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2019-06-11刘小娟路秋玉
刘小娟 路秋玉
摘 要:《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方案》(财预〔2017〕98号)从201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本文从支出经济分类的重要性和此次改革的背景出发,结合高校的特点,分析改革对高校预算、核算、决算等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并就高校如何应对改革,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支出经济分类;高校;财务管理
一、支出经济分类的重要性
财政拨款收入是高校收入的重要来源,其支出的具体去向及用途日益为社会、为人民所关注。财政支出的透明程度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我国政府建立的一套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在内的完整、规范的财政收支分类体系(《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力求完整、准确、清晰地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收支活动,提高预算透明度,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财政监督,规范政府职能。
支出经济分类是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进行分类,反映政府资金具体是用于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是高校预算管理的基础,是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公开和会计核算的重要工具,在高校預算管理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发挥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的背景
随着社会对财政信息公开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按照支出功能分类编制预决算的方法仅能体现财政资金投入的总量、结构与方向,无法满足社会了解财政资金使用具体用途的要求,也与当前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存在差距。
2014年新《预算法》通过了修改决定,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单位)同时按照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编制预算。为贯彻落实预算法,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国家决定改革支出经济分类。2017年8月,财政部制定了《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方案》(财预〔2017〕98号),规定从201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三、改革的内容、区别
充分考虑到政府预算管理和部门预算管理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同时与国际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接轨,改革后的支出经济分类包括“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和“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两类科目。两者相互区别并紧密联系:
第一,侧重点不同。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体现政府预算的管理要求,主要用于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公开和总预算会计核算。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体现部门预算的管理要求,主要用于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公开和部门(单位)预算会计核算。
第二,详略程度不同。支出经济分类按照《预算法》的要求设置类、款两级,其中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的类级科目15个,款级科目60个,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的类级科目10个,款级科目96个。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的类级科目数目大于部门预算,在支出经济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机关、事业、企业等单位性质等,进一步提高预算透明度,满足政府预算管理和人大审查预算需要。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数目大于政府预算,清晰反映预算安排的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以及债务还本付息等情况,有利于促进优化支出结构,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第三,适度分离,相互衔接。两套经济分类采用不同的编码,部门预算经济分类沿用现有的科目编码,从301开始编码,政府预算经济分类新增科目编码,从501开始编码。两套经济分类之间保持对应关系,以便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相衔接。例如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301与政府预算经济分类科目50501对应,均代表工资福利支出。
四、对高校预算编制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1.对预算编制的影响
高校按照部门预算经济分类、对应的政府预算经济分类编制部门预算并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将政府预算经济分类作为部门经费来源和申请款项的控制科目,与部门预算经济分类一并批复。
2.改革后高校面临的问题
第一,难以科学合理地编制经济分类预算,影响后续资金支付。要确定一项支出的具体用途与构成,尤其是项目支出,既要有相应的经验数据支持,又要有对工作的合理预期与科学安排。目前大部分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尚不成熟,部门预算多由财务处及各专项经费主管部门代编,缺乏经费使用单位按经济分类编制预算的工作基础。同时,部分支出的具体数据比如设备购置支出,完全由市场情况决定的,事先很难准确预估。
第二,上年结转资金的经济分类编制工作存在困难。改革要求上年结转资金也应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编制预算,但目前财政部在部门预决算的工作部署中,并未留给高校足够的编制时间,造成在编制部门预算时,结转数据尚未最终确定,在预算管理初期就形成了预算数与实际执行数的差异。
第三,管理工作困难。按支出经济分类进行预算管理和支付控制,必然会因具体的经济分类科目而将同一预算资金作为多项支出进行申请,导致预算数据量增加,且资金预算呈碎片化。
3.高校的改进建议
高校应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完整的按经济分类预算管理的体制和配套的预算管理办法,让财务部门和二级预算单位形成按经济分类编制、执行预算的意识与业务流程,做到年初预算按照经济分类编制、经济分类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起到约束的作用。
第一,做好工作规划,分步骤稳妥推进。建立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提高二级预算单位落实工作规划和安排经费的能力,合理编制财务预算;规范校内项目支出的申请和审批流程,建立滚动的储备项目库,以增强预算对客观情况变化的机动性、适应性。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为例,其使用范围主要为50502商品和服务支出及50601资本性支出(一),其管理遵循自主安排的原则。中央高校应根据自身基本科研业务的需求统筹规划,组织项目的遴选和立项,建立起校内储备项目库,并实行动态调整。
