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艺术形象塑造探究

2019-06-11孔雅文

北方音乐 2019年3期

孔雅文

【摘要】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是20世纪现代筝曲涌现的“春天”中的代表之作。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乐曲创作技法及演奏分析的研究和诗乐互融的意义探究,在其艺术形象塑造的内涵、意义方面的探究仍有很大的讨论空间。本文通过对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文学形象、乐曲结构、旋律进行的分析,总结出其艺术形象塑造的特点,结合其创作背景及文学艺术形象,阐释该作品的乐思展开。客观评价其艺术形象塑造的建树性成就,在新时期学习榜样精神和爱国民族气概的推广下,衍生出新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艺术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90年代是现代筝曲涌现的“春天”,近30部现代筝曲破土而出,传统五声音调与西方曲式结构大胆结合,使古筝这一民族乐器焕发出的新活力展现在新的时期。取材于传统的乐曲《满江红》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之作。对塑造的艺术形象进行探究也有了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研究论文已有60余篇,其中绝大多数集中于演奏技法的研究和诗乐融合的意义探究,如《临安遗恨》中三次主题再现的不同演奏技法及情感表达、何占豪悲情古筝协奏曲演奏技法分析等。在阅读60余篇学术论文是发现,对乐曲创作及演奏方面的片面研究太多,在音乐研究中对于艺术形象塑造研究甚少,有很大的研讨空间。笔者抓住这一点将以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展开艺术形象塑造的探讨和研究,作为引玉之砖供研究者们参考并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一方面的关注。

诸位理论家、学者为如何看待《临安遗恨》中岳飞艺术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反复研读推敲前者文章中,探究出了研究临安遗恨中岳飞艺术形象塑造的方法。在通过对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文学形象、乐曲结构、旋律进行的分析,总结出各方面与其艺术形象塑造的关系和特点,结合其创作背景及文学艺术形象,阐释该作品的乐思展开,客观评价其艺术形象塑造的建树性成就。

一、文学形象的艺术形象塑造

文学形象是整首乐曲的创作灵魂的起源和艺术形象塑造的本体。文学形象在人们的知识、意图和情感的精神结构中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创造之初,作曲家以自己的认知和联想在内心构树起一定的形象,而其中作曲家对人物精神品质和历史背景的感悟更是创作音乐作品中的灵魂所在。

(一)岳飞的文学形象

《临安遗恨》的主人公岳飞是南宋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也是著名的抗金名将。他在出师北伐,心怀悲愤壮志未酬写下的千古绝唱《满江红·怒发冲冠》正是此曲的创作本源[ ]。在岳飞的众多诗词中,如“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充分的表现了他精忠报国的满腔热血。岳飞的“文武双全,仁智并施”,一生精忠报国,廉洁正义,亲自照顾母亲姚氏起居,忠孝节义值得后世学习。岳飞艺术形象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忠”,爱国忧民、忠孝两全、为了大业鞠躬尽瘁,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作品作者都抓住了这些特点,生动准确的刻画和了艺术形象。不同的作品又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其精神做出了阐释,将优秀的中华美德通过文学作品一脉相承。如此丰富的文学形象塑造更是为音乐作品《临安遗恨》以视听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岳飞的英雄形象和内心的细腻与古筝宽广的音域更是完美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临安遗恨》先是由中阮演奏家林吉良为中阮演奏所创作,后由何占豪先生改编为古筝协奏曲之后而广为流传的原因。

诗词中“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临摹了岳飞豪迈直爽的性格与强烈愤怒的情感。“潇潇雨歇”的悲愤的情绪渲染与协奏曲引子部分钢琴、古筝的和弦激烈演奏相互呼应,为整曲奠定了基调,做了充分的气氛与情绪说明。后论述岳飞内心一心报国的壮志豪情,与筝曲快板部分的战马奔腾相衬。整体诗词中塑造出来的文学形象只是最基础的岳飞最初时的满怀壮志,有“柔韧有劲的蕴藏式和直抒胸臆的外向型抒情方式情感表达”将人物塑造的淋漓尽致。《临安遗恨》更像是对岳飞一生的追思,时间线的拉长,情境的转换和文学形象是不可分割的。

二、乐曲结构的艺术形象塑造

乐曲结构是整首乐曲的基础和艺术形象塑造的骨骼。结构的分配更是构建场景基石,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岳飞岳飞的雄伟壮志和他一生征战沙场被奸人诬陷的悲痛情感,刻画了他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人们对富于如此高尚品格的抗金英雄的赞颂与追思。

(一)乐曲结构

乐曲大致可分为七段,分别包括引子部分、慢板部分、快板部分、柔板部分、中板部分、华彩部分和尾声部分。七个部分环环紧扣、层层推进,将岳飞的一生叙述的相当细腻,展现了无比真实与感人的艺术形象。

(二)乐曲结构的具体分析

开头1至7小节是钢琴的几个八度音阶的大跃进,营造出悲愤的气氛。随后8至42小节四二拍古筝旋律的进入,更是将古筝的特色展现得一览无遗,右手的有力和弦随着钢琴伴奏而回荡,左手宽范围的刮奏,不断夸大了悲愤的情绪。

43至96小节抒情的慢板部分旋律性较强情绪起伏大,表现出内心的忧思之情,遭人诬陷,在牢狱之中身带枷锁仍心系国家危难,无奈而叹。渐快的进入97小节起的快板部分,似万匹战马奔腾,将思绪带入岳飞征战沙场之时的英姿飒爽,激昂的旋律让人内心无比振奋,整首曲子的情绪到达高潮。突而以极弱的钢琴独奏转入柔板,如诉的旋律体现了岳飞内心的细腻和对母亲的挂念的英雄另一面。慢慢转入中板部分回忆起家中昔日幸福安康的生活和平静的心情,英雄内心的柔软与温情尽显无遗,忽然刑场的一声巨响将思緒拉回至现实之中。协奏曲常用的华彩部分应声展开,将整个乐曲的情绪和主题进行升华重现,一系列短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用紧凑的乐音深切地刻画了岳飞的悲愤之心。最后的尾声哀婉平缓,似乎在追思岳飞的一生和惋惜。

