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教育:迈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
2019-06-11何伟光唐玉溪
何伟光 唐玉溪
摘要:人工智能科技革命沿着“科技变革-空间变革-社会变革-教育变革”逻辑路径给本科教育带来学生就业能力需求、教与学和本科教育结构的变化,引发一流本科教育内涵从浅层到深度、从应用到引领以及从固化到弹性转变。目前国际上存在“社会整体模式”“多中心模式”“多边模式”“单边模式”“产教融合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六种主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变革的教育战略模式,我国面向智能时代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应秉持开放创新、以本科课堂变革为中心、多方主体和社会整体变革的理念。借鉴和改进SMAR模型,在智能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具体建设路径上,应推进智能技术在本科课堂的应用,打造智能的教与学环境,塑造适应智能时代的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和主动调整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大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其中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任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重大战略核心环节,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困境,尤其是如何坚持“以本为本”,全面落实“四个回归”等关键问题。同时,世界正处于由互联网时代迈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节点上,人类社会将面临新的生存空间、组织形态和行为模式,对人工智能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变革进行前瞻性探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学界已有的部分相关研究存在抛开大学理念谈智能技术对教育带来的变革,并忽视当下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应用仍处于“弱人工智能”的现实等问题。实质上,面向智能时代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必须先厘清智能时代能给本科教育带来何种变化,进而重新审视智能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内涵变化和应该用何种理念引领建设,再基于当下实际发展趋势来谈如何用智能技术实现该理念。
一、人工智能時代给本科教育带来的变革
人工智能是现阶段最有革命性的技术。从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视角看,人类经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带来的三次重大范式转移,这些范式转移使得人类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智能系统能将物质、能量和信息融合在一起,打破了原来只有人类才能驾驭三者的范式,所建立的新范式要求对现有社会的秩序、结构以及规范进行重新定义。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中“结构”和“时间”概念可为观察社会变迁提供有用视角,以数百年为单位的长时段角度来回顾世界本科教育发展历程,发现工业技术革命会引起人类发展空间变化,空间增加让生产力、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革,以“人才培养”为中介引起本科教育在教育结构、教与学方面和能力供需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结合其它学者有关科技革命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影响、科技对社会演变的影响路径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研究,可形成科技革命对本科教育影响的逻辑路径,如图1所示。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步入融合创新、智能引领的新时代,人工智能科技的高速发展将给本科教育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技术基础。本科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智能科技革命对其影响通过人才培养这个中介对象进行传递,从而推动本科教育系统发生根本性改变。基于智能时代背景下本科教育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趋势,从本科教育中学生就业能力需求、教与学和教育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智能革命对本科教育造成的影响和变化。
(一)智能时代中本科教育的学生就业能力需求发生变化
智能时代的生产力要素变革和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市场提出新的能力要求,进而传导到社会系统中肩负主要人才培养使命的本科教育系统中去。当下,不少专业本科生已经感受到人工智能发展对其就业的影响。例如,我国司法部中国法律服务网推出了免费智能法律咨询服务,能够自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意见书生成和案例参考等,其服务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标准。又如,谷歌和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提供的同声传译工具,虽然尚未达到熟练翻译者的水平,但已然具备基本翻译能力,而且其翻译水平在不断升级。在医疗图像诊断领域,现有的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在某些疾病诊断的准确度和速度上均超过经验丰富的医生。当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作事务处理中可以接近甚至超越人类时,本科生就迫切需要升级自身的能力结构,以避免“被失业”的风险。德国劳动与职业研究所通过对德国从业人员工作调查时发现,就业极化现象的确存在,且能力层级越低的工作面临风险越大。在这种背景下,本科教育需更加重视学科知识以外的职业能力和相关专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养学生与机器智能错位竞争和协同合作的能力,培养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智能时代中本科教育的教与学发生变化
