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对非洲文化交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9-06-11甘振军杜英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安徽合作

甘振军 杜英

摘  要:近年来,随着安徽企业走进非洲,安徽对非投资在全国开始占有重要份额。安徽与非洲的文化交流虽然起步晚,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明显不够,但安徽省已经开始重视“文化安徽”建设,无论是官方职能部门还是民间艺术团体都开始采取一系列“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配套举措,不断促进中非文化交流互鉴,安徽在非洲的文化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关键词:安徽;非洲;文化交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9)01-0053-06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以来,中非双边关系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论坛框架下,双方全面加强合作,共同落实了减债、免关税,鼓励相互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加强医疗卫生合作、开展旅游合作、密切文化交流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中国和非洲国家开展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进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双方在“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不断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全面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对非交流和合作按照“真、实、亲、诚”的基本理念,努力将中方“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议程”和“三网一化”等议题相对接,在产能合作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效果。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举办,更为双边关系的发展描绘了崭新的蓝图,中非正在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大多省区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对非外事工作,或开展对非投资贸易或开展教育文化交流和合作,安徽与非洲的关系当然是中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來,安徽与非洲的关系不断加深,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皖企“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非洲已经成为安徽企业对外贸易投资最为重要的地区。双边经贸关系的加深为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提供了条件。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文化事业主管部门也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但是和目前火热的经贸合作相比,文化交流还是比较薄弱。国内政府层面往往关注中非总体战略合作等宏观规划,文化部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以及文化事业团体三方之间的省部合作机制进展不畅,而近年来学术界大都聚焦中非产能合作等现实热点,更加热衷探讨经济和贸易合作,以省份为个案的文化交流研究相对而言并不是太多。因此,对于这一话题的探讨有助于从中观的层面去理解中非关系,这也有利于从文化的视角去助推双方的政治互信和经贸交流,从而实现真正的中非民心相通,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一、安徽省对非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一)安徽省正在有意识地实施文化“走出去”配套举措,在开展文艺表演交流活动的同时配合各级文化部门工作,积极向非洲传播安徽地方文化

2007年10月,受文化部指派,安徽省文化厅组建的“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团”一行20人赴加纳、利比里亚两国开展文化交流和演出活动,演出节目主要由花鼓灯和杂技组成,获得圆满成功。2010年10月,为庆祝与马里建交50周年,与科摩罗和博茨瓦纳建交35周年,由中国文化部主办,安徽省文化厅承办的主题为“文化安徽·走进非洲”的友好演出,艺术团由淮北市歌舞团、安庆杂技团部分演员组成。安徽艺术团为非洲三国观众带来了皖风徽韵的歌舞、声乐、杂技、魔术等节目,展现了别具风格的安徽文化,受到当地政府、民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热烈欢迎[1]。艺术团表演了14个节目,有杂技《钻桶》《顶技》以及魔术《变伞》,还有歌舞《吉祥颂》、情歌《摘石榴》、舞蹈《运河魂》和《套马杆》等。整台节目取得了完美的演出效果[2]。2018年12月,受中国侨联委派,安徽省侨联“亲情中华·美好安徽”艺术团赴安哥拉进行慰问文艺演出,来自空政文工团、煤矿文工团和安徽省地方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为观众们表演了歌曲、杂技、乐器演奏、黄梅戏和沙画等一系列精彩节目[3]。

安徽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积极打出“文化公共外交”,配合“文化安徽”的建设目标,这不仅促成项目投资、产业对接和商旅合作,也提升了安徽文化在非洲的知名度。省文化厅、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省博物院相关外事部门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在与非洲各国大使负责人的沟通中,一致认为安徽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通过“中非文化周”这一平台,在开展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能够推动安徽和东部非洲项目投资、商旅考察、产业对接等多领域的合作。省外办也曾组织安徽商界代表前往莫桑比克和南非各国,增进对非洲的了解。在谈到对安徽的印象时,布隆迪首都布琼布拉市市长穆博尼姆巴赞叹:“我参观了江淮汽车,品尝了徽菜,爬了黄山,徽菜是我吃过最美的味道,希望在非洲也能尝到。布隆迪传统大鼓感染了大家,希望能在安徽朋友心中留下印记,让友谊长存。”[4]

