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师爱的本质内涵——教育爱
2019-06-11李红梅
李红梅
爱是人类美好而高尚的情感。在教育过程中,师爱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刻把握师爱的本质内涵——教育爱,并以巨大的耐心,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师爱的本质内涵是教育爱。教师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是教师对每个学生不分性别、相貌、家庭贫富的一视同仁的关心爱护、严格要求、尊重和期待;从教师的角度看,教育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专业素养,不能把握教育爱的深层内涵的教师是无法做好教育工作的。从学生的角度看,教育爱是学生心理发展最基本的需要和条件,也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从教育爱的本质内涵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爱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一、关心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教育爱的第一个层次是对学生的亲近感以及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它意味着教师眼里有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疼我、爱我,喜欢我,老师对我好。”用爱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温暖,从而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教师以爱换爱,通过爱的感染作用和价值引导,使学生学会将心比心,学会将爱推及他人,从而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进而爱家乡、爱国、爱人民。这就是从小爱到大爱的有效转换。涓涓之水,汇成江河,只要教师悉心做好每天的教育工作,细节中见真情,学生沐浴在师爱、友爱的氛围中,爱心、人文情怀就会悄悄地在孩子们心中萌芽和茁壮成长。
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较高层次的师爱,是对学生的理解感和尊重感,它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理解和尊重自己,与自己很贴心,从而发自内心地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从社会角度看,师生之间永远不可能平等,但人的本质层面,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中的具有人格尊严的个体人,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仅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而且情感上相容,创建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理解和尊重学生意味着我们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和家庭环境差异造成的个性特征,并合理地尊重和加以引导。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充分信任学生,有效支持和引导
最高层次的师爱,是对学生的期待感,它十分在乎学生的进步发展,在乎学生的未来前途。表现为老师对学生的将来发展所造就的可能性满怀信心,并在心理上有效支持学生,而不是但愿这个学生在我的执教期间不出事就好了。这种来自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看得起我,老师对我寄予厚望,老师希望看到我的进步!这种师爱给学生以前进的勇气、激情与动力。同时,心怀这种感情的教师也真正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学生的前途未来融为一体,他收获的是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自我价值感和使命感的实现!这一点,也正是一个人成其为“教师”的本质特征!对学生的发展满怀期待,还意味着要严格要求学生,严格不是对学生凶,严格是建立在对学生的深刻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并对学生的将来负起责任,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要求学生,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进步,最终造就可持续性发展的、成功的未來。
四、把爱洒向待进生,对学生的发展满怀期待
伟大的教育爱,将爱的甘露更多地降于班上的“待进生”。面对待进生这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师要多与他们沟通,要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待进生形成的原因很多,教师在转化时,要用呵护自己子女的爱心,仔细观察其言行,认真分析其症结所在,细心寻求转化的契机,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待进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如安排座位时,我坚持好中差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时,设法激励待进生踊跃发言;班级活动时,我特意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总之,对于待进生,我是寓爱与严,严中有爱。
以诚心换取真心,是教育爱的真谛之一。与其他同学相比,待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此,当待进生犯了错误,教师一定要心平气和,以诚相待,切忌当众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比如,我班学生张铭朋,他的学习和纪律都很差。我没有对他置之不理,而是主动亲近他,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常抽时间给他补习功课。只要发现他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他。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成绩进步很大,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学期末还被评为“三好学生”。转化待进生不仅需要爱心诚心,更需要耐心。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以强大的耐心,始终在对待进生保持信心的基础上抓反复、反复抓,促进待进生的不断进步。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缺乏教育爱,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让我们领悟教育爱的本质内涵,把爱植入学生心中,认真探索、研究工作方式方法,踏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为培养新一代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