优质的教师资源是影响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科教育中教与学的效率也会起到关键作用。优质的教师资源在信息时代已经可以通过慕课等形式来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但深度和广度尚有欠缺。另外,国内外本科教育中的低效率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的低效率和学生学习的低效率。与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国内本科教育中老师受科研评价导向的影响和学生毕业较易的原因,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要低一些。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尚不能处理人类积极性等情感问题,但可以为本科教育系统带来新的生产力。人工智能时代中的高度智能化和信息化给本科教育带来教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智能教学场景、智能师资、智能教学技术和智能学习技术方面。在智能教学场景方面,智能教室和智能学习空间是实施高效教与学的重要基础,能够帮助学习者在该环境下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新型智能教室将是未来教室变革的趋势。未来将是“人机共教”的时代,其中智能教学技术在以自然界物质为研究对象的理工科的教学过程中更具优势。目前在国外部分理工科教学中,如计算机编程、数学和物理等科目,教师可以通过与AI导师的合作,共同实施课堂教学。这种方式一方面部分解决了优质教师资源问题,缘于此类教学系统的开发凝结了不少顶级专家的智慧,是优质师资的载体;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分担和改造传统教师职能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适应学习市场加速项目”让市面上现有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在美国不少高校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本科生可以使用自适应等智能学习系统进行更高效的自主学习。在此种条件下,教与学的效率得到高效提升。可以预见,未来随着现有智能技术在教育上的创新、推广和应用,本科教育中的教学场景、教学手段和学习技术均将发生改变。
(三)智能时代中本科教育系统结构发生变化
在科技革命引发的宏观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伴随着劳动力结构需求的变化,进而引起本科教育宏观结构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方面。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梯度差异,我国产业结构在智能化时代受到的冲击相对迟滞,本科教育系统结构受到的影响也尚未明显,但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这类制造业强国的本科教育系统结构在智能化背景下的变化,可预测我国本科教育系统结构将会发生类似变化。在层次结构方面,由于智能技术能够胜任绝大部分常规重复性工作,导致大部分低层次技术职业被取代,促使本属于中职高职的技术人才生源涌向本科层次教育,造成本科层次教育比例进一步上升。在类型结构方面,重视技术应用的应用型本科大学将会更受学生青睐,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形势更加迫切,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在专业结构方面,理工科更加强势,而人文学科会进一步受到挤压,国家的宏观学科专业布局需进行重新调整。从以往科学技术革命影响本科教育变革历程来看,本科教育系统结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智能时代,本科教育系统结构将会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进而形成本科教育新格局。
二、智能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变迁及建设理念审视
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发展趋势下,直接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本科教育必然首当其冲成为变革对象,我国所提出的“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正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核心。在新时代背景下,陈宝生部长指出,要“聚焦‘培养人这一根本使命,抓住振兴本科教育这一核心”。抛开本科教育理念谈教育变革容易本末倒置,厘清“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建设理念格外重要。“一流本科教育”中的“一流”可从定量比較视角分析,例如采取直观体现大学实力的综合排行榜形式比较国内外不同类型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可称为“一流”。亦可从定性视角分析,将“一流”等同于“好的、优质的”,长期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本科教育则称为“一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对“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有三种进路:一种是“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一种是“一流的本科教育”,还有一种是“一流教育中的本科教育”。第一种是从“一流大学”的角度来看“本科教育”,其重点是“一流大学”,是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当作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第二种角度,一流的本科教育等同于好的或优质的本科教育。宏观层面,在各类高校争创一流过程中实现国家本科教育整体的一流。在中观层面,不同国家本科教育系统内部有多种类型高校,某个国家本科教育中某类型高校可能首屈一指,如德国用半个世纪建成了举世闻名的应用技术大学体制。此外,还可从微观维度分析某高校在某时期的表现。第三种是沿着“一流教育”的进路展开对“本科教育”的探寻,将一流本科教育放在一流教育生态秩序里进行构建。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后,部分发达省市提出了建设“一流教育”的战略,在争创“一流教育”的浪潮中,探讨如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亦是情理之中。“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一流的本科教育”和“一流教育中的本科教育”三种命题关系密切,开展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需厘清这三种容易混淆的概念命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更要把握时代变迁的新形势要求,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智能技术在教育上应用主要体现自动化、智能化、协同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等特征,在智能时代中,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需要新的理念引领。
(一)智能时代的一流本科教育内涵变迁趋势
1.从浅层到深度:一流本科教育基本性质的迭代演进
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一流本科教育应该具有基础性、精英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等基本性质,但这些基本性质在不同时期的含义不尽相同,更重要的是有程度深浅问题。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对一流人才培养范围、数量和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可见,在智能时代一流本科教育更需要进行多维度、深层次和重大结构性的改革,而非浅层修补式的完善。