(二)官方职能业务部门和民间团体把非洲文化“引进来”,双方文化交流的互动性开始增强

首先,文化展览、“中非文化周”是中非民间文化交流最直接有效的形式。2014年9月,省博物院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中部非洲传统兵器艺术展”。这是安徽首次举办以非洲为主题的特别展览,展出兵器来自中部非洲十国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传统兵器艺术品,共计200余件。“在功用上,铁制兵器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用于狩猎、战争之外,还逐渐衍化为社群中身份、地位以及权力的象征,并广泛应用于各种古老的仪式与祭祀活动中。”[5]有的非洲兵器可充当货币使用,用以缔结关系、确立婚姻或买卖土地。通过博物馆展览,有利于民众增强对非洲古代军事历史文化的直观了解。

2016年10月,布隆迪驻华使馆联合省政府、省文化厅在安徽博物院举办“中非文化周”系列活动之“安徽——东非共同体文化交流特展”,展出了布隆迪、肯尼亚、坦桑尼亚等东非6国38件代表作品,包括小鼓、弓箭、木雕、陶器等艺术品。其中,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布隆迪大鼓是本次展览的看点。“布隆迪大鼓以前是专门为国王表演的节目,现在主要是在欢度节日或欢迎远客的时候才会表演,跳舞时要光着脚。”[6]非洲艺术团还为市民现场表演原汁原味的布隆迪大鼓,震人肺腑的节奏和严整的韵律令观众印象深刻。东非是非洲传统艺术产生的核心区域,工艺品种类多样,风格各异,透露出原始朴拙的自然之美。省会合肥市和布隆迪共和国首都布琼布拉也是友好城市。此次展览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非友好城市文化交流的亮点和新的平台。

其次,安徽还开展包括博物馆管理、考古文物修复在内的文化人力资源培训。如果说主题展览、中非文化周等活动是面向普通民众的文化普及,那么人力资源培训就是更多地面向专业技能人员和专职管理人员。文化部曾开展多期“中非博物馆馆长论坛暨非洲博物馆馆长研修班”等“中国文化聚焦”的项目。研修班包括专题教学、专题交流、参观考察等形式。除了涉及博物馆管理、博物馆公共教育、文物修复、新兴技术应用等专题讲座,还安排学员实地参观考察国内著名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并与业内专业人员深入交流,并将成果转化为更多合作项目。

再者,民间文化艺术团体主动引进非洲文化元素,融入安徽本土地方文化。2018年2月,安徽旗袍联合总会成功举办了“首届非洲鼓特训班”。4月,还举办了“2018安徽首届千人旗袍手鼓文创节”。这些活动将非洲手鼓与中国旗袍相融合,场面既有视觉冲击,又有听觉震撼。旗袍、民族歌曲、非洲鼓、腰鼓、凤阳花鼓、手拍鼓等中非艺术元素的完美融合[7]。本次活动的主题就是弘扬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展示徽娘皖女优雅风采。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安徽地方文化和非洲手鼓文化找到了契合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度。

特别说明的是,非洲鼓是一个俗称,通常指的是来自西非的Djembe(金贝鼓,坚贝鼓),是西非曼丁文化的代表性乐器。目前安徽民间从事非洲鼓教学的艺术剧院和培训班也越来越多。合肥百戏艺术剧院时代艺术团非洲鼓培训班,将流行伴奏与气势磅礴的民族音乐相结合,进行非洲鼓研讨和创作。这也是中非音乐交流互鉴的鲜明案例。

(三)皖企在非洲开展经营活动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对非文化交流,间接承担着传播徽文化的使命

安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历程[8]。进入21世纪,走进非洲的皖企逐渐增多,对非投资也快速增長。截至目前,皖企的业务已经遍布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安徽对非洲投资额占到全国的10.3%。安徽倾力打造的四大皖企“出海”联盟中,非洲就占了两个,分别是省外经建牵头的莫桑比克贝拉工业园、省农垦集团牵头的津巴布韦农业基地,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非洲还是安徽对外承包工程的最大市场。2007年,安徽建筑业劳务输出人员也大都在诸如安哥拉、多哥等非洲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9]。2010年底,安徽农垦集团与津巴布韦联合成立皖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13年6月,安徽农垦联合27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皖企赴津巴布韦合作开发联盟”,目前成员单位增至40家。抱团出海能够使企业“走出去”综合成本降低,竞争力增强,能够集成享受中国和东道国的相关优惠政策,发挥企业集聚效应[10]。目前,安徽省在非洲投资的企业已经达到23家,投资额占中国对非总投资额的6%,涉及国际工程承包、矿产资源开发、农业合作、建材加工、房地产开发、星级酒店、连锁超市经营等领域。

