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土地上的新担当

2019-06-11郑思思

奋斗 2019年4期
关键词:王进喜大庆油田铁人

郑思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亦是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新年伊始,本刊编辑部受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之邀,派记者踏上了这片厚雪覆盖的黑土地。三九严寒,记者探大庆油田发现始末,回溯北大荒的知青岁月往事,深入哈电汽轮机厂车间一线,感悟黑土地上的新气象、新担当。

大庆油田资料照片。图片提供:东方IC

大庆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时间:1月16日上午9点

地点: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记者采访的第一站,来到黑龙江省大庆市。这里是中国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所在地,是一座以石油、石化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工业城市。

1959年9月26日,在建国10周年的国庆节前夕,以松辽盆地第三口基准井——“松基3井”喜获工业油流为标志,宣告大庆油田的诞生。这一重大发现,翻开了中国石油开发史上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页,由此开始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从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正门通往展厅的路上,过道由钢板铸成,上面印刻着60年来大庆油田的发展变迁。可以说,大庆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工人阶级的艰苦创业史,战天斗地的奋斗史。

20世纪50年代,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薄弱的国民经济遭遇到缺少石油的困难。为了甩掉中国石油工業落后的帽子,1960年初,几万名职工和转业官兵从祖国四面八方挺进东北松嫩平原,来到大庆。他们头顶青天,脚踏荒原,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大庆石油会战。

会战一开始,天寒地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石油工人连吃饭、住房等起码的生存条件都成了问题。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在一无房屋、二无床铺,缺少机械设备的艰苦条件下,硬是在荒凉的松嫩平原上建立起一个大庆油田。

60年来,大庆几代石油人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英雄气概,不断攻坚克难,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

记录大庆精神,一定绕不开铁人精神。“铁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送给石油工人王进喜的称号。

在石油大会战之初,面对生活和生产上的极大困难,年幼曾遭遇旧社会压迫的王进喜,喊出了为石油革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

东北有句俗语:三九四九,棒打不走。天寒地冻问,王庆喜带领1205钻井队的几十名硬汉,人拉肩扛地卸运钻机,展现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迈气概,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的最快纪录……大庆人正是依靠铁人精神,取得了会战的伟大胜利,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有意思的是,为记者讲述这段往事的讲解员王立志,是一名“油二代”,年近古稀的父亲曾是一名光荣的石油工人。后来他考大学,选了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有幸竞聘成为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的讲解员,他还曾多次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宣讲铁人精神,为广大党员讲党课。

王立志坦言,铁人留给童年的自己三个经典故事:“人拉肩扛”“端水打井”“带伤跳泥浆池压井喷”。这三个经典故事是我们整个民族积极刻苦、不怕牺牲的工作精神的缩影。事实上,在大庆油田建设过程中,铁人精神一直是鼓舞石油职工战胜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刻苦攻关,取得了重大科技突破,不仅为5000万吨的原油稳产10年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为铁人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

新时代,大庆人正在铁人精神的感召下,书写着新的辉煌。

哈电汽轮机厂车间

“红色引擎”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1月17日上午9点

地点:哈电汽轮机厂

制造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之一是质量,把产品质量做到最好,是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电汽轮机厂”)60多年发展中创立品牌之路的一贯坚守。

哈电汽轮机厂,诞生在坚强而又激情似火的黑土地上,从60多年前的一片荒芜,到拔地而起的片片现代化厂房;从一个个“零”的突破,到一项项全国第一,再到世界领先,哈电汽轮机厂不负“共和国长子”的重托,不负“共和国掌上明珠”的赞誉,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技术工匠队伍,设计、制造了一批中国首创、世界首创的产品。

要实现令世界瞩目的高质量发展,企业依靠什么?背后的动力从哪里来?哈电人的回答底气实足:“红色引擎”是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

一直以来,哈电汽轮机厂始终重视党建工作。记者深入到生产车间一线采访,无论是在一尘不染的全自动叶片厂,还是在电机轰鸣的重装分厂,总有一抹鲜亮的红色格外引人注目。

这抹红,来自员工胸前佩带的党员徽章,来自党员示范岗,来自党员劳模工作室,还来自专设在车间一线的党员活动室……在哈电汽轮机厂,每当遇到困难和挑战,党员总是率先垂范,思想先行、创新先行、服务先行,带动身边的同事。

国有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也是独特优势。正是这个“红色引擎”,锤炼出更具创新竞争力的产业工人队伍,引领哈电汽轮机厂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大步迈进。

2019年1月15日,采访团记者在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参观

读懂“中国饭碗”的分量

时间:1月18日上午9点

地点:北大荒博物馆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习近平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这一幕发生在去年9月25日,总书记考察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当时的场景令在场许多人记忆犹新。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彼时,总书记手捧过的饭碗,如今正在北大荒博物馆的陈列室展出。跟随讲解员的脚步,目睹昔日的“北大荒”变为如今的“北大仓”,千古荒原变成了沃野良田“米粮仓”,让人由衷感慨北大荒的沧桑巨变了不起!

北大荒是我国纬度最高、气候最冷的地区之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导致历代王朝的军垦、屯垦纷纷以失败而告终。

上世纪50年代,共和国把这里作为战略基地、把农业作为战略产业发展起来。开发北大荒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以新中国复转军人为主体的北大荒人肩上。先后共有1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加入到北大荒人的行列。他们把一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里,也把新中国青年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可贵品质融入北大荒精神,构成了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内容。

一块上海牌手表,一个军装假领子,几张黑白老照片……北大荒博物馆的展厅中,这些老物件成为青春岁月的见证,默默诉说着当年16万上海知青在黑土地的无私奉献。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建设大粮仓,发展大农业,实现现代化,这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初衷,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新时代,新征程。“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以其历久弥新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增添了一份耀眼的精神财富。

原载《上海支部生活·先锋》201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王进喜大庆油田铁人
寻访铁人精神之旅
品读铁人微笑,铸就非凡人生
铁人王进喜(节选)
王进喜:一条铁的家规
CHINESE IDOL
大庆转型正途
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大庆油田企业文化创新思考
从铁人文化体系的形成看铁人文化的繁荣
大庆油田27 985例女工生殖健康体检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