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赤霉病频繁爆发危害及防治措施

2019-06-11李奋

科学与财富 2019年9期
关键词:赤霉病防治措施小麦

李奋

摘 要: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流行年份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虽然赤霉病属气候型气流传播病害,但它的发生流行受菌源量、品种抗性、农业生态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生流行具有暴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是困扰我国北方地区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和认识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流行规律及危害性,对今后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预报和防治工作,控制大区域流行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一、赤霉病的概述

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苗腐 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穗腐 小麦扬花时,衩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茎基腐 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秆腐 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现可见粉红色霉层。

二、小麦赤霉病频繁爆发的危害

1、危害性。小麦赤霉病除了造成严重减产,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降低种用价值。赤霉病危害小麦后,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其中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性最强。食用病麦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出血,影响免疫能力和生育能力等,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小麦中病麦率含量达到4%以上时即不能食用和作为饲料,失去商品价值。

2、危害症状。小麦各生育阶段都可被赤霉病菌感染,引起苗腐、秆腐和穗腐等症状,而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重。穗腐是病菌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侵入,在灌浆到乳熟期显症。初期在小穗颍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到整个小穗,再蔓延到临近小穗,病小穗枯黄。气候潮湿时,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产生粉红色霉层;空气干燥时,病小穗枯白,不产生霉层。病菌侵染穗茎或穗轴时,侵染点变为褐色,以上穗部枯死变为白穗。后期病部可产生蓝黑色小颗粒(即子囊壳)。

三、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气候因素、品种因素、栽培因素、菌源量等都和当地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关系密切。 当初侵染菌源量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时间长、湿度大和雾霾天气都会使该病害流行。

1、气候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雾霾日增多是导致赤霉病发病面积扩大的因素之一。商丘市4月年平均温度为9~20 ℃,5月年平均温度14~25 ℃ ,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正值当地小麦抽穗和开花期,气候条件和病害流行时需要的温度较吻合。春季气温7 ℃以上,土壤含水量达到或大于50%以上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 ℃时形成子囊孢子。在小麦扬花到灌浆期遭遇阴雨天气,未防病地块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赤霉病害。

2、品种因素

赤霉病為典型的气传病害,病害流行的有利因素之一是感病品种大面积连片种植。如百农AK58、周麦22、中麦895、周麦27、郑麦7698、百农207等。 这些品种除百农207赤霉病发生较轻,其他都为中感和高感赤霉病品种。一些颖壳较厚、晚熟、不耐肥的品种容易发生赤霉病。

3、栽培因素

农民为了全苗,一贯追求大播量,造成后期田间郁闭。据2016年小麦秋播后调查,农户的播种量一般在187.5 kg/hm2,甚至有农户播种量达到262.5 kg/hm2。施用氮肥量过多,会造成小麦在中后期贪青晚熟、容易倒伏,田间荫蔽潮湿,加上经常出现的雾霾天气,有可能加重赤霉病的发生。小麦生育进程地区间、田块间、品种间差异较大,使得抽穗扬花期时间拉长,增加了赤霉病发生的可能性。

4、机械收获

在北方冬麦区赤霉病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小麦、玉米机械收获以后秸秆基本全部还田,使得田间菌源量逐年积累菌源充足。

5、其他因素

田间潮湿的田块利于禾谷镰孢菌侵染,在环境干燥时,病情受抑制,仅小穗枯黄。有些地处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

四、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1、遵循“防胜于治”的策略

根据一周天气预报来预测当地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情况,若预报有连阴雨3 d以上,或是短时间内降水达到30 mm以上,就要选择在雨前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预防。对于往年发病较重地块,在第1次预防7 d后进行第2次预防。对于往年无病或发病较轻田块可预防1次。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以治,等发现穗子枯白时再喷药为时已晚。