安徽商业企业在同非洲做贸易的同时,以文化交流为平台,增进双方的了解。2015年6月,省商务厅、省茶叶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安徽大业茗丰茶叶有限公司承办了“2015非洲环保与徽茶文化交流日”。来自莫桑比克、埃及、南苏丹、马拉维、塞舌尔、莱索托、赞比亚、加纳、肯尼亚等国环保系统的国际友人欢聚一堂,品茗交流。安徽是产茶主要省份,非洲是安徽茶叶对外出口的主要市场。“走出去,请进来”是安徽省茶叶协会长期坚持的战略。省茶协多次组织会员单位赴非交流,省茶司每年都要组团考察、参展、拜访客户;非洲虽然也产茶,但更消费茶,且主要进口中国茶。同非洲朋友分享徽茶文化,有利于增进彼此友谊与感情,对徽茶产业来说意义重大。来自马拉维的朋友认为,不加糖或奶的茶更为新鲜、甘甜、清香,还表示一定把中国的饮茶方式及茶文化带回自己的家乡去[11]。确实,福建铁观音、浙江西湖龙井和云南普洱茶名气很大,在海外美誉度也很高。安徽同样拥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资源,“中国十大名茶,其中有四款是出自安徽”[12],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和太平猴魁就被誉为“安徽四大名茶”,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安徽茶走入非洲也是安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安徽企业在投资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为文化设施做好基础性的配套工程,无形中提升了安徽文化的非洲影响力,也促进了皖企跨越式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安徽建工集团等多家安徽企业共同建设的阿尔及利亚康斯坦丁大学,这是非洲最大的校园。大学城项目的建成,带来了一系列良好的连锁反应。安徽企业抱团造大学城,在阿尔及利亚“串珠成链”,越来越多阿尔及利亚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13]。

随着安徽建工集团海外业务的拓展和驻外机构劳务本土化,各项目都需要一批能够沟通中非文化的高端人才。2014年,安徽建工资助了33名安哥拉留学生到合肥工业大学进行学习。学生经过一年语言预科阶段后,再开始四年本科学习,专业为经济管理和建筑等相关科目。这批学生熟悉非洲情况,学生毕业后也会有用武之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安徽企业还主动打造教育机构,特别是少儿教育培训机构,让非洲人民更多了解中国文化。比如安徽外经建集团创办的位于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的幼儿园。幼儿园进行双语教学,教授当地语言和汉语。 这也为中非文化交流培育了友谊的种子。

二、安徽省对非洲文化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安徽对非文化交流起步晚,层次低,文化交流活动主要依靠官方主导,以慰问侨胞性质为主

安徽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资源,是重要的文化大省。目前安徽对非文化交流主要是伴随皖企走进非洲的步伐而逐步展开的,一是通过相关企业的文化演出活动,这当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毕竟企业主要以建设和生产经营作为主要目的。二是省文化厅主要是按照文化部的工作要求进行安排,主要形式是在“中非文化聚焦”和“欢乐春节”的框架里面,纯粹是以官方导向为主,演出团队也完全是按照上级要求进行组队排练,完成官方派发的对非演出政治任务,也是以慰侨性质为主,中非双方文学艺术的深层次交流明显不够。在中非文化交流活动主要依靠官方为主导的背景下,民间文化交流也应当随之配合展开。

(二)省部合作交流机制不尽完善,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和地方演出团队对外演出积极性不强

