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常见的不良习惯与有效对策研究
2019-06-11王丹
王丹
行为习惯引导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规范孩子的错误行为,对于孩子当前以及未来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幼儿教育中常见的不良习惯入手,结合教学实际探究有效对策,以期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有所借鉴。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一个人终身受益。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启蒙阶段,也是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家长通过正确的行为引导,以及科学的行为训练,能够让孩子形成习惯模式,并在习惯的力量下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当然,幼儿在成长中会出现很多不良习惯,而分析并纠正这些常见的不良习惯则是幼儿行为习惯教育的第一步。
1 幼儿教育中常见的不良习惯
幼儿教育中常见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方面,即孩子在吃饭、穿衣、洗漱、睡觉等方面存在不良习惯,例如一些孩子自己吃饭困难,挑食、厌食、剩饭、撒饭,贪吃零食,不规律饮食,不会用筷子,需要人喂,边吃边玩,饭前不洗手,饭后不漱口;独自睡觉困难,有抚摸身体、恋物等倾向等。2.言行方面,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多言多动,与身边的同学交头接耳;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心浮气躁,言语逻辑混乱,词汇匮乏;缺乏耐心,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发脾气、使性子,常常半途而废;做事情磨蹭、拖拉,对教师、家长的要求置若罔闻;不爱劳动,在玩完玩具后,不能放回原位;在集体劳动中推诿、懒惰;说谎、说脏话等。3.心理方面,对家长或者某个教师的依赖性强,如每次入园,在家长离开时都会哭闹,经常跟在某个教师身后,不愿意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游戏;面对陌生人局促不安,羞涩、忸怩,不能正常打招呼;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态度冷漠;在游戏、学习、生活中缺乏分享意识。4.社交方面,缺乏基本的礼貌,你好、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的使用频率低,缺乏规则意识,不遵守公共秩序,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顺利与他人展开合作等。
2 促进幼儿习惯形成的有效对策
2.1 注意观察,分析不良习惯背后的原因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而发展不应流于表面的行为引导,而是应该深入个体的心理、情感等内在层面。孩子不良习惯的出现必然有深刻而复杂的原因,所以,幼儿教师在教学培养中,应对孩子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观察,不仅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更应该找出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并对症下药,为孩子制定针对性的指导策略,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更加健康、宽容的环境。
2.2 尊重主体,端正教育指导态度
孩子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其一举一动都应该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依据。在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应纠正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盲目指责的态度,用爱心、耐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用公平、公正的态度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例如一些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吵闹,撒饭,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在众多小朋友中凸显自己的存在感,针对此,教师应保持温柔的态度,在给予孩子关注,满足其心理需求的同时,做好心理疏导,让其认识到行为的错误性,并主动纠正。
2.3 信任孩子,做出积极正向期望
对孩子而言,家长、教师的期望就是对孩子的信任与认可,也是孩子发展的动力。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不断渗透对孩子的期望,例如“我希望今天每个小朋友都能够自己吃饭。”,“我希望有人能够帮老师一起整理玩具”,“我希望小朋友在遇见长辈的时候能够主动問好”等,这些积极的期望是孩子行为的导向,也他们逐渐对“好孩子”形成更加具体的认识,并在自行为习惯培养中做出努力。
2.4 树立榜样,强化示范指导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如主动问好,善于使用礼貌用语,主动放好教学用具等,让孩子在观察与模仿中,对自身行为建立导向,进而在榜样的引导下,强化自我发展;教师还可以对小朋友的良好习惯进行表扬,树立榜样,号召孩子学习,在同龄人的带动下,激发其进取心,提高自我行为规范能力。
2.5 家园合作,构建协调的教育环境
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教育不当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应注重家校合作,一方面运用灵活的沟通技巧,向家长描述孩子的不良习惯,并探究家庭教育中的原因;另一方面还应呼吁家长配合工作,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3 结束语
总之,纠正幼儿在成长中的不良行为习惯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从多个角度观察、总结孩子的不良习惯,以及其形成的深刻原因,制定相应的教学引导策略,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行为规范,在长期训练中形成习惯,进而实现身心协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省普安县南湖街道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