分人数占比也比以前高10%,低分人数占比降低8.7%。学生卷面上的答题情况和完成度也较以前有了整体提升,说明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度有所提高,大多数能达到课程要求。
3.3活学活用,较好地达到专业技能需求
教师授课方式的灵活化能够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也变得灵活,因为教学与实践融合地更加紧密,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找理论,从而又将理论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据园林树木学的后续课程园林植物造景的教师反映,自实施教改后,学生在学习植物造景课程时,植物方面的基础知识明显比较稳固,对于植物应用方面的学习接受度好,上手快,较为灵活,能够较快地满足专业技能需求。
由此可见,以上教改措施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树木学课程时有一定的效果。同时,授课教师也应当跟随教学改革的步伐,继续尝试新方法、新渠道,不断反思总结,在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道路上寻求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冯东.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2(2):33-35.
[2] 杨晓霞,杨庆媛,邱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4):211-216.
[3] 陈涵子,汪小飞.应用型本科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德国FH模式对照[J].广东园林,2014(6):7-9.
[4]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1.
[5] 张南翼.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草坪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7(22):102-103.
[6] 周剑雄,苏辉,石志广.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55-57.
[7] 田治国,杨艳.“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3):43-45.
[8] 另青艳,武欣,余雪芹.“翻转课堂”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3):67-70.
[9] 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轉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22(1):105-112.
[10] 毕翼飞,赵普天,闫慧.构建基于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以许昌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69-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