此前,文化部、地方文化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演出团队建立了省部合作交流的平台,这种模式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在资金划拨、人员调配、演出项目上极不平衡,缺乏很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14]。对于安徽省而言,主要问题在于地方缺乏战略眼光和主动意识,被动承担对非演出任务,应该加强人员沟通,协调对接本省的地方文化资源,为地方演出团体创造机会。比如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艺术主要演出范围也多是局限在安徽,鲜有机会对外进行演出,非洲人民自然很难了解认识到这种同样反映农村社会文化生活的表演艺术形式。池州地区的傩戏、皖北的杂技、泗州戏,大鼓书等表演艺术团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很多艺术团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都忙于乡下商业演出,也不大会考虑出国演出那么遥远的事情。事业单位性质的艺术团体出国演出也会优先考虑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此外,各种艺术团队自身身份地位千差万别,办理手续也是有很多制约因素的。非洲国家虽然文化资源也很丰富,但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低,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也不均衡,国内艺术团队对非商业演出屈指可数,较为知名的也就是辽宁芭蕾舞团在南非进行演出[14]。作为服务中非文化艺术交流的官方项目,需要考虑到艺术团队自身的发展实际,当然不能完全靠商业演出,省市地方财政和主管部委应当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源进行支持,同时拓宽财政资金和民间赞助支持的渠道。

(三)与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相比,安徽对非洲文化交流还存在提升空间

江苏、浙江等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在对非文化交流工作上成绩斐然,值得安徽省相关部门借鉴参考。在文化部“中非文化聚焦”和“欢乐春节”两大文化交流品牌项目下,江苏、浙江等省份积极主动利用这一平台。比如,江苏省南京小红花艺术团作为少儿艺术团校合一的单位,多次组织在博茨瓦纳、纳米比亚的演出活动,按照文化部“部省合作计划”,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先后与刚果(布)、纳米比亚、赞比亚三国艺术单位建立对口合作关系,这项可持续性的文化交流工程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力,非洲艺术家也来南京学习经验,也成立当地的小红花艺术团。安徽省淮南市的少儿艺术活动发展的非常成熟,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在非洲产生同类效果,值得进一步思考。

江浙一带山水人文底蕴比较深厚,浙江省文化厅积极组织协调相关文化单位,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非洲艺术家互访活动,非洲画家到浙江杭州等地进行短期生活体验、艺术写生等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5]。安徽也有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代表的“两山一湖”自然和文化资源,更有西递和宏村皖南村落等世界文化遗产等。安徽与非洲进行艺术文化的交流同样具备得天独厚的禀赋条件。文化部改组为文化和旅游部之后,省文化主管部门和地方艺术事业单位演出团体也要充分在新的条件下调整对非工作思路,寻找新的中非文化交流的契合点,借助新的政策积极鼓励安徽文化走进非洲,同时吸引非洲文化落地安徽,促进民间的交流溝通,文化上互学互鉴。

在以传统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扎根非洲大地和针灸刮痧为诊治手段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下的背景下,作为具有“药都”之称皖北城市亳州,是最具中医药文化底蕴的城市,但是亳州的知名度在海外并不高,这和安徽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工作不够也具有一定关系。相比其他省份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力度,近年来省侨办也有相关动作[16],但社会各界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三、深化安徽省对非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安徽省高校科研机构对非洲的研究力度,培养非洲问题研究人才,展开相应的人力资源培训。目前,省内仅有安徽大学西亚北非研究中心和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两家开展非洲问题研究的主要科研教学机构,但是依旧人员少,学生对非洲的研究兴趣相对不足。

安徽省可以深入开展“留学安徽”计划,鼓励有条件的非洲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中医药、旅游文化产业、酒店管理、食品、农林矿畜牧业渔业、土木工程、服装设计和水利等专业,增强安徽省海外留学的吸引力,非洲留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安徽文化的浸润和影响,安徽的生活经历和“皖风徽韵”也会无形中影响到非洲留学生,从而增强安徽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同时,应当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院校、教师和志愿者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积极设立孔子学院和汉语教学点,传播安徽文化,讲好“安徽故事”,省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应科教单位也应该顺应形势,充分利用好现有教育文化资源,并不断开拓渠道。

第二,安徽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应当开展相应的文化资源对接,比如安徽省黄梅戏、皖南地区的徽州文化、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艺术、池州地区的傩戏、芜湖铁画技艺、淮南市的少儿艺术、皖北地区的杂技和泗州戏大鼓书可以同非洲的表演艺术等进行交流,培养相应的艺术人才,这是最容易让双方民间进行沟通了解的形式。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展艺术家交流(如画家互访等形式)和艺术生的培养,当然这也需要安徽省文化事业主管部门、艺术院校和地方艺术团体的配套支持,克服体制机制障碍和落后的思想观念,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安徽作为农业矿业资源大省,与非洲的现实发展需求具有相似性。目前皖企走进非洲也大多是集中在农业矿业、建筑业房地产等主要部门。同沿海省份对非经贸交流投资合作相比,安徽省应当找到自身的发展特长和区位优势,开展农业矿业林业渔业等领域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培养矿业农业手工艺类职业技能类的实用人才,在这方面相应的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应当有所作为。这方面的配套也会使安徽与非洲的文化交流更加贴近实际,应用性更强,就不会流于表面。

