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研究
2019-06-11潘云云
潘云云
1 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二级目标里面对词汇提出相关的要求:“1.知道单词是由字母构成的;2.知道要根据单词的音、义、形来学习词汇;3.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700个左右的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并能初步运用400个左右的单词表达二级规定的相应话题。
当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词汇学习是作为无意识的学习过程,教师讲解单词时多采用“拼音+拼写+词义”;词汇学习被认为是简单的翻译与机械记忆过程,忽略词汇产生的理据性、语境中的语义嬗变及文化内涵。课堂上的重心主要是集中在语法规则的讲解,词汇识记策略的讲解与归纳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没有理解词汇产生的深层意义和掌握正确的词汇学习策略的情况下,学生机械式地去记忆词汇,面对枯燥的英语词汇学习,容易对词汇识记产生抵触心理,学习效果差且浪费时间。然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Lewis(1993)认为构成语言的是语法化的知识,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没有丰富的词汇量作为基石,語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很难达到。因此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探求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基于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词汇网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思维导图涵义以及应用价值
思维导图又被称为脑图,源于放射性思维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东尼·布赞首次提出。思维导图的创作与大脑思维过程中神经元在大脑爆炸性地寻找新的连接一致,其表现为树状结构。作为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工具, 拥有色彩、图像、符号等多种元素。思维导图作为知识网络图,是由中心图像和各级分支结构构成,重要的信息作为主干从中心的图像发散出去,次要的信息会标注在从主干中分化出来的小分支上,各个分支向外发散,最终形成非封闭式的节点结构。东尼·布赞(1993)指出思维导图通过使用单一的、独立的、有效的技术调动了全部的皮层技能即文字、图像、数字、逻辑、韵律、颜色以及空间意识。因此,它能够让你自由利用大脑的无限空间。人脑不是自然地通过线性的方式来进行运行,也不只是简单的记忆单词列表习得单词。东尼·布赞认为人脑的思维模式是一台超级生物电脑,它的思维线条从几乎无限的数据节点放射开来。标准笔记或者列表式表达知识内容会阻碍大脑作出的想象 ,因此对记忆造成负面的影响,减缓或者抑制思维创造的过程。相较于小学教材中以列表呈现呈现词汇的形式,思维导图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系,词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清晰明了,能够复杂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有逻辑意义的词汇网络图;学习者可以集中注意力于真正的主题,梳理知识点间的关联,促进知识词汇的整合;大脑易于接受和记忆具有多重色彩、多纬度的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充分利用所有皮层技巧,使大脑处于清醒、状态,促进高效学习;教师使用思维导图展开教学,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联想和延伸,能够主动去反思问题、建构知识,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自主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探索和表达他们的想法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3.1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新授课中的应用
课前的预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浏览一下预习内容。学生需要基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预习内容进行思考、加工、理解。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单词表是以列表形式进行呈现。单元词汇是按照在单元文本出现的顺序进行排列,上下单词之间没有逻辑联系,没有规律可循。而思维导图基于联想与想象机制,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相互隶属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形成知识网络图,为建立词汇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工具 学生可以基于单词音义形、词的搭配、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文化背景等知识,确定分层规则、中心词、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建构词汇知识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利用颜色深浅、线条的粗细、字体的大小等变化,来进行区别词汇的重难点。例如,人教版(精通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My father is a writer.”的话题主要是介绍家庭成员以及家庭成员的职业。利用第三单元单词语义之间的关系,确定以“family”为核心词,发散出一级分支家庭成员:“father”、“mother”、“sister”、“me”、“uncle”、“aunt”。学生在预习英语课本语篇的内容之后,在一级分支“家庭成员”基础上发散出二级分支“家庭成员的职业”,如在“father”基础上分化出二级分支并标注“writer”。利用思维导图预习词汇,将词汇串联起来,形成学生独特风格的词汇网络图,有利于激活大脑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新授课堂中,可以呈现出一张空白思维导图。在学生预习新课语篇内容的基础之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谈论、问答的方式,从单词列表中寻找关键词,进行填充空白的思维导图。在绘制思维导图的内容上,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明晰词汇的重难点,根据思维导图联系紧密,主题明确,突出重点,层次清晰。在课堂教学新单词的时候,不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单词,还可以将新旧单词的衔接点有效结合在一起,成群记忆单词,促进有意义学习产生。如,在学习“My father is a writer.”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在单元单词“father”和“mother”的基础上,联想到“grandfather”、“Grandmother”。同时可以在基于课本上职业单词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拓展出相关的职业单词“doctor”、“teacher”等,进行拓展课本上关于职业单词,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放射性思维的发展。在思维导图的形式上,利用颜色、线条的粗细、字体大小的变化调动学生的感知觉,并添加相应的图片来进行补充说明关键词会使得思维导图更加生动有趣。在师生合作完成一张思维导图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绘制的思维导图,对自己课前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和修改。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思维模式差异较大,教师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思维导图,进行组内的自评和组间的互评。教师在学生之间互评之后,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进行指导。通过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新授课词汇教学中,能够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利用好自己的学习风格,而不是只是处于听课、做笔记的被动角色,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根据认知加工层次理论,对信息的加工方式可以分为形式加工和语义加工。形式加工主要是通过复述进行记忆的方法。语义加工方式主要是利用联想、归纳、综合等元认知策略处理信息。语义加工相比形式加工,加工层次更深,记忆痕迹较强,信息保持的时间更长。思维导图基于联想和想象原则,梳理单词之间的关系,呈现一张系统的词汇网络图。起初学生是按照单元为主题进行绘制思维导图,在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之后,为了避免词汇量的增加导致遗忘速度加快的情况出现,学生可以将几个单元的思维导图整合在一起。学生在绘制思维的时候,一方面可以理清层次,另一方面展现绘制者的思维过程,构建有意义记忆。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需明白思维导图的主体结构,再根据主要的关键词,利用构词法、联想法、语义、形式等词汇知识,联想次要的关键词,最终在头脑形成了一张完整的词汇网络图。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对词汇群进行记忆类似于线索提取说。这里的线索可能是词汇知识之间的联系。思维导图作为归纳性很强的工具,思维导图在复习课有很大的用途。
思维导图作为一个学习工具,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学习者以及所有的知识类型。教师在设计思维导图过程中,明确词汇的重难点,按照学生能够接受的思维方式进行分类层级。教师在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候,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模式,不能统一思维。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学生过于重视颜色、图像等符号元素绘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建构和创造过程。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