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19-06-11张祖坚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生活

张祖坚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和数学课堂的生活化。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一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考虑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了解数学的价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而且要关注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的那些素质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而是能够深入地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智力价值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所以,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的获得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的教学。

例如,“简单平均数”的教学,在目标定位上,除了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实际材料的学习,体会到客观世界存在着众多的随机现象。求平均数则是从随机现象中统计规律的一种常用方法。教学时,渗透“移多补少”“对应”“估算”等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类似的简单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二、 在学生生活实际中选取教学内容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话提示我们,要想教得好,使学生受益,就要依靠教师在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精神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提取真实、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充实教学内容。

(一)增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相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许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头脑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等方式感悟、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知道了一个小学生大拇指的指甲面约为1平方厘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分米、 一个家庭中所使用的冰箱正面的大小的为1平方米等。这样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由于学生对这三种物体比较熟悉, 容易辨别,对所学的概念就掌握得更牢固。

(二)提炼学生生活中的实践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非常单一、静态的,那么,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创设应用情境, 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 就可以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经历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地感知数学,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积累生活实践。

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时的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格,或者一条毛巾、一千克葱的价格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自然会觉得非常亲切、真实,从而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二、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情况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开放式教学提倡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思考,自主感悟, 自主获取知识,并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求异,敢于争辩, 教师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归纳,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证明等活动,发现知识的特征和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再现知识的获取过程。再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达到过程教学的目标。

如教学“植树问题”中,以下设计展现问题解决的探索性、生活化。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首先出示一副学生熟悉的校园一角示意图,让学生提出绿化方案。引出问题:怎样种树?共需准备多少棵树?明确这节课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研究的问题是由学生发现并提出的。

(二)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問题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逐步解决。首先教师提供给学生小棒若干,有刻度的纸条等学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列表,发现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棵数=间隔个数+;其次研究在直路上植树的几种不同情况(头尾都种,头尾都不种,头种尾不种),分别找到求棵数或路长的方法;再次研究圆形花坛周围种树的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所有结论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操作演示,讨论发现的。

(三)讨论解决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在校园直道两旁和花坛周围,每隔2米种一棵树,两头都种,共需种多少棵?这样一个较复杂的问题,由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并且表现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上综述,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数学生活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