第二,针对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预算控制方式。比如基本支出,高校可以采取浮动定额的控制方式,不足部分由其他资金补足。项目支出,按照经济分类严格控制。同时,高校应重点控制人员经费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总额,做好预算安排。
五、对高校核算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1.对核算的影响
高校在实际支付时填写的支付指令按照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编制,预算会计核算使用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记账,两者之间应保持严格的对应关系。执行中如需要对政府预算“款”级科目调剂的,由高校按照财政部门规定办理;如需要对“类”级科目调剂的,应当报财政部门批准,高校不得自行办理。
2.改革后高校面临的问题
第一,核算工作量大幅增加。高校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需同时采用两套经济分类科目分别进行会计记账和支付指令的填写,由此带来的核算工作量和会计差错率大规模增加,也给后续的国库资金对账和决算工作带来挑战。
第二,许多支出科目缺少配套的经费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造成预算单位科目使用不规范、串用科目的情况。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财政部陆续发布了新的差旅费、会议费和培训费等经费的具体管理规定和支出标准,但仍有许多支出科目,如劳务费、印刷費和维修费等尚未制定具体的经费管理规定,支出标准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部门单位申报预算的随意性留了口子,同时也增加了预算编制、审核的难度。
第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调剂的要求较高,实施难度较大。高校活动不同于企业生产,支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用于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经费,需要不断跟踪国际前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路线,包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支出的项目和金额。比如:年初某高校计划购买某设备(50601),执行过程中发现购买条件不成熟,需调整为同样满足学校双一流建设所需的商品服务支出(50502)。如果按照改革方案要求,该事项属于跨“类”调整,需报财政部批准,周期太长,严重影响学校执行进度和事业发展。
3.高校的改进建议
第一,提高对经济分类管理工作的重视。通过组织培训和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办法,指导高校财务人员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经济分类科目,避免因审核人员对政策的理解不同,导致同一经济业务出现不同支出经济科目而引起的执行差异。
第二,完善高校财务信息系统。通过委托软件公司制定科目转化规则,应用信息化手段自动转换两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减少人为操作错误的风险。例如在向学生支付一笔助学金时,通过输入项目号和选择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30308,系统在下一笔分录自动生成对应的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50902,不需要审核人员专业判断后再手动录入。
第三,加快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通过明确各项经费开支的具体标准,提高高校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工作的准确性,为全面实现支出有标准、预算有依据、执行有控制的部门预算管理目标提供制度基础。
六、对高校决算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1.对决算的影响
高校部门决算使用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编制,以预算会计核算数据为基础生成,直接反映财政资金使用的具体去向。新《预算法》已经对经济分类编制预决算给予明确规定,如果高校不能合理地进行经济分类管理,不仅编制的部门预算缺乏合理依据,执行困难,最终编制的部门决算也将无法反映其真实的支出情况。
2.改革后高校面临的问题
第一,预算执行中的科目转换容易导致信息失真。改革方案实施后,同一笔经济业务在操作中要同时体现两类经济分类科目。比如支付一笔单位工作人员的差旅费,签发的支付令是“50502商品和服务支出”,会计记账和决算报表体现为“30211差旅费”。费用归集上存在的口径不一致使得财务工作量增加,也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差错概率,影响决算的准确性。
第二,高校申请国库资金支付时,财政部在原有按部门经费来源进行控制的基础上,新增了按政府预算经济分类进行控制,国库资金对账工作量大规模增加,对高校财务人员和财务信息系统提出挑战。由于未达事项和会计差错等,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支付数据与高校财务系统的财政支出数在年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日常对账和年底结账前未及时查清原因,将影响决算的准确性。
3.高校的改进建议
第一,将支出经济分类控制目标纳入高校内部控制系统,采取事先、事中、事后的控制方式,实现两套经济分类科目的及时对应。通过信息化系统建立经济分类科目的核对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支出科目经济分类与支付指令经济分类不一致的情况,迅速查明原因并纠正,避免影响国库资金的使用和决算信息的准确性。
第二,加强部门协作,建立按照经济分类编制、执行预算的管理体制。为落实新《预算法》按经济分类编制预决算的要求,提高高校预算管理的实效,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建立起更为有效、更为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到决算编制,整个过程之中必须遵从统一的管理办法,严格依照预算执行,不留管理空白。
七、小结
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是高校预算管理的基础,贯穿高校财务管理全过程。做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的对接工作,能够将预算、核算、决算有机串联起来,从基层单位角度、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高预算透明度,为接下来的政府会计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广西财政厅课题组.广西按经济分类编制财政总决算的工作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6(5).
2.李峻.对进一步做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工作的探析.财务与会计,2017(14).
3.李大雨.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管理的建议.工作研究,2017(21).
4.肖刚.加强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管理助力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中国财政,2014(672).
5.薛冰.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看我国政府采购范围.财税改革,2013(02).
(责任编辑:刘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