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卉能熏一室香的管弦之音

2019-06-11吴京津

音乐生活 2019年3期
关键词:茉莉花作曲家青少年

吴京津

古有诗云:“天晴空翠满,五指拂云来。树树奇南结,家家茉莉开。”如今,这株清雅、幽香的茉莉花在初秋的北京绽放了。2018年8月30日,上海爱乐乐团2018—2019音乐季开幕音乐会暨第十二届亚太地区交响乐团联盟峰会特别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在这场音乐会中世界首演了华人作曲家于京君创作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中国版·茉莉花主题变奏与赋格》。这部作品是作曲家受上海爱乐乐团以及艺术总监张艺的委约,借鉴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的结构布局,采用中国听众耳熟能详的民歌《茉莉花》作为主题而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作品。在谈到创作初衷时,于京君说:“张艺指挥最初与我沟通时谈到《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是被公认的在西方普及交响乐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作品,中国的音乐语言如此丰富,也应该有一部这样的作品。因此《茉莉花》成为了这部交响乐的主题。”①《茉莉花》在中国是人人皆知的民歌,同时又曾经被意大利伟大的作曲家普契尼引用到歌剧《图兰朵》的音乐中,因此运用这个主题进行音乐创作,能够在中西方的观众中产生共鸣,最为合适不过。同时,于先生也希望通过熟知的音乐语言向中国的青少年们普及管弦乐队的知识。

作曲家于京君生于北京,197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之后留校任教。八十年代初考入东京音乐大学,师从于日本著名作曲家汤浅让二与池边晋一郎,也成为了第一批公派留日的中国音乐留学生,1985年定居澳大利亚,目前在墨尔本大学和维多利亚艺术学院教授作曲。由于在澳洲生活了三十多年,可能国内的一些人对他并不是十分了解。实际上,于先生在国外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先后获得了20多次作曲大奖,并且多次应邀为澳洲ABC广播公司、英国BBC广播公司、法国现代室内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进行音乐创作,多次被选入世界各种音乐词典及名人录中,其中包括格罗夫音乐大辞典以及英国牛津音乐词典等。近几年,于京君开始接受国内各大交响乐团的委约,创作了多部管弦乐作品,如《慧能交响乐》(2013年广州珠江交响乐团委约)、钢琴协奏曲《新起板》(2014年国家大剧院委约)、交响组曲《社戏》(2017年浙江交响乐团委约)等,这些作品多次在国内上演,同时也获得了国内业界更多的关注。虽然一直生活在国外,但是于京君对中国音乐的喜爱始终没有改变过。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于先生从小就对中国传统的戏曲颇感兴趣,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解,如何真正的运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创作出有意思的音乐作品,一直是于先生的追求,加之多年接受西方音乐的熏陶,使得其创作别具风格。

一、经典情结

这首《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中国版》是作曲家以本杰明·布里顿的音乐《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的结构框架为基础创作而成。布里顿的作品创作于1946年,是受到英国教育部的委托,为英国政府拍摄的科教纪录影片《管弦乐队的乐器》而创作的音乐,由于这部作品中布里顿引用了亨利·普赛尔戏剧音乐《摩尔人的复仇》中的主題进行变奏,因此该作品也被称为《普赛尔主题变奏与赋格》。时隔72年,华人作曲家于京君先生所创作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中国版》,是在原作品的结构之上融入了独特的中国语言,使中国的青少年能够认识交响乐的同时,更加喜爱中国民族音乐。

由上海爱乐乐团首演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中国版》全曲时长17分钟,主题采用中国民歌《茉莉花》进行变奏与赋格曲创作,作品的整体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乐队全奏主题《茉莉花》,然后各个乐器组分别演奏,顺序依次为木管、铜管、弦乐、竖琴以及打击乐。第二部分,乐队中的每件乐器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12次变奏,在这一部分中,作曲家巧妙地将中国许多民间曲调的特质融入至《茉莉花》的旋律之中,直至引出赋格段落。第三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所有的乐器以轮奏的形式按照乐队编制由高至低分别依次进入,所有材料在这里汇聚在一起,以璀璨、绚丽的音乐结束全曲。

