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9-06-11蒋位荣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情感

蒋位荣

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维护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做起

1.为人师表、接受教师身份、尊重学生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承认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分进行各项专业活动。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分,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才能约束自己,不参与有失教师身分的不良活动,自觉抵制外界对教师工作的不良刺激。

因此,对待学生我们不能仅仅把他们当成我们教师进行个人表演的道具,而是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个将来要负担起奉献社会和供养自己责任的社会个体——人,尊重他们的精神,尊重他们的价值体现方式,尊重他们的心理情感。学习不应成为他们的负担,学习对他们来说,应是一种游戏方式,是一种快乐的游戏,氛围是愉悦的,“学习并快乐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倡导的是在语文学习中能让每一位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真善美与假恶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个体的心理情感,从小关注学生自己的主体地位。

2.改善教师心理环境

一个教师具有乐观积极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个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厌烦学生,他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心理环境的好坏会随着社会大环境、时间、个人阅历、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下得到改善。

语文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成为培养学生个体心理情感的阵地,而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恰恰缺少与学生在心灵情感上的共鸣。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充分认知自己的心理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感知他人的感情等,这些恰好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开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知,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3.控制情绪、提高承受能力

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承受一定的焦虑,有利于教师加强教育责任心,有利于教师心理品质的锻炼,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态度温和、乐教善管、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主动承担难度大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担任班主任工作等,来磨练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承受焦虑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4.加强心理健康防卫

虽然教育教学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性质较单纯,校园内的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是在客观世界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并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教师更容易被一系列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所困扰,容易造成心理状态失衡,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教师只有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吸收正面的心理健康影响,抵制削弱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对待生活上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5.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艺术、体育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培养兴趣特长、良好个性、主动精神、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二、运用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时代性,焕发生机和活力。很多文章具有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法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1.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接受,影响了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質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个多元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背景。

2.师生共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教师要重视设计,通过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提高教学质量。

3.组织语文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以致用,实践又能促进学习。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发展,很多时候不是明白了道理就能解决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并逐步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鼓励,小学生只要有健康的心理,爱的阳光雨露,就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在良好的范围中健康成长。学生的憧憬就是教师的希望,也是你的成功。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情感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情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台上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小测试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