2.从应用到引领:一流本科教育中的智能技术创新趋势
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目标就是利用技术帮助授课者高效地进行教学,促进学习者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算法和数据的指数增长,人工智能教育技术会发生质的变化,动态系统地重塑一流本科教育中的教与学,从而“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但一流本科教育不能仅满足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更要以“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全方位发展”为己任,发挥教育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对社会的引领性,倒逼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
3.从固化到弹性:一流本科教育评估路径的适配创新
一流本科教育评估路径通常包括价值导向、定性定量结合、多维度评价和过程与结果评价。在以往一流本科教育评价中,标准固化造成不科学的评估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智能时代需要一流本科教育评价模式动态创新,兼顾主流和多元的多维度价值导向,构建“过程融入式-结果统合式”一体的评价模式。要遵循“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逻辑脉络,构建既要包含符合内部教育规律性的评价,也要包括适应外部变化的适应性评价。
(二)智能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理念重思
人工智能科技快速发展让多数国家感到机遇和危机,为此纷纷发布了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截至2018年9月,已有超过10个国家或地区发布了有关人工智能的国家战略或政策。从这些国家地区的人工智能战略中教育部分内容来看,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特色。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工智能战略中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各具特色,形成“社会整体模式”“多中心模式”“多边模式”“单边模式”“产教融合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六种主要教育变革战略模式,如下表所示。
应对智能时代不同的教育变革战略模式与该国或地区社会特点和教育体制密切相关。“社会整体模式”强调站在人工智能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宏观影响角度去统筹教育改革。欧盟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给社会产业和就业带来巨大挑战,应对其进行提前预测和分析。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做准备,让每一个欧洲人都具备基本的数字素养,而不能仅依靠学校进行变革。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中心模式”具有调动各方改革积极性特点,制定这种模式与美国多元化社会和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有关。“多中心模式”侧重于多个主体共同应对教育变革,除了政府统筹规划和组织关键技术重点攻关外,社会各界也要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好教育准备。“单边模式”以学校改革为中心,强调在学校环境内应用智能教育技术,创设智慧教育环境,进而革新教育体系,这种模式技术特点鲜明,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应用。“产教融合模式”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这两个国家拥有悠久的产教融合传统,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加强调产业界和学界的联合,继续发挥传统优势,突出职业教育重要地位,缓解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就业冲击。“政府主导模式”突出政府在教育变革中的主导地位,以政策目标为导向,强调培养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相关人才数量增加。从这些国家或地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战略可以看出,不同教育变革战略模式各有特色,能够为我国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一流本科教育理念建构提供参考。在我国建设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一流本科教育需要以下几点理念领航:
1.开放创新的理念
智能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开放创新强调从社会各界引入创新要素和多主体共同参与创新过程,不仅是技术层面开放创新,还涉及制度开放创新和理念开放创新。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开放创新的关键是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需要积极和其他国家进行沟通、对话、交流和合作,尤其要拓展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互利合作领域。另外,还需要“倡导开源共享理念,促进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鼓励社会中多主体的协同参与创新,充分连接社会已有成熟的AI平台和技术,通过开放创新来加快建设智能时代的一流本科教育。
2.以本科课堂变革为中心的理念
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最终落脚点是大学课堂,本科课堂是本科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要对本科教育进行变革,首先要对大学课堂教学进行结构性改革,“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在智能时代,要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和课程内容,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课堂变革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成熟的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可率先应用在大学课堂上,推动智能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营造智能教学环境,率先落实以本科课堂变革为中心的理念。
3.多方主体的理念
