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扔”到“随手分”我们还要走多久?
2019-06-11陈敏
陈敏
今年1月1日,《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垃圾分类做得好有奖励、违者将被罚款。
我市垃圾分类实施情况怎么样?实施起来有什么难度?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走访调查。
垃圾分类“分”不动
在江北区北滨路金砂水岸小区里,每层楼都摆放着三个颜色不一的垃圾桶:绿桶放厨余垃圾,蓝桶装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统一放进灰桶。小区的告示栏上,张贴着垃圾分类的办法、垃圾随地倾倒的危害、垃圾收集运输的要求等内容,方便业主了解学习。
2018年初,重庆开始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同时,以“干湿分类”为突破口,推进以餐厨垃圾、园林垃圾、果蔬垃圾等易腐垃圾为重点的资源化利用工作,全面开展餐厨垃圾治理,并将易腐垃圾收运范围扩大到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及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全面提高易腐垃圾收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作为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金砂水岸与廊桥水岸两个小区一年收集可回收垃圾约76吨,厨余垃圾则达到350余吨。
厨余垃圾,也被称为“湿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
为了鼓励更多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这两个试点小区实施了“分类换积分”的办法:每一个垃圾袋都有一个二维码,对应一户住户;保洁人员取走分类垃圾,扫描袋子的二维码后,住户就能获得一定积分,例如1公斤报纸可获14分、1公斤塑料瓶可获16分等;住户可用這些积分兑换香皂、牙膏、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
“简单分一下垃圾的种类,就能换得奖品。”在活动的刺激下,市民王瑾对垃圾分类有着很高的积极性。
但让王瑾深有感触的是一次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在活动中,江北区环境卫生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作了科普知识讲解:“一吨废纸可以生产品质良好的再生纸800千克,也就是说,经过对废纸的回收利用,我们能少砍17棵大树。”
“所有垃圾全装在一个垃圾袋里,那它们只能是垃圾。但进行分类后,回收利用其中一部分,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王瑾说。
市城管局数据显示,主城区产生城市生活垃圾约10300吨/日,易腐垃圾单日收运和资源化处理量已达2000吨左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20%。目前,全市建成运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60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然而,从摆放了分类垃圾桶的区域来看,真正实现垃圾分类的只是少部分。绝大多数的分类垃圾桶里,依然是各种垃圾混装。
在分类垃圾桶刚摆上街面时,家住南岸的李诗韵还觉得很新鲜,每次丢垃圾前,都会仔细看看垃圾桶上的标注,再分门别类将垃圾投入对应的桶里。但时间长了,看到好多人都是随手将垃圾丢进桶里,从不分类,她也就觉得没必要了。
“垃圾分类确实是好事。可目前情况是,即使我们分类投放,环卫工人在收集垃圾时也是‘一锅端。”在李诗韵看来,垃圾分类不光是要在投放环节进行分类,还要保证在运输和处理环节的分类,“即便建立和完善了垃圾分类设施,并让住户们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但运输时混装在一起,处理时又一同处理,垃圾分类也是形同虚设。”
垃圾分类有了“办法”
设置了垃圾分类设施,也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机制,可为什么垃圾分类实现起来依然难?
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在不少城市已推行多年,但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垃圾回收利用率偏低、有害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垃圾分类收运处置标准体系不健全、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还需进一步养成等。其中,对于收运处置问题来说,通常是“末端决定前端、习惯决定效果”。在进行垃圾处理时,从末端推至前端实行垃圾分类,居民形成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就能减少二次机械分拣的工作量,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末端处理设施不完善,居民一旦发现分类后的垃圾最终还是混装收集、处理,就会对垃圾分类失去热情。
市人大代表熊敏一直对垃圾分类问题十分关注。
“随着城市体量扩大,生活垃圾产生量也迅速增长,改变垃圾处理方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和最大限度的减量化、资源化,已成为趋势。”在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熊敏曾建议,主城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步伐应该加快。
熊敏说,目前,重庆对垃圾处理和分类方面的宣传较少,大部分居民不知道所在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对于垃圾分类的好处与意义也缺乏一定了解。
“分类投放垃圾是居民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均是政府责任。”熊敏认为,要规范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在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垃圾分类的同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形成一套关于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处理的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
早在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江北区代表团曾提交了关于在全市推广垃圾分类的建议,对如何推广垃圾分类提出了具体思路,呼吁出台专门的垃圾分类考核办法,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细化考核评分标准,正式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各区县、部门的绩效考核中。
2018年11月,大家“千呼万唤”的《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发布,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该办法提出,生活垃圾按类别分为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与以往的垃圾混合相比,垃圾分类对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各个环节的要求都更标准化和精细化,对设施设备的要求也更高。
而在法律责任方面,办法对不同情形下的惩罚标准作了细化。
单位和个人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的,对单位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200元以下罚款。
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运输单位未在车身显著位置标明所运输生活垃圾类别的,由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让垃圾分类成为习惯
目前,《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相关的宣传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不少人期待,该办法能逐步解决目前垃圾分类存在的投放、收集、运输等问题。
市城管局表示,为了确保生活垃圾分类规范实施,还需要结合实际,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和相关技术标准。
该办法的施行,也加速了垃圾分类工作的进程。
比如,目前市级党政机关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相关区级党政机关强制分类工作正有序推进;主城区23个镇街正开展试点示范片区建设。
计划到2020年,我市主城区实施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镇街比例将达到50%,主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将达到35%。
然而,要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必须要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及收运处置体系,特别是生活垃圾分类的设施设备建设,这些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
《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提出,市、区(县)政府是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领导机关,负责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明确规定,市、区(县)政府应当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预算。
也就是说,生活垃圾分类所需经费由政府买单,老百姓不会因此多花一分钱。
“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称,垃圾分类的目标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路径是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
如何让垃圾分类真正分得开?
市城管局表示,这也是办法要解决的问题,下一步将细化措施,加强考核督办;同时突出重点,完善分类体系,按照分类要求,健全完善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等收运体系,确保生活垃圾做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特别是广泛组织镇街、医院、学校开展垃圾分类试点。
据介绍,我市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配套体系建设,比如:建立与分类品种相配套的收运体系,配备满足垃圾分类作业和清运需要的专用收运车辆,鼓励采用“车载桶装”等收运方式,建立符合环保要求与分类需求的垃圾分類贮存和收运系统,避免垃圾分类投放后重新混装收运。
同时,建立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体系,鼓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和大型环卫企业联合,建设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和中转站,鼓励在公共机构、社区、企业等场所设置专门的分类回收设施。
要让垃圾分类成为日常生活习惯,下一步,我市也将以学校教育为重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引导市民自觉、科学地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我们要坚持长期的、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熊敏说,一方面要把环境意识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另一方面,要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指导,通俗地向居民讲解各种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及原则,使垃圾分类深入每个居民的生活,使垃圾分类成为习惯。
此外,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却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等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就可能“全盘皆输”。对此,熊敏建议,推广各种垃圾回收利用的现代科学技术,如新型可降解的垃圾分类回收袋、适合家庭和办公室进行垃圾分类的废物箱等,垃圾车辆、箱桶、垃圾处理设备等也应该多投入一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