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的闪亮文明“名片”
2019-06-11程礼兵倪大伟樊晨
程礼兵 倪大伟 樊晨
这是一支有着37年历史传承的学雷锋分队,他们引领发起的南京路为民服务活动成为黄浦江畔的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这是一群“90后”为主体的“暖男”,他们擦亮前辈们创造的闪亮文明“名片”,在新时代学雷锋的征程上不断开拓创新。
在第56个学雷锋日到来之际,笔者走近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民兵连为民服务队,聆听新时代民兵雷锋的动人故事,感悟他们带给这座城市的温暖。
帐篷“快闪”,打造为民服务升级版
2019年2月20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南京东路民兵连为民服务队的年轻民兵们早早聚到南京路步行街,不声不响中,17顶迷彩帐篷迅速搭建完毕,桌椅、板凳、移动电源等摆放整齐,近200米的服务区蔚为壮观。
“不让学雷锋总在风雨中,活雷锋为群众服务,我们为活雷锋服务!”现场组织的黄浦区人武部部长薛军介绍,去年下半年,他们会同地方有关部门规划设置规范整洁的服务区域,统一协调解决服务摊位硬件设施,确保了学雷锋活动更加有序高效。
此時,各个服务摊位已陆续围拢一些群众,好多人都拿起手机拍照,一位老大爷激动地说:“我要把照片分享在朋友圈,让更多的人感受和传承雷锋精神。”
“最近天气一直不好,我们有好几位老人的脊椎炎又犯了,非常痛,他们行动不便,有什么好的康复治疗办法?”一个摊位前,两位来自附近某敬老院的服务人员关切地询问。
“这种病一般很难根治,一方面使用药物治疗缓解疼痛,另一方面平时可以做一些理疗,比如按摩、牵引运动,还可借助护腰等器具进行辅助康复。”一位衣着白大褂的医生耐心讲解,一旁的民兵现场做起示范动作,还从携带的药箱里拿出几盒药膏。
民兵连指导员祝君杰介绍,现在为民服务中经常遇到的就是健康方面的需求,为此,服务队专门设立健康摊位,联合驻地某三甲医院,开设就诊导医、医疗咨询、健康知识讲座、公益诊疗等服务项目,深受群众欢迎。
“和你们说说心里话,我心里舒坦多了!”一个服务摊位前,一位老阿姨紧紧抓住民兵沈青云的手,连声道谢。
老阿姨的孩子不在身边,平时内心非常焦虑孤独,经常失眠。沈青云给老阿姨带上耳塞,让她闭上眼睛听了几首舒缓的音乐。随后,小沈耐心地倾听了她的生活规律、习惯爱好等,不时与她互动交流,偶尔还把老阿姨给逗乐了。
最后,小沈留下老阿姨的微信号,约定经常交流、随时联系。“民兵就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兵,群众都很相信我们。”民兵沈青云感慨地说。
1982年开始,黄浦区所属企事业单位的民兵就跟着“南京路上好八连”官兵一起走上南京路开展为民服务,如今已步入第37个年头。去年3月,黄浦人武部专门调整组建南京东路民兵连为民服务队,队员都是由各行各业精心遴选出的骨干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雷锋活动面临人民群众需求更加多元、志愿服务的标准要求更高等新特点。”上海警备区政委凌希说,“为民服务队就是要更加注重整合资源,打造为民服务升级版,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力量为提升城市‘温度贡献热量。”
一个个迷彩帐篷就是一座座爱心驿站,温暖着每一个人。短短两个小时,活动现场200多个单位的摊位前始终络绎不绝,帐篷“快闪”学雷锋活动,成为南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项目牵引,创新拓展服务领域
“进入2019年,上海人民的利好养老政策还真的不少。”新开设的社保服务摊位前,民兵宣讲员李蒙被一群老年人围在中间,急切地盼着他讲下去。
“今年政府将加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实现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街镇全覆盖,家庭医生服务也将走入我们的生活,零距离保障我们的健康??”李蒙边说边拿出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养老政策小卡片发给大家,每项内容下还配上二维码,扫一扫就能看到媒体的报道链接。
一个议题结束后,李蒙顾不上喝口水,又拿出大挂图,开始了最新税收政策的解读。