通过观察这部作品的整体结构可以发现作曲家延续了《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的结构框架,并且在音色布局以及乐器使用的顺序上也基本与布里顿的创作一致(只是在主题变奏中调换了弦乐组与铜管组),这是由于他们有着相同的创作初衷,即为展现西洋乐器的音色与性能以及管弦乐队的独特魅力。而不同的是,于京君希望以中国的语言传递他的创作思想,同时这样的一种音乐表达,也是中国与西方音乐的一种创新性融合方式,极具作曲家的个人色彩。实际上,这种在经典的音乐作品之上进行再创作的形式,已不是作曲家的第一次尝试。于先生曾对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进行再创作,完成《帕格尼尼交响变奏曲》。2012年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小星星主题钢琴变奏曲集》也是作曲家采用家喻户晓的童谣《闪亮的小星星》为主题,通过一系列变奏、探索、阐释、找寻与演示发展音乐的可能性,旨在鼓励年轻的作曲者与钢琴演奏者提高创造性。

可以说,于京君对经典的音乐作品具有很深的情结,而这种“经典情结”也成就了“于氏风格”。经典之所谓经典,是因为无论从音乐内容、技术使用直至情感表达都是百里挑一、卓尔不凡的,敢于在经典的基础之上进行音乐创作,这不仅需要作曲家具有丰厚的音乐作品储备和扎实的音乐创作功底,同时更要具备磨而不磷的勇气以及别出心裁的创意。他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经典”进行改造、分解、消融、重组,在创作思维上体现出新的逻辑,通过自己的语言方式与审美观念重新塑造作品,在音高组织、节奏节拍、织体与配器等方面进行发展。将自己的风格融入已知的音乐形式与框架内,造就出音乐的多变性与创新性。作曲家认为这是与听众产生共鸣的一种方式,这会让听众在新的音乐环境与音乐语言中更容易寻找到听觉的逻辑,进而更加深入的理解现代音乐作品,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思想。于京君做到了,他始终用创作践行着自己的理念,对“经典”是“致敬”亦或“挑战”都无妨,率真的于先生认为这样作曲才是更加有趣的事情。

二、老话新说

《茉莉花》是中国传统的民歌,如何将其融入西洋管弦乐队之中,既能够恰到好处的呈现中国音乐风格又能够真正凸显乐器的特色,不让观众听觉乏累、审美疲劳,于先生充分展现出了其精巧的设计。在作品的第二部分,每件乐器按照管弦乐编制从木管、铜管、弦乐直至打击乐的顺序都做一次变奏。在乐器进行单独变奏时,主题的变化成为了该作品的亮点。为了能够使中国的青少年了解更过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作曲家将多首著名的民间歌曲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新的“仿作式变奏”②。这样不仅体现出变奏的特点,避免了旋律过分单调,同时又使得音响始终保持新鲜度,音乐清耳悦心,充分体现出了作曲家别具一格的音乐创意。

谱例1《茉莉花》主题

谱例2变奏4主题

谱例2是主题的第四次变奏,由大管演奏出来。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将《茉莉花》的主题由F宫转入上行大二度的G宫系统,保留了旋律基本形态以及徵调式风格,其变奏体现在引入了《采茶扑蝶》的节奏以及乐句结构方式。谱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变奏4的主题由4/4拍调整为与《采茶扑蝶》相同的2/4拍,同时保留了乐曲中非常有特点的附点以及切分节奏型。另外在乐句结构上,将主题原型的第一句由2小节扩充至3小节,采用与《采茶扑蝶》相同的非方整型陈述方式,即3+3+ 4+4+5小节③。再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该变奏的速度由乐曲开始的?=82提高到?=132,节奏的加快使得音乐情绪发生转变。在这里,音乐性格由婉转变得活泼,大管俏皮的跳音仿佛带领听众进入到了欢愉的仲夏。

谱例3变奏5主题

乐曲第五次变奏的主题由圆号承担,通过谱例我们可以看到调性进行了再一次的变化进入到C宫系统中,旋律保持了《茉莉花》主题的骨干音,而借鉴了福建民歌《风吹竹叶》的节奏形态,在?=60的速度下,圆号浑厚的声线犹如长者在娓娓道来。同时作曲家在配器方面,利用4支圆号交替演奏,在木管乐器组卡农式的呼应之下,使第五次变奏呈现出一种交相呼应,延续不断的音乐效果。