智能时代的一流本科教育不能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努力。尤其是对于我国这种后发式追赶本科教育体系,更需要遵循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提升一流本科教育中的全要素生产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在技术效率方面的提升提供可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由家庭、非营利组织、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本科教育建设是提高一流本科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更有效途径,要激发社会、家庭和师生等相关主体参与一流本科建设的热情,构建“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学校发力和大众参与”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体系。
4.社会整体变革的理念
一流本科教育本身具有减少科技革命对社会造成波动的内在调节机制,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提高自身能力,缓解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危机;另一方面能够让国家和社会更好地应对智能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高校在建设一流本科过程中要“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征”,清楚认识到其肩负的社会“自动稳定器”的使命,在进行变革时不能仅停留在教与学等微观层面的改革,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时应具有更高的格局和视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人工智能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具体建设路径
围绕智能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理念,结合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利用智能技术实现一流本科教育路线图进行具体建构。国外学者普恩特杜拉(Puentedura)提出的“置换-增强-修改-重构”(Substitution Augmentation Modification Redefinition Model,简称SMAR)模型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选择、使用和评估分析上,SMAR理论模型中核心观点是技术对教学的四个作用层次从低到高分别对应“无功能性改变”“功能性提升”“关键环节重新设计”和“颠覆性变革”的特征。祝智庭认为SMAR模型也可应用于解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发挥的价值和作用,并改进该模型对技术引发教育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尽管SMAR模型提出之初更多关注技术对教学层面的作用,但其中技术对教育发挥功用的递进逻辑无论在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都是相通的。因此,沿着技术对教育作用的递进逻辑,对SMAR模型理论进行改进并应用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一流本科教育路线设计上有一定适切性。将智能技术在教育起到的作用可划分为“技术置换”“功能增强”“模式修改”和“系统重构”四个层次,层次越高,对一流本科教育起到的作用也越大。其中,“技术置换”是指新的智能技术置换了本科教育体系中的个别元素。“功能增强”即是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得本科教育中的部分要素进行功能扩增,比“技术置换”起到更为强大和丰富的作用。“模式修改”即为智能技术发展促使现有的本科教育系统结构进行局部性修改,但整个本科教育系统结构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系统重构”则指智能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本科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原有本科教育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均发生根本性改变。四个层次对本科教育的作用效果并非随着技术改变本科教育系统要素数量的增加简单直线上升,而是前两个层次作用效果呈現平缓增长,主要体现在本科教育的微观变化层面,后两个层次作用效果呈爆发式增长,重点呈现在本科教育的宏观结构变革层面。针对人工智能时代本科教育系统要素的变化,遵循人工智能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内涵变迁逻辑,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理念的领航下,智能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应该沿着“技术置换”“功能增强”“模式修改”和“系统重构”的路径建设,如图2所示。
(一)技术置换:推进智能技术在一流本科教育中的课堂应用
“技术置换”是智能技术融入一流本科教育的起点,强调对本科课堂教学中的部分要素进行替换,虽然没有为本科课堂带来功能性的变革,但能显著提高某个教学环节效率。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相比,涵括公共课、专业课和通识课三种不同类型的本科课堂更加复杂,那么,智能技术在本科课堂上的应用更需要关注技术本身对本科课堂教学系统中的老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等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其关键着力点在于推广使用涉及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等方面的教育智能产品。我国正在加快培育智能控制产品、智能理解产品和推进智能硬件普及,应用于本科课堂的智能教育产品不断涌现,为本科课堂中的智能技术应用提供可能。但本科课堂中真正的“技术置换”并非易事,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路径依赖的阻力,呈现“碎片化”使用的特征。除了高校财政条件允许外,本科教学中的“器物”变革更需要背后制度保障和理念支撑。在制度保障方面,需要对智能技术在本科课堂创新应用上组织研究探索和试点示范,沿着“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渐进式改革路线,推进智能技术在本科课堂应用。在理念层面,通过深度体验的方式让教师树立智能科技赋能一流本科教育的意识,引导教师在本科课堂上应用智能教育技术从行政驱动的“目标导向”式转向自发探索的“习惯导向”式。当部分本科高校探索出可迁移的先进经验后,需要从少数高校应用,推广至多数高校应用,最终达至智能技术在本科教育课堂中普及应用的目标。
(二)功能增强: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中的智能教与学环境