2、选用耐病品种

选用抗病、耐病、避病品种是很有效的防治措施。我国审定的第1个高抗赤霉病的小麦新品种是2009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生选6号。据报道,近年来在发病较重的长江流域该品种抗性也有所降低。可引进一些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如囤麦809、金丰205、濮麦8602、扬麦18等。审定品种中,丰德存麦1、百农207等是比较耐病的品种。耐病品种除了本身抗性外,还要具备株高合适、抽穗一致、穗层整齐、花药残留时间短、灌浆速度快等农艺性状和生理特点。

3、减少侵染源

赤霉病真菌的寄主植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豆类等作物。清除作物秸秆,或者在冬前进行深耕翻,可以有效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数量。赤霉病真菌的寄生范围广,能侵染多种栽培的作物和野生植物,在多种植物的残体上都可以存活。建议在田间使用除草剂时,对地头杂草一并除。

4、栽培措施

(1)深耕灭茬。减少菌源的途径之一是深耕灭茬。多数农户近年来采取旋耕1遍就开始播种的方式,农技推广部门应大力宣传、适当补贴,改变当前不深耕只旋耕播种的方式。

(2)合理施用肥料。针对冬麦晚熟区,小麦生长期长,如果追肥过晚,小麦易贪青晚熟,田间的无效分蘖多、田间郁闭,延长病菌侵染的时间并且增加侵染机会。提倡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或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防止倒伏和早衰,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3)适时适量播种。在适宜情况下,半冬性品种播种适期为10月5―10日,弱春性品种播种适期在10月20日前后。适宜播期内,半冬性小麦品种播量为120~150 kg/hm2,弱春性小麦品种播量为135~165 kg/hm2。播期若受阴雨影响延迟,适当增加播量,一般播期每推迟3 d,需增加播量7.5 kg/hm2,播期推迟7 d以上,增加播量15 kg/hm2,以确保合理的群体结构。提倡一个自然村采用同一品种相同播期,以保证抽穗扬花期一致。

5、药剂防治

在 “一喷三防”技术体系中,依据小麦抽穗期天气预报,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策略。

用药时期的选择会影响防治效果。在孕穗期或者是扬花末期用药或者是见到红色霉层后用药都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应在小麦扬花5%时进行防治。抽穗期有连阴雨时,喷药宁早毋晚。

在药剂选用上可使用28% 烯肟菌酯·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80% 戊唑醇可湿性粉剂防效较好,明显优于常规药剂多菌灵。在使用时注意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产生。

喷药时要对准小麦穗子和上部叶片。使用常规喷雾器时对水450 kg/hm2,使用机动喷雾器对水225 kg/hm2喷雾。因喷雾器容量的限制,部分农户使用常规喷雾器时 用水量仅为225 kg/hm2,用水量少会影响到药效发挥。如果喷药后下雨,则雨后马上补喷。 若在小麦生长中后期赤霉病、麦蚜、粘虫混发,則用60%防霉宝1 050 g/hm2+10%抗蚜威150 g/hm2+40%毒死蜱450 mL/hm2进行防治,若同时追加磷酸二氢钾2 250 g/hm2 ,防治效果更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遍及全国,一直是黄淮南片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也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同时,由于病菌的低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要有效地防治赤霉病,就要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璟,吴息正,贺静,刘聪. 2017年溧水区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23).

[2] 李金叶,刘玉坤,陈茂娟,席春虎,石扬娟,王华.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3).

[3] 王超杰.小麦赤霉病防治试验及防治措施[J]. 河南农业. 2016(30).

[4] 谢松华,陆邢峰,杨凌峰,周浩,易红娟.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初探[J]. 现代农药. 2016(06).

[5] 李卫国,陈华,金正婷,张琤琤,葛广秀,嵇福建.基于适宜尺度选择的冬小麦赤霉病遥感监测[J]. 麦类作物学报. 2018(11).

[6] 张广照,檀银忠,郭贵东,杨瑞清,彭昌海.枣阳市不同农药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J]. 湖北植保. 2018(05).

猜你喜欢

赤霉病防治措施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控制处理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