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9-06-11王妙琼
王妙琼
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需要突出职业教育,在建立并完善高职教育体系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的个人能力,有助于农民今后的发展。当前,高职的教学模式对于新型农民职业培训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加以优化。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点,也是对新农村进行建设的有效手段。这项举措,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培训,让农民成为文化素质高、懂得科技耕种,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对于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依托国家的鄉村振兴计划。所以,要充分利用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构建“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这两个体系包括高职院校在内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业教育培训体系,高职院校具有农业农村相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在高职教育体系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的综合能力,加入以农技为导向,针对农民的农技能力的针对性教学。尤其是,高职院校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采取多种方式,适应农民学习的特点。
1 高职教育体系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
1.1 教育目标不明确,农民接受新科学技术知识能力不强,学习意识淡薄。
由于国内职业农民培训发展时间不长,培训课程没有结合职业农民的特点,教学多采用一般院校的模式。导致高职院校的职业农民培训没有明确的教学方向和合理的教学方式。虽然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职业农民培训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有的单纯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保证农民务农技能的全面发展。但是许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仍处于摸索阶段,教育理念缺乏农民的实际性。
1.2 教学环节存在缺陷培训机制不健全、模式单一。
教学环节具体体现为教学模式、方法以及内容等。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职业农民培训忽略了农民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当中,沿用原有的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汤式教学,没有考虑到职业农民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学习多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农民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升。并且,课程的讲授停留在原有的内容,既没有新意,也没有结合当前农技的最新发展,职业农民的培训内容多集中于传统的农业技艺。这些存在的弊端,都难以激发起农民学习的兴趣,阻碍了农民职业技能的提升。
1.3 教学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持
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农民培训方面不注重教学革新,教学思想较为传统,教学内容也没有考虑到职业农民今后的发展,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并且,教师的教学多注重理论的讲解,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职业农民培训教学没有相关的理论做为支撑,没有在高职教育体系下研究新的教学理论,一味的根据政府指令性计划来确定培训任务、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使得与农民自身需求相脱节,培训内容欠佳,教学效果难以提升。且理论相对过深,培训时间短,缺乏操作性,未能全面掌握所学的技术,有部分农民认为培训内容与今后工作无关联或获取收益少。
1.4 教学没有结合职业教学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体系下的职业农民培训目标定位是农民职业能力的提升,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所以在教学中要考虑到职业农民的特点,结合职业农民培训为农村发展的需要。应实地探寻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上去繁化简,创建简单易懂的教学理论,增加实际操作环节,两者结合下对农民新型职业的需要进行有效培训。
2 高职教育体系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出发点
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角度,高职院校通过培养大批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资源,可以直接为地方培养具有针对性强的实用人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正是从大职教理念出发,以培训教育为切入点,探索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创新培训教育教学模式,扩大培训规模,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
2.1 适合当前农民技能提升的需要
当前,高职教育体系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更加突出农民的农技能力。农技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农民的综合能力,借助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农技项目实践,可以提升农民的农技能力。因此,许多高职院校主动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对农民实施农技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农民的未来发展。农技型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高职农民的特点,以调动农民的农技能力为出发点,要转变以往的教育方式,提升农技。
2.2 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农技教育可以增强农民的务农能力和个人技能,农技教育更加突出了专业化的教育,促使教育方式发生相应的转变,在教学内容里,消除了原有教学方式中以学科为主存在的局限性,取消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差异。教育方式上,也更加注重实践性。农技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提升农民的实践能力,原有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农技教育的现状,对农民的教育要更加突出实践教育。使农民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被动的接受课堂知识,而是在探索实践中完成知识的积累,个人能力的提升。
3 高职教育体系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发展对策
3.1 突出职业技能
农技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高职院校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农民的综合技能,农民只有掌握了必要的职业技能才能在将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高职院校要针对性的对农民技能的提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要增加实践性教学,让农民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职业技能。农技教育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这也是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综合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农民不光要有相应的职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品德,健全的心理,这些都是农民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3.2 采取校农合作的方式
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农民的农技教育采取了校农合作的方式,从实际效果来看到,将对农民的实际课堂教育转移到了企业,农民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能有效的提升个人的实践能力。这种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和动手操作紧密结合,也是将来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教育要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为人才的培养创造相應的发展环境。农民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创造性思维,可以激发农民的创新热情,推动农民在科研过程中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动态化的培训方式
对于农民的农技教育要采取动态的方式,动态变化依据了技能提升的方式,个人素质的提升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环境,而素质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处于动态变化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总结才能实现。在当前条件下,由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对于农民的务农能力也处于快速变化中,高职院校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要紧密社会的发展状况,要在教育方式中体现出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民农技素质的提升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需要系统谋化,科学安排。高职院校的知识服务要融入到学科的发展中,要主动为农民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要主动适应农技导向人才培养引发的教育模式转变,建立以农民农技为导向的教学体制,关注农民的农技提升模式
3.4 采用模块化的方式
模块式的教学方法是农技教育的新方法,模块化方法是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出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方式,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依据功能和特点进行重新的组织。新组织的模块可以结合农技的要求,课程模块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模块,实现自由式的组合。模块化的教学要结合农民的特点和农技教育的特点,通过目标分析,实现模块的最优组合。
3.5 原有教学模式的变革优化培训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职业农民培训要立足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可减少部位必修课、增加和专业相关的选修课,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参与职业农民培训积极性。教学可以改变原有教学中单纯理论讲解的缺陷,可以变为专业学习与理论教学为一体新式教学方式,扩大教学的覆盖范围。
4 结束语
当前,对农民进行农技教育引起了高职院校的重视。高职院校要结合农民的专业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农民农技的意识,激发农民的主动农技意识。在教学实践中,要将农技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让农民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农技能力。
(作者单位:漳州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