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路径探索
2019-06-11王耀华
王耀华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本文在明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演进历程进行了梳理,进而就新时代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做出理论探索。
1 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有着不同的主流意识形态;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当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原因造成的时候,它也影响周围的环境,甚至能够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理论是革命的先导,科学性的理论在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后,就会产生精神变物质的巨大成果,推动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注重思想建党,是我们党发展中的一条鲜活的经验。1929年古田会议提出并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同志提出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方向的正确性提供了根本保证。十八大后,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针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习近平同志做出了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的重要论断,十九大又提出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要求,这为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
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历史演进
2.1 1949年-1978年高度认同期
毛泽东思想在经历了中国革命长期实践的检验后,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意识形态。加之当时社会内部经济利益关系较为单一,阶级阶层也没有出现明显分化,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不容质疑,但高度认同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终止。在反思和评价 “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曾出现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思潮,针对这些错误思潮,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2.2 1978年-2012年思想分化期
改革开放后,我们不在通过意识形态指导现实政策,而是通过发展经济来追求自身的合法性,旧的意识形态对改革推进产生羁绊,之后开展的思想解放运动,目的就是要去意识形态化;对外开放也使外来文化和思潮开始涌入,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民众的整合动员力开始弱化,加之,党内腐败、贫富差距、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的加剧也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下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遭到挑战。
2.3 2012年至今地位重塑期
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严峻,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義、西方“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公民社会”等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激烈交锋。党中央多次召开与意识形态工作相关的会议,习总书记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使全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关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 新时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路径探索
3.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21世纪的中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源于其科学性。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坐标,主动回应广大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动这一思想深入人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前最重大的时代课题。我们要通过构建学用新思想的大格局来凝心聚力,共创民族复兴大业。
3.2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让它家喻户晓、众人皆知。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从青少年着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中等等。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增强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3.3 努力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来源,近代以来,对西方学术话语的大量引入,在扩展中国学术视野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学界西化的倾向。自2004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曾经一段时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萎缩的趋势得以扭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但是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此外,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在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上下工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网络宣传体系;还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护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 。
(作者单位:同煤集团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