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线条艺术的审美
2019-06-11王蔚
摘要:中国画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线条艺术,是中国画的灵魂,蕴含着画家情感和意念的表达。中国画注意意象而非写实,线条的力度美和节奏美是基本的艺术审美组成。本次研究将对中国线条艺术审美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国画 线条艺术 审美
线条艺术是中国画的精髓,也是绘制山水、花鸟和人物轮廓的主要骨架,更是中国画最基础和最具有表现力的创作手法。同时,线条是中国画主要的造型手段和绘画语言,往往通过运用风格多变的线条,使作品的审美形神兼备,独具特色。而线条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以线造型,用线条勾勒出人物、事物和景物的本质,赋予中国画的意境美。第二,以线传情,不同的线条所蕴含的情感不同,线条是中国画画家展示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法。提高线条艺术的审美解读,是通向中国画艺术欣赏的重要途径。
一、人物画中线条的表现力
人物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类别之一,更是线条的力度美、简练美和韵律美的综合体现,包括工笔人物和写意人物。工笔人物中的线条有着独特的要求,线条本身要细腻工整,线条之间必须做到错落有致、笔力雄健,使得工笔人物造型优美生动,形象而传神。写意人物注重意象的飘逸灵动,用寥寥几笔的线条勾勒出独具想象力的人物形象,画人以画骨为主,用简单的线条摆脱客观对象的束缚,从想象力表现的方面提升人物画独特的表达技巧。
我国古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就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画中线条的表现力。这幅作品中,作者用工笔的创作手法塑造了五位贵妇和一位仕女的不同装束,她们衣着华贵,赏花游园,体现了古代宫廷中养尊处优的寂寥生活。作者在勾勒人物的面部表情时,用流畅的工笔线条把人物勾勒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线条整体体现了浅淡变化和圆润等艺术特征,使得簪花仕女的面部表情和衣服装饰十分具有古典美,人物绘画极具艺术感,体现了线条艺术的表现力,是我国人物画最为经典的代表作之一。
二、山水画中线条的表现力
山水画始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北宋时期,其艺术审美价值在于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画家开阔的眼界及人生格局。山水画中树木、青山、绿水和亭子是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必须用线条进行勾勒和造型。线条在山水画中需要具備以下特点:第一,线条必须有力。山水画中表现的是旺盛的生命力,用力透纸背的线条才可以表现出来。第二,线条必须流畅。以笔走龙蛇,写意而不写实为基本特征,展示出山水画中无限的生机。第三,线条在描绘山水景物时要有准确可辨识景物的功能。线条艺术使得山水画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最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我国古代画家董源的代表作《潇湘图》就是描绘江南风光的山水名作,他的线条艺术自成一派,造诣极高。《潇湘图》整幅作品中,作者用细腻的线条绘制出江南景色独特的景物特点,尤其是平缓和连绵的山脉,在层层叠叠树林中的小村庄以及点缀在小路中的河流,无一不是江南独有的美景。整幅作品中董源充分发挥线条的勾勒变化,使得整幅图空灵和图真,充分反映了我国江南美景和山水神韵。山水画中的线条美充分体现了山水景物画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有利于人们从不同线条勾勒的景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山水画中蕴含的趣味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获得自己独特的心灵体验。
三、花鸟画中线条的表现力
花鸟画是以花卉、鸟虫为主的中国画题材,古代文人画家常常托物言志,花鸟画中有很多符号,有比喻、隐喻、转喻之功能。花鸟画主要包括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的三种形式。花鸟画历史最为久远,从原始社会人们有了基本的审美开始一直发展到今天,主要的成熟时期是唐朝。花鸟画是我国古人对自然万物的一个直观感受,表达了古人追求美和向往美的精神状态。花鸟画中的线条体现了装饰美的基本特征,使得整幅画作的排列和构图独具美感,体现了中国画的飘逸灵动和充满表现力的基本特征。
花鸟画在唐代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花鸟画大家。边鸾就是其中最为著名者之一,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多,如《梅花山茶雪雀图》《玉露滴翠聚富贵》等。边鸾创新了花鸟画的绘制方法,他把线条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在画图时往往只绘制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通过留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他的用色也比较大胆,善于运用对比鲜明的颜色来反衬花鸟的千姿百态。线条艺术在中国画中的艺术表现,使得我国独特的艺术一直发展到今天,我们也要继承和创新线条的艺术审美,为我国国画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线条艺术是中国画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是区别中国画和西方画的重要依据。线条的灵活运用使得中国画有了灵魂和感染力,促进了我国国画艺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魏辉.由绥德“王得元墓”出土漆绘陶盘看汉代漆器艺术图案审美特征[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2]张立辰.“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论潘天寿先生的创作思想及中国画的发展规律[J].中国文艺评论,2016(09).
(作者简介:王蔚,女,博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