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文化现状浅析

2019-06-11郭媛

知识文库 2019年5期
关键词:院校校园互联网+

郭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深入到各行各业。面对互联网+的发展,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不仅面临着新要求、新任务、新机遇,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時,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作为创新教育的灵魂和“磁场”,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会影响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并且,“互联网+”会影响到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的建设工作。因此,研究高校校园创业文发展现状,以及“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园文化特质,对改善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文化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创新在国家的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入21世纪,人才和科技的竞争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主体部分。作为当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青年是构成人才的主体,青年思想活跃,大学生是青年中最具创造潜能的群体,具有较好的创造力和建设力,高等教育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教科文组织重点提出了两点:其一,21世纪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需要汲取新知识的时代;其二,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

十七大以来,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改善人才的培养方案,提高人才的创业创新能力。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有两点重要指示:以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综合国力提高的关键。党在十八大会议上,建设性地提出用创新来驱动发展,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目标。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当前,国家已正式将“全面改革”、“创新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创造性地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标志着社会进入了“双创”的时代。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文件中,要求各个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建设完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全面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希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现状

1.1 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淡薄

目前,国家关于大学创业虽然极力提倡,但创业之路充满曲折,有很多制约条件:国家审批的环节过于复杂、校园创业存在风险、社会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了解相关信息太少、家长观念落后。其中,最严重的制约条件是家长的观念问题。多数家长观念不能与时俱进,认为孩子只要找个工作远比创业稳定,考取国家公务员相比创业风险较低。创业会有一定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反而对创新创业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诸如此类较为落伍或是迂腐的思想也制约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步伐,在校园中长此以往地互相传递该类消极信息,势必会对营造浓厚校园创新创业氛围造成不利影响,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也会因此类不利因素,造成自我认同感缺失,失去了创业的冲动与干劲。高校自身对创业的宣传有局限性,没有真正将校园创业文化的内涵精髓传递给学生。另外,虽然国家有很多的创业优惠政策,多数的学生对很多的政策并不是很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能性。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宣传方面投入方式和水平需要提高。

1.2 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依然守旧

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依然有如下有三种模式。

1.2.1 传统的创业教学模式。在现在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虽然将校园创业纳入学校教育模式中,但是实际情况是,教师上课时大多还是照本宣科,忽略校园创业文化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依然只停留在于对相关知识的传授,在该种教育模式下,高校的创业文化建设会适得其反,衍生出许多问题,比如学生缺少实践操作的机会。

1.2.2 陈旧的创业依托型模式。现在大部分学校依然采用传统而简单的创业园从而进行创业教育。此种模式较前者有明显进步,让校企合作更加容易,学生可以在创业基地学习相关课程,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训练,以期达到建设校园创业文化的目的。但是,此模式过于陈旧,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能达到当代“互联网+”时代创业文化建设的要求。

1.2.3 古老的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在其中占主导地位,该模式下的所有政策都由政府制定,所有标准都由政府设立,举办相关创业大赛,设置创新创业基金等以用于鼓励大学生创业。这样的模式会导致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缺乏独立自我,高校、政府、企业三者之间不能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失败。

1.3 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过于形式化

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争相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但是大多数比赛只是形式化。没有切实做到传播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而且,高校经常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特别是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方面,例如缺乏创业超市、创业产业园区等建设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创业平台的缺乏也限制了大学生的创业。目前的高校由于经济、政策、场地的限制,不能创建集学习、活动、就业等一体的创业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机会,然而现在多数高校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依然刻板老套,照搬书本, 严重缺乏启发性和创新性,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兴趣、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而且不能将党中央的精神与高校具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中央和政府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要求背道而驰,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比例持续降低。

1.4 创新创业师资欠缺,创新创业实践难以实施

众所周知,创新创业教师是创新创业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将创新创业文化精髓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媒介桥梁。然而,多数高校不能将创新创业的政策彻底贯彻实施,只是简单地将管理人员或主管就业的老师作为创新创业老师,照本宣科,对学生只进行创新方面的教学,忽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内涵素养,多数大学生并不能领悟到创新创业的真谛,所以对创新创业也就无从做起,也就无法达到创新创业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需要强大的创新创业学科师资力量来支撑。

2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的特征

2.1 课程内容虚拟化

与以前高职校园创业文化展现方式大为不同,新时代,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创业文化内容将更加虚拟化、宣传范围更广、力度更大,而不是靠简单的校园内部举办活动来展现。也就是说高校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各行业领域进行认知、实践和体验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一新工具,而不再是过去单一的书本。与此同时,这一特征正在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中进一步发酵,随着网络社交群如微信、QQ、贴吧等方式的不断深入,“互联网+”正深刻的影响着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

2.2 连接领域开放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中被引用的多越来越多,多数高校校园创业文化的开放性也越来越明显。借助“互联网+”,高职院校原有的创业模式逐渐被打破,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更加地开放包容。与以往不同,校园与众多社会领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相交流、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是高校创业文化的发展的黄金时段。在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互联网融入教育领域,将教育和其他行业融合并共同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就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并内化成一种新的校园创业文化价值观念。

2.3 内涵价值个性化

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的价值内涵应体现在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上。“互联网+”背景下的校园创业文化呈现出即时、开放、包容等特点,这些特点正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价值个性化日益突出。当代90后大学生群体个性化特征与“互联网+”背景下这种文化内涵的个性化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形成合作,从而使得个性化在校园创业文化中表现的更为强烈。

在“互联网+”背景中,有很多方面对高校校园创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文化内涵的个性化尤为重要。有如下几个具体的方面:首先,个性化可以适合不同的高校,每个高校结合本身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发展措施;其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每位大学生都应该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最后,可以让大学生更加精确地领悟到“互联网+”的真谛,使大学生和“互联网+”共同发展,同时也促进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

2.4 模式创新多样化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園创业模式创新化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互联网+”促进了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与社会实践相连接,校园创业文化与社会实践这一连接正是因为创意无穷尽的大学生团体,将充满创新创意。并且,高职院校校园创业文化在高校内举办的创业大赛和各类用户的体验大赛中,高职院校与“互联网+”实现双赢,高职院校汲取“互联网+”的精华,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同时为“互联网+”注入能量,促进“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发展至今,创新模式多样化成为“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校园创业文化的一面鲜明旗帜。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它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而在当代时代背景下,结合“互联网+”,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导项目课题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探究(项目编号:2016SJD71009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院校校园互联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