除了上述的两首民间曲调之外,我们在作品中还能找到云南民歌《猜调》、安徽民歌《凤阳花鼓》、陕西民歌《拜大年》、山西民歌《走西口》,甚至是中华国粹京剧中的经典片段。如此看得出来,于京君在主题的变奏设计方面花费了很多的心思,以《茉莉花》五声性旋律风格为基础,在每一次变奏中寻求突破,同时配合音乐语言的衔接、乐器特性的展现以及乐队整体音色的把握,充分展现出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的独特见解。

三、中西合璧

纵观当下中国音乐创作,作曲家们都在试图探索中国文化的弘扬,拉近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之间的关系,最为广泛的做法或是在创作中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进行分析与提炼,或是在引用原始素材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进行全新的音乐创作。于京君曾表示在日本学习期间,关于音乐中彰显民族身份的这个问题,他的作曲老师汤浅让二对他影响很深。他认为我们(指日本与中国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之所有别于西方音乐,不仅仅是我们音乐中所使用的材料,同时更重要的是创作思维方式与文化精神的体现。于京君也十分认同老师的观点,并且这种思路也成为了他一直以来的创作追求。他表示,这不是我们要刻意的将音乐表现出“中国风”,而是作为中国作曲家应该继承与延续的路径。就犹如《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中国版》这部作品,在布里顿经典作品的框架下,作曲家通过传统的音乐陈述方式、恰如其分的主题选择以及别出心裁的语言运用,使听众们得到了耳目一新的听觉享受。

然而,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又是如何在创作技术与创作思维中体现出中西合璧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主题的选择。在中国,《茉莉花》有多个流传版本,除了大家熟知的江蘇、河北《茉莉花》,在东北、山西、陕西等多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茉莉花曲调,在《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中国版》中,于京君选择了英国人约翰·巴罗在1804年记载于《中国旅行记》中的版本,这个版本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同时还被意大利杰出作曲家普契尼运用至其生前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之中,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家喻户晓,实为中西合璧。其二、语言的运用。作品中除了中国民歌与茉莉花主题相结合之外,作曲家还设计了维瓦尔第以及巴赫经典作品中的主题与茉莉花主题相结合,时而以旋律的方式融为一体,时而以对位的方式交相呼应,听觉效果毫无违和感,实为中西合璧。其三、细节的把握。在该作品的赋格段中,作曲家保留了原作品中赋格的结构意义,但由于音乐的民族化语言特征,使得赋格段并非严格的对位形式,因此作曲家称之为“准赋格段”。传统赋格曲的结构与五声性的音乐相结合,实为中西合璧。

这部管弦乐以其优美悦耳的旋律征服了听众,作品以经典结构为载体,传统音乐为媒介,经过作曲家交响化的演绎,带给了大家难以忘怀的视听盛宴。作曲家能够将中国传统音乐运用的如此游刃有余,得益于其年少时就对中国的戏曲与民间音乐颇为喜爱,并且进行长期深刻的分析与研究。另一方面,作曲家在国外学习、生活多年,具备丰厚而扎实的作曲功底以及无限的创作热情,才让我们今天可以听到如此佳作。更为难得的是,于先生能够始终对创作持有纯真的情怀,所谓见字如面、听曲如人,其率真、直爽的性格充分反映在了音乐作品之中。乐曲首演之后,笔者走出大剧院,长安街虽然依旧车水马龙,但在繁星闪烁的天际下,仿佛那轻俗动人的茉莉悄然盛开在你的身旁,轻轻静静地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久久难忘。

注释

①来自笔者对于京君的采访,2018年8月31日。

②仿作式变奏:是于京君自创的一种变奏手法,即将中国民间曲调的节奏或特质与《茉莉花》的旋律互相融合,从而组成新的旋律形态。

③变奏4的155—160小节重复了一次,这里没有计算在内。

猜你喜欢

茉莉花作曲家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长大可当作曲家
茉莉花
茉莉花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
猫咪成长史
作曲家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