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奇村民的腰包更鼓了
2019-06-11陈敏
陈敏
长江在涪陵区南沱镇拐了两道弯。睦和村就坐落在江边的一个小山坡上。
依山傍水的睦和村,曾经是贫穷落后的小渔村。现在,这个占地10.5平方公里的山村已经发展成为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的“明星村”,春有枇杷,夏有荔枝,秋有龙眼,冬有脐橙。
对于在长江边生活的人来说,好山好水,才有好果子、好收入。在去年12月,全村半个月就卖出脐橙20多万斤,挣了近百万元。鼓起来的腰包、身边环境的变化让村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全国人大代表、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在发言时,把农村这几年的变化和老百姓的心里话向总书记作了汇报。那么,这个长江边上的小村庄这一年来有什么新变化?
鼓起的腰包
自打记事起,睦和村村民冉德才的生活就与榨菜有关。小时候,跟着父母在地里砍青菜头,然后串起来晾晒后制作榨菜。
因为睦和村靠着长江边,冉德才后来又学会了打鱼。
受丘陵地带的限制,曾经的睦和村在农业方面,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苕等粮食作物为主,村民一年劳作下来,所得仅够维持温饱。
为了全村的经济发展,睦和村决定走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大力发展经果林。
用刘家奇的话来说,“种果树,是被‘逼出来的”。因为三峡大坝蓄水,长江水位上涨,淹了2000多亩比较肥沃的河滩地,村里耕地少了一半,而且剩下的耕地多在山坡上,更不适合种粮食。村民为了提高收入,只好尝试着种起了果树。
和大家一样,冉德才也收起了渔网,把事业从水上转移到了岸上。对于种水果,冉德才一开始也有担心:种果树要靠天吃饭,万一管护不到位出了问题怎么办,这可是一家人的“饭碗”。
“种果树比种苞谷的收入多了一倍多。”看到一批胆子大的村民尝试成功后,冉德才下定决心,加入到种水果的队伍中。
早几年种植的柑桔都是老品种,价格都在1.5-2元/斤左右,果子的品质不好,卖不起价。于是,在2015年时,村民们将柑桔树重新嫁接,品种更换为“纽荷尔”“福本”等优质脐橙,这样一来,价格就提高到5-6元/斤了。
“柑桔嫁接后,去年就见了效益,估计真正的大丰收应该在今年。”站在自家果园里,看着枝头黄澄澄的脐橙,冉德才说,现在的日子和枝头的脐橙一样甜。
现在,冉德才基本不去打鱼了,他家的地里不仅种着脐橙,还有龙眼和枇杷,除此之外,他还养起了蜜蜂,兼做一些榨菜,家里还养了一些鸡鸭。
在冉德才的账本里,记录着2018年的收入——枇杷卖了1万元,龙眼卖了2000元,脐橙卖了1.1万元……
收入增加了,冉德才的手机也换成了大屏智能机,平时在手机上看看新闻、刷刷微信朋友圈。在他的微信好友里,大多数的好友都是来他果园摘果后添加的。
“果树刚开花,就有人来预约采摘了。”冉德才说,有的游客担心来晚了摘不到枇杷、龙眼,还会付定金预订。
冉德才说,两个女儿长大了,都各自成了家。而老两口在家管管水果,一年下来,轻轻松松就可赚5万多元,这个收入在村里算中上水平,在农村,可以过上很惬意的生活了。
不仅仅是冉德才的收入增加了,村里其他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现在的睦和村,在整洁的道路两旁,是一栋栋灰瓦白墙的民居,正如睦和村的村名一样,处处洋溢着一片和睦、祥和之气。
产业的兴旺
睦和村能取得这样大的变化,与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新年到来,刘家奇一如继往地忙碌着,在他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本上记满了每一天的工作。村民薛子秀前来村便民服务大厅为其孙女申请低保,了解残疾儿童救助政策;二社村民冉德蓉、冉德强前来反映其临水危房户搬迁选址的相关事宜……仅仅一天的工作就有10余项。这样的笔记本,刘家奇在2018年写了7本。
说起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自己向他汇报工作的情景,刘家奇激动不已。
从北京回来后,村民们都聚拢来,想听一听他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刘家奇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到利好政策等方面与乡亲们进行分享,村民们听后激情高涨,对乡村振兴充满了信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
回到工作岗位后,刘家奇立即组织村民开展了一次培训,这次培训主要是对果树管护技能的强化。同时进行的还有各类水果品种改良的动员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刘家奇看来,水果品种的改良、管护技术的提升,关键在培训上,把果树管好了才能结出好的果子,好果子才能卖出好的价钱,最终才能让老百姓增加收入。
刘家奇说,2018年以来,村里针对各类果树管理技术培训开展了10多场,并邀请相关专家到村里来实地把脉,积极推广各类改良品种。
以龙眼为例,品种改良后,品质更优了,2018年,睦和村的龙眼种植量为500亩,总产量接近80万斤,和2017年比增加了20万斤,实现了大丰收。
2018年,睦和村还举办了枇杷节、龙眼文化节、脐橙采果节,各种当季水果都是供不应求,全村的水果九成以上都是就地采摘、就地销售,达到以节促销、以节增收、以节兴旅的目的。
“很多游客开车来到睦和村摘龙眼、荔枝,果子还没下树就卖光了,根本不愁销路。”冉德才说,果子采摘和乡村旅游让村民的钱包都鼓了起来。不仅如此,圈里的鸡、鸭和蛋也跟着成了热销品。
“大伙收获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提起乡村振兴,睦和村村委会主任冉堰龙感慨万千,村里产业一变,村子美了,农民富了,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村里休闲观光,这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
2018年,睦和村水果方面的收入达到1200多万元,比前一年增加两三百万元。同时,游客达到五六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余万元。
刘家奇说,回过头来看这一年的工作,最大的亮点就是村里的产业升级了,人居环境改善了,农村面貌换新颜。“如果有机会再见到总书记,我会告诉他,去年,睦和村的变化很大,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刘家奇说。
变好的环境
走在江边,一侧林茂果密,一侧大江奔流。这一年睦和村有太多的变化。
32岁的汪登荣就有很深的感触。汪登荣是刘家奇新发展的党员。
“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的能力,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在刘家奇看来,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堡垒作用,才能更好团结和带领乡亲们谋致富、求发展、奔幸福。
2015年以前,汪登荣和丈夫在涪陵城区开餐馆。后来,夫妻俩回到村里流转了70亩土地种果树,并成立了公司。为了让水果卖出好价钱,汪登荣拿起书本,开始学习种植技术。
自己赚了钱,汪登荣还不忘带动乡亲共同致富。汪登荣的公司和部分村民签订了保底销售协议,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再通过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柑橘。如今,“一对一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并统一销售”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收入翻番。
刘家奇说,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在睦和村,村党支部就是要激励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中能有所作为,成为乡亲们的“主心骨”“知心人”。
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需求也开始转变,在吃饱穿暖的同时,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2016年,睦和村开始着手重庆市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创建工作和涪陵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先后投入100余萬元,进行专项整治,彻底改变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现已取得丰硕成果。
去年,睦和村借助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项目建设,完成了沿江公路和农村公路硬化工程。
以前,出村的路是一条碎石路,遇到下雨,村民出行需要穿雨靴。这条路后来进行了硬化,去年又进行了油化,让睦和村发展加速。目前,村里村外90%以上的村道都进行了硬化,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村民家门口。
如今,睦和村已经获得了让其他村羡慕不已的“牌子”——“全国文明村”和“全国生态文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