“功能增强”是智能技术在一流本科教育中的深度应用。个别的智能技术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智能教育技术集成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结合沉浸式教学和深度学习等先进本科教育的理念,系统整合已有的本科智能教育技术,构建一流本科智能教学环境来赋能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变革,有利于学生“回归常识”和老师“回归本分”。智能教与学的环境与传统的教与学环境最大的差异在于教育者角色转变和职能分解,智能虚拟教师的出现让本科教师从教学工作者转变为教学领导者,教师得以将传统的讲授职能分解出来,有更多精力设计“挑战性学习”等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并与学生进行深入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智能虚拟导师可以集成众多优秀专家智慧,承载优质教学资源,从而真正实现优质本科教育资源普及化,为各类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基础。以智能虚拟教师为技术起点,系统整合已有的智能教育技术,发挥智能技术集群效应,进而创造出一流的本科智能教学环境,新型的学习环境能够增强本科生的学习效果。尽管不同的学科专业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所差异,但智能时代的学习环境必然在感知、知识和认知三个层面体现出智能化的特征。新型智能学习空间建设需要通过集合自适应学习系统、真实情景模拟、学科知识图谱和基于认知诊断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等技术来实现学习资源的智能化,进而形成与学生脑对称的“机器脑”式的本科智能教育资源,监督和促进学生学习。一流本科教育中的智能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验室、教室和图书馆,通过云智能开放平台使智能本科教育学习资源具有高度的可获得性。与“技术置换”相比,“功能增强”能够有效提升一流本科教育的质量,由于其对教育智能技术的应用提出更高要求,“功能增强”更有可能发生在智能教育技术在本科课堂普及应用的阶段。
(三)模式修改:智能时代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塑造
“模式修改”是指智能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对一流本科教育系统产生结构性的影响,智能技术与一流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不再停留在微观层面。此时,一流本科教育不仅要求智能教育技术深度应用于本科教育中,而且还需要成为传授智能技术的本科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回归初心”,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人工智能学科的知识体系,更新了理工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向其它学科和专业进行渗透,绝大部分学科专业都需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该学科的影响,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上增加人工智能知识或新开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的课程,开发“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智能技术素养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因此,在课程和教材建设过程中,学科边界应该更加开放,重视与智能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知识为传统学科赋能。另外,已有专业知识体系里一些能够被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的实践知识应及时更新,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取代的职业能力知识需更加受到重视。在育人机制上,要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由于智能技术革命会造成社会整体性变革,以往仅依靠高校开展一流本科教育的育人边界应该被打破,高校要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更紧密的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此外,质量保障机制是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部分,关乎一流本科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智能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内涵趋向于多元和弹性的背景下,质量保障要内化成一流本科教育的文化追求,引领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方向、自我评价和督导评估。
(四)系统重构:智能时代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调整
“系统重构”是指智能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后一流本科教育结构发生系统性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在智能技术革命驱动整个国家本科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办学格局和专业布局等宏观结构发生变动。一流本科教育结构完善是振兴本科教育,回归教育强国梦想的必由之路。当国家整体本科教育体系与智能科技革命发展需求相协调时,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反之则影响社会正常发展。由于本科教育体系的改革过程相当漫长,因此,要提前主动对智能时代的一流本科教育结构布局进行调整。在层次结构上,要预测智能时代就业资格高移对本科高校占普通高校比例的影响,适度扩张本科教育规模以应对智能技术对中职高职教育挤压而导致本科教育入学人数剧增的情况。在类型结构上,为适应智能时代对具有复合智能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要引导更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以培养数量充足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在办学格局上,民办本科高校在产业对接上有独特的优势,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在民办本科高校占普通本科高校比例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应该继续支持和鼓励其发展,在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上跟上智能时代的步伐。在专业布局上,需结合智能时代产业结构变迁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在新兴工科专业设置方面,要起到培养和聚集起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作用。要充分考虑到智能技术对人类的职业替代类型、替代程度和替代范围,降低就业高风险的专业重复建设。总言之,一流本科教育體系建设不能满足于在支撑当前的社会发展,而是要科学预测、动态调整和适度超前布局,发挥其引领智能时代社会发展的作用。
作者简介:
何伟光: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论(dayin1028@163.com).
唐玉溪: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人工智能研发和课程与教学论(tangyuxianr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