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歌的“力量”

2019-06-11杨茂路红红

北方音乐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歌力量

杨茂 路红红

【摘要】音乐,人类共通的语言。它表现方式可以是华丽的、可以是妖娆的、可以是朴实的、更可以是自然的,但它无论怎样变化,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都是共通的。音乐用它独有的魅力与力量震撼着、影响着人们的心灵。本文分别从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正确“三观”、提升学生感受美、审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三个角度说明学习鉴赏民歌的力量。

【关键词】民歌;民歌分类;华夏文明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用哪中乐器演奏,用哪种语言歌唱,只要音乐响起,人们都可以体会到相似的情感,可以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性别的在一起用着不同的语言歌唱同样的情感,用着不同的跳舞表达同样的心情。这就是音乐她“天生”的魅力所在。

民歌,音乐的一种。它相对于华丽的交响乐显得那样朴实,相对于动感十足的R&B显得那样悠闲,相对于热情似火的巴西显得那样温存。民歌作为一种在人们生产劳动中创作的音乐形式,被一辈又一辈的人口口相传到今天,它的魅力不言而喻。

这是因为民歌独特的魅力,它被广泛的编入中小学音乐教材,被孩子学习。有些高校更是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民歌进行研究,从系统上的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进行整理归纳,对其艺术特点和背后文化价值加以研究和保护,更是对其独特的美进行分析与鉴赏。而研究的结果被更多的高校所接受、采纳,并在校开设相关或专业的民歌学习、鉴赏课程,给更多的学生带来来自民间美的享受。

我國的民歌有多重分类方式。按形式和作用分为:高原山歌、劳动号子、稻区“田歌”、城镇“小调”、和云岭?“双声”。按照地域分为:客家民歌、陕北民歌和云南民歌。按照它的体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按照人群分为:情歌和儿歌。可以说不同的地域按照人民的需要创造出不通的民歌。它们各具特色,山歌高亢、嘹亮、自由,劳动号子粗犷豪放,小调优美趣味,但共同表达着不同时期的百姓身上共有的淳朴、憨厚、坦率、真诚的性情和生活。学生学习和鉴赏这样民歌,可以在不知不觉间陶冶性情。并从勤劳的劳动人民身上学习到他们踏实、肯干的优良品格,从而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以陕北民歌为例。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这里流经着养育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母亲河——黄河,这里矗立着着象征中华民族不屈历史的古长城,这里拥有着“大漠孤烟直”“千沟万壑”的壮丽风光,这里也是历史上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汇之地,战乱频发。正是基于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造就现如今即拥有中原人的勤劳淳朴、老实忠厚的性格,又拥有北方游牧民族剽悍奔放、粗犷豪迈性情的的陕北人。只有拥有这样性情的的陕北人民才会用那高亢、嘹亮的歌声来唱出一部部艰辛的生活史诗,唱出一部部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的呐喊。学生在学习鉴赏陕北民歌的过程中,就会了解陕北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在其了解的过程中就会渐渐的爱上这片蕴藏着乐观、热情和豪迈的黄土地。随着了解的深入,学生逐渐被陕北民歌那高亢、响亮的歌声带到新中国初建时陕北人民热火朝天的打夯修路场景中,体验当时的陕北人民带着对美好明天的向往集体劳动的心情。

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想要拥有听得懂音乐的“耳朵”就要人们拥有感受美、审视美的能力。学生学习民歌鉴赏,不仅可以通过了解民歌创作地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来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还可以提升学生感受美、审视美的能力,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耳朵”。感受、欣赏音乐的美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官阶段、感情阶段和理智阶段。大部分人感受音乐之美都停留在官能阶段,只是感性的认为这的乐曲很好听、很优美,不回去深追作者在创作音乐时发生的故事,以及创作所处的时代背景。想要真正的理解、鉴赏音乐之美就需要人们投入感情去感受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去理性思考当时的时代背景给作者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穿越时间、空间的局限真切的于作者对话,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才能明白为什么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歌,通过歌曲那悠扬动听的歌声和那朴素简洁的比兴歌词,将我们带入作者王洛宾的世界。1939年7月,王洛宾随导演郑君里来到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草原拍摄影片《祖国万岁》。在那里他遇到了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萨耶卓玛,他被这俏皮、美丽又奔放的藏族姑娘给深深的迷住了。在拍摄期间王洛宾曾与萨耶卓玛在广袤的草原上一起牧羊,纵马狂奔。在那个牧归的黄昏,晚霞的余辉映照在亭亭玉立卓玛脸上,望着那好似红太阳的小脸和那好像晚上明媚月亮的眼睛,王洛宾痴了。卓玛感觉到他那火热的眼神,她转过身去拴好羊栏,回身走到王洛宾面前,举起手中的牧鞭,轻轻打在王洛宾身上。这永生难忘的一鞭不光打在王洛宾身上,也深深的打在王洛宾心间。在返程的骆驼背上王洛宾创作出不朽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这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融合藏族民歌《亚拉苏》、哈萨克族民歌 《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和维吾尔族歌曲《牧羊人之歌》。采用了汉族民歌中鲜见的欧洲七声音阶调式,既有哈萨克民歌的音色,又有青海藏族民歌的风格。优美朴素的歌词,自然生动的旋律,真挚热烈的情感使其倍受世界人民的喜爱。真正动人心玄的音乐就是拥有着穿越时间、空间,跨越种族、文化,成为人类共通的语言的力量。

我们感受美,审视美不光是为了单纯的欣赏美,更是为了更好的表达美、创造美。人知道什么是美的,就回去向往,就回去追求,就会去创造。民歌具有音乐形式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学生在简要的学习过民歌后,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如“旧曲新词”等形式的“再创作”,为民歌增添时代的属性,让其在新时代换发“生机”,再次成为人们口口传唱的歌曲。

蒋大为先生的代表作《牡丹之歌》前不久被岳云鹏再次搬上舞台。熟悉的旋律配上现代“恶搞”的歌词,被广大听众所喜爱,还一度成为各大音乐网站的热搜歌曲。那被“恶搞”的歌词虽然玩世不恭,但也真实的反映出北京交通繁忙的情况。这说明民歌这种被千万劳动人民千锤百炼的艺术文化瑰宝,并没有被时代所淘汰,被人们所忘记,它依然具有强大而又鲜活的生命力,还能为当今的快节奏的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和美的享受。

一种民歌就代表这一个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作为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族,迄今为止,已发现并保存汉、壮、高山、蒙古、朝鲜、俄罗布依、苗、侗、毛南、松佬、彝、哈尼等二十三个民族的民歌。学生通过学习鉴赏民歌的方式来认识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同胞,显得更为亲切、自然,也更容易产生对包容、共建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可以说学习鉴赏民歌是一个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形成民族认同感的一个良好途径。

可以说体现民歌“力量”方面有很多。一、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从勤劳的劳动人民身上学习到他们踏实、肯干的优良品格,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二、提升学生感受美、审视美的能力,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耳朵”。三、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所以,笔者在此倡议更多的学校开展民歌鉴赏课程,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展现民歌的“力量”。

猜你喜欢

民歌力量
自然的力量
坚持的力量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穿花衣 唱民歌
怀疑一切的力量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蜗牛与黄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