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阶段音乐鉴赏的审美教育
2019-06-11金璐佳
金璐佳
摘要:新课标下,中学阶段音乐课程中音乐鉴赏占据着重要部分,它对于提升学习的音乐素养具有关键价值。基于此,本文从中学生音乐鉴赏与审美的角度,对音乐课程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进行探讨,以此彰显中学音乐课程教育的实践效能。
关键词:中学;音乐鉴赏;审美
中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是小学阶段音乐课程的延伸,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尤其是中学的音乐鉴赏课程,更是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区别于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既注重与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相承接,又对其进行了深化,增加了许多的音乐种类,如:古典音乐、西方音乐、中外通俗音乐等,更加突出了对音乐作品的鉴赏练习,加大了音乐鉴赏课的审美教育力度。长期以来,很多人把侧重点放在音乐教育教学外在层面的价值,更多的注重学术传授与训练音乐知识层面的技能,而忽视学术在音乐学习与音乐鉴赏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想象、联想、创造等审美体验,忽视了音乐审美育人的目标,忽视了培养学生浓厚的音乐兴趣,导致音乐教学课堂缺乏应有的艺术氛围,学生因此对音乐感到兴味索然。故此,我们必须明确以下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目标: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审美教育,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或者专门音乐人才的教育;是为学校将来众多不以音乐演唱或者音乐创作为终身职业的学生着想的教育;是培养、鼓励学生成为有一定音乐鉴赏能力或创作能力的音乐爱好者的教育;是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体验音乐的节奏美、意境美、旋律美的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无穷快乐,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育。然而,我们必须知道,不管是小学的“感受与鉴赏”课程,还是中学的“音乐鉴赏”课程,它们的审美属性都没有改变,依然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因此,中学的音乐鉴赏课不能够因为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就改变了教学目标,必须依然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核心途径,在教学方法上与一般学科明显不同,情感与美感的融合使音乐教学增加了很多感性色彩,这就决定了在中学音乐教学中需要“以情动人”。音乐情感的互动是双向的,在音乐鉴赏过程中通过优美的乐曲,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音乐教学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过程,是激发自觉审美意识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涵盖审美的全部的因素,并以美感为发生根本。只有在长期而反复的美感体验中,学生才能在情感中体验到音乐之美,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审美观,进而实现人格与综合素质的逐步完善。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体验后,才能对其中蕴含的美感有所体会,只有建立起学生对于音乐的联想和情感互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音乐审美。中学音乐鉴赏审美教育的开展一般要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表达情感和传递情感的艺术,音乐所蕴含的情感更为丰富和深刻,能够与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本质是对情感的陶冶和教育,而在音乐审美当中情感是最为活跃的因素,能够成为音乐审美沟通的紐带和桥梁。音乐教学应当始终遵循情感性原则,利用情感打开音乐的窗口,在音乐鉴赏中点燃情感与美感的火花,使学生获得更为美好的情感体验。
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是音乐审美功能的主要体现。艺术不是简单的说教,而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依靠硬性灌输而达到的,师生之间借助音乐鉴赏达成审美信息的交流,这种教育模式不具备智力教育的权威性以及道德教育的强制性,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始终处于平等状态。良好教学关系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情感的沟通纽带,营造出更为平等、和谐的沟通氛围。
2.体验性原则
音乐的真谛在于强烈的体验性。音乐的创作、表演以及欣赏过程都需要人文主体的亲自参与,因此,音乐教育、音乐鉴赏不能以生硬的讲述方式进行,教育中包含一定的“只可意会”成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意会”的内涵。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无法真正开展,因此有教学学家指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减少语言说教,不要试图利用直观的语言对音乐进行诠释。音乐课堂的语言运用应当以描述为主,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感性的审美情境,着力渲染出和谐而美好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注入参与到音乐鉴赏和音乐体验中来。音乐教学的开展应该体现出参与性,而不是仅仅针对少数学生进行的音乐特教。同时,教师要将音乐文化与音乐知识融合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对音乐有更为完整的感受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音乐的鉴赏和学习。
3.形象性原则
音乐艺术的主要特色在于具有生动的形象性,通过旋律、音色、乐曲等元素构成的乐曲,具有“声情形意”等多方面的形象化特点。音乐鉴赏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通过可感的艺术联想使聆听者受到感染。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贯彻音乐的形象化原则,形象化的教学形式在学生中接受度较高,尤其是在乐谱识别、音乐常识教学中,通过形象化教学特色,可以使抽象化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愉悦性原则
音乐之所以为公众所喜爱,是因为美好的音乐能够为人带来愉悦的精神感受,令人产生更为优越的精神审美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良好心境,充分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愉悦感,这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是教学成功的有效保障。音乐教学中的愉悦性能够促生更为良好的音乐审美体验,当学生情绪愉悦时,就会形成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从而使艰苦的学习过程变得充满乐趣,同时也能够具备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改变以往音乐教学中“布置任务、下达要求”的教学方式,进而激发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兴趣。
5.审美性原则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视听环境的审美特点,第二是创造视听之间的和谐之美,这些都是营造音乐教学氛围的外部条件。音乐鉴赏主要是通过聆听来完成的,在聆听过程中感受与音乐内涵相关的艺术体验,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硬件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更具审美元素的空间内获得音乐鉴赏的良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