李蒙告诉笔者,从每日的空气质量,到小区内是否有人种菜,甚至开车出门路堵不堵,但凡与“感受”和“体验”挂上钩的事,几乎都会成为大众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
为此,为民服务队以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牵引,围绕《上海市民文明居住行为规范》《上海文明交通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采取线上解读和线下路演相结合的方式,做足了热点解读的文章。
这是他们以项目为牵引创新拓展服务领域的一个举措。“以项目来牵引,能更好突出为民服务的时效性、主题性。”黄浦人武部政委宋怀金介绍,他们组织为民服务队前往“南京路上好八连”以及驻地多家学雷锋志愿团队学习取经,协商共同开展法律援助、政策解读、健康养老、青少年保护、残疾人关爱等服务。
文明志愿行,汇聚你我他。一些服务项目实施前,他们提前在“上海黄浦”“豫园发布”等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公布服务“资源清单”,征求群众“需求清单”,展开联合服务。
在关爱老人服务项目中,服务队与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一道,与驻地部分社区的高龄独居老人结对,提供医疗、健康、保健指导和生活物资代购等服务;他们还联合多家维修公司,长期义务帮助社区独居老人修理老旧电器。
他们与黄浦区的两百余家市级文明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等一道,自发参与值守南京路步行街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实现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365天常态化,成为黄浦区志愿服务的新地标。
黄浦区区委书记杲云动情地说,黄浦区将力争把南京路民兵为民服务打造成黄浦拥军爱民的品牌、文明创建的品牌、志愿服务的品牌,不断提升活动的影響力和辐射力。
岗位实践,不断放大溢出效应
大年初五一早,民兵朱生康骑上巡逻车,奔赴豫园景区担负假日执勤巡逻任务。步入景区,硕大的电子屏闪烁着实时游客数量,部分场所已经亮起人流过多的红灯预警。
“请问望江亭怎么走呀?”一位游客指着手中的游览图上来问道。“同志,那边游客已经很多了,建议您右转参观别的景区。”朱生康悉心地为游客指起路来。
很快,他来到豫园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站,春节期间,这里每天都有数名志愿者坚守,帮助游客指引咨询,提供紧急必需品,为民服务队的队员也成为这里的主要力量之一。
朱生康领着现场的其他志愿者一道,一方面利用景区大客流数据系统监控预测客流情况,并及时报告人武部值班室,另一方面,协助志愿者通过广播、哔哩哔哩直播平台等实时对外告知景区人流情况。
“既完成执勤巡逻任务,又在工作岗位学雷锋。”朱生康说,整个春节假期,他和战友们牺牲与亲人团聚时间,对辖区重要路段、重点区域、重要目标进行巡逻,守护群众和游客平安。
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张晓明告诉笔者,这支服务队始终牢记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职能使命,通过立足岗位践行雷锋精神,更好地促进了部队建设,真正成为了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队、爱军精武战斗队、爱岗敬业突击队、爱民为民服务队。
翻看大年三十当天民兵陈晓嫣的微信朋友圈,几条动态瞬间温暖人心。当天下午,陈晓嫣和几个战友自发组团,自费购买年货,挨个前往4名生活困难的退伍老兵家里慰问拜年,向老兵致敬。
长期坚持为民服务,使得前来体验服务的群众成为民兵们的别样“家属”。除夕夜里,陈晓嫣收到来自被服务群众的祝福短信达数十条,拜年电话也是一个接着一个。“虽然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但从大家的肯定和鼓励中,我体会到了作为民兵的光荣和责任。”陈晓嫣的一席话,代表了为民服务队队员们的心声。
“学雷锋本身就是新时代民兵应有的素质。”队员一茬茬换,红色基因的传承始终不断线。黄浦人武部把为民服务活动作为开展新时代民兵思想政治建设的有力平台,不断夯实立足岗位学雷锋、增强素质为人民的思想根基。
近年来,黄浦民兵圆满完成了“进博会”安保、抗击台风、节假日执勤等各项任务,向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