作品共有三次主题出现。第一次是在引子结束后;第二次是快板结束后的缓思部分;第三次是尾声部分与慢板部分之间的首尾呼应。三次出现的主题,类似于古歌的反复,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一次主题出现仿佛为我们打开了时空之门,可以近距离的和艺术形象接触,为我们展现了他的情感;第二次的主题再现,在整首曲目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形式上和第一次、第三次形成对比,强烈的悲情在此分部溢出,报国无门的岳飞愤怒家国落入奸臣之手被谗言诬陷加之罪名;第三次再现是即将关闭的时空之门,艺术形象挥手而去留下遗恨。加之钢琴的段式嵌入伴奏,整首《临安遗恨》结构清晰明了,将人物的音乐艺术形象塑造得完美至极。

三、旋律进行的艺术形象塑造

旋律进行是整首乐曲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形象塑造的躯壳。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时间上流动感,发展进行感。古筝经千年沉淀至今具有东方独特韵味,音域宽广,音色清晰明亮。钢琴同样也有美丽的音色和穿透性。两种乐器相互衬托,且音色分明,对照弥补了两者的缺点,在20世纪的中西融合趋势下更好地促进了音乐创作。两者既保留了东方传统的民族风格又加入了时代的气息,将岳飞的艺术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旋律进行更加多样波折。

(一)旋律进行的基础

旋律的进行和音高、节奏、音程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在众多不同的音程高度相互作用关联之下也形成不同的旋律走向,不同的节奏型同样影响着旋律的变化和音乐情感。在经典旋律《满江红》的基础之上,将明亮的徵调式变成暗淡的羽调式和商调式,通过不同的旋律进行方式,变得更加饱满、立体。

(二)乐曲各部分的旋律进行分析

1.引子至快板部分

首先以D调为基础后转为G大调,引子部分钢琴的八度和弦和古筝中音区的音程的立体感将欣赏者的思绪一下子拉到了南宋战乱,岳飞尽忠被蒙冤的悲惨氛围之中。慢板部分的旋律进行小三度跳跃至纯八度,充分表现了岳飞焦虑不安的内心,这也是《临安遗恨》整首乐曲中的主题第一次出现,其中旋律进行出现了缓慢级进后跳进又缓慢级进,为旋律进行增添了丰富的感情色彩。快板部分旋律、节奏模仿战争的激烈情景,这一部分音程和节奏的紧凑,不由得让人跟着紧张起来,仿佛看到了战场上万马奔腾、奋勇杀敌的情景。用部分非调式本质音加以装饰,使原本单一的旋律进行更具色彩,有兵戎相见的感觉。

2.主题第一次再现和第二次再现至尾声

快板部分经过紧促的级进戛然而止,钢琴的由弱渐强的进入和柔板部分的旋律的平缓进行,这也是主题的第一次再现,展现了岳飞的另一面,滑音的加入使这一段的旋律更加婉转,细腻。柔板之后的中板旋律级进、小幅度跳跃高音区进行,写意了岳飞渴望与家人相聚,相聚后的欣喜之情,场景忽然转换回刑场。乐曲进行到华彩部分,大量柱式和弦和横向旋律进行,使整个华彩部分显得恢宏无比,给人更立体的空间感,也是艺术形象塑造中的浓重一笔。接着转为G大调出现乐曲中的第二次主题再现,首尾呼应。整个乐曲中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转折处加之跳跃进行,非调式本质音的装饰整个乐曲显得细腻无比。

四、结论

笔者认为艺术形象塑造是建立在音乐乐感的表达之上的。整体的艺术形象塑造都包含着作曲者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只有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充分把握整个乐曲的结构和乐思的展开,加上中国民族乐器与钢琴的中西融合,其中的愤懑、释怀、悲伤被诠释得完美至极,将历史中的英雄气概、爱国壮志、浪漫爱情谱写的淋漓尽致,触弦而歌。音乐在教育学方面有教育、认识、审美和实用四大功能,人文情怀也能从这四大功能中得以体现。就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来讲,在欣赏过程中根据时代背景的政治社会的昏暗、艺术形象所遭受的不公和诬陷油然对岳飞升起崇拜之意。让我们在新时期对民族气节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在回望历史时分辨是非分明,永葆民族气节,忠心爱国,在审美感悟中把我艺术旨趣,陶冶情操,伴随着旋律进行,营造了感人的效果,这些都是人文情怀。音乐的文化整体性原则把音乐的各个要素和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有机统一性,充分的体现在乐曲作品之中的调式调性、语言思维逻辑、文化价值观等方面[ ]。

参考文献

[1]孫慕瑶.《临安遗恨》三次主题再现的不同演奏技法及情感表达[J].当代音乐,2016(2):79-81.

[2]张静嘉.何占豪悲情古筝协奏曲演奏技法分析[J].齐鲁艺苑,2017(2):51-54.

[3]刘曼丽.宋金元《满江红》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4]张宇.感受《临安遗恨》——意于境,止于思[J].黄河之声,2011(14):102-103.

[5]王瑞华.浅谈古筝曲 《临安遗恨》的艺术特色[J].音乐时空,2016(2):50-52.

[6]王建民.论旋律进行——旋律学论文系列[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9(1):3-12,29

[7]龙妮.古筝艺术的创新及其文化审美属性[J].音乐时空,2016(2):26-27.

[8]马军.探讨历史人物教学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