最后,省外事主管部门要按照王毅外长在2018年国际形势与外交外事报告会的工作要求,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全力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外事工作要按照习近平外交思想,坚定“四个自信” [17]。安徽文化自信也是题中应有之义。省文化教育事业主管部门也要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文化创新,推动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全国首创“有戏安徽”专区,实现戏曲演出剧场、电视、网络、手机、广播“五位一体”传播,积极探索现代技术应用推动传统文化艺术创新发展的有效形式和载体[18]。要结合非洲移动设备用户不断普及的新趋势,不断借鉴江、浙、沪等沿海省市发展对非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经验新做法,加强“央地联动,部门协同”,从总体布局上改进对非文化交流工作,增强安徽文化在非洲影响力,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

四、结语

相对于近年来安徽与非洲发展迅猛的经贸关系而言,双边文化领域的人文交流和合作还是比较薄弱。非洲国家对中国文化还存在笼统模糊的认知,更不用说对安徽文化的认知了,非洲国家和民众对安徽及安徽文化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皖企在非洲的点点滴滴来认识的。双方的文化交流无论从深度和广度而言,同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还落后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文化大省和经济强省。因此,加强双边的人文交流,不论官方层面也好还是民间层面也罢,大力实施安徽文化“走出去”战略,吸引非洲国家积极开展对安徽的人文交流,对提升安徽文化软实力,增强安徽文化的海外吸引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文化厅办公室.中国安徽艺术团在马里首演引起轰动[EB/OL].(2010-10-18)[2018-12-01].https://www.ahwh.gov.cn/zwgk/bmdt/sxgz/7032.shtml.

[2]郭骏、罗淑珍.“文化安徽 走进非洲”上演中国风情视听盛宴[EB/OL].( 2010-10-30)[2018-12-01].http:// 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0-10/30/content_21235090.htm.

[3]中国驻安哥拉使馆.“亲情中华 美好安徽”艺术团来安哥拉慰侨演出[EB/OL]. (2018-12-14) [2018-12-01].https://www.fmprc.gov.cn/web/zwbd_673032/jghd_673046/t1622238.shtml.

[4]韩畅. 2016中非文化周开幕 布隆迪首都市长:望在非洲也能尝到徽菜[EB/OL]. (2016-10-21)[2018-12-01]. http://ah.people.com.cn/n2/2016/1021/c358266-29183648.html.

[5]佟人冬.安徽博物馆下周展出非洲兵器,展览将持续到11月30日[N].江淮晨报,2014-09-05.

[6]张强.“安徽--东非共同体文化交流特展”合肥开展[EB/OL].( 2016-10-19)[2018-12-01]. http://www.scio.gov.cn/dfbd/dfbd/Document/1494515/1494515.htm.

[7]微信公眾号.2018安徽首届千人旗袍手鼓文创节[EB/OL].( 2018-4-28) [2018-12-01]. https:// www.qichacha.com/postnews_c680f960c3b842ba8276865668cb1853.html.

[8]杜英. 20世纪70—80年代安徽省对非洲经济援助的特点和成效[J].安徽史学,2018(5):161-168.

[9]红彦.安徽省建筑业劳务输出人员 绝大多数在非洲工作[N].江淮晨报.2007-1-7.

[10]杨丁淼.安徽农垦:走向非洲的“海外粮仓” [EB/OL].( 2015-5-19) [2018-12-01].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5-05/19/c_1115331249.htm.

[11]安徽大业茗丰茶叶有限公司.“2015非洲环保与徽茶文化交流日”圆满落幕[EB/OL].( 2015-6-25) [2018-12-01]. http://www.dymftea. com/news_detail/newsId%3D53.html.

[12]王毅.在外交部举办的“开放的中国:锦绣安徽 迎客天下”安徽全球推介会上的致辞[EB/OL].(2017-4-11) [2018-12-01].http://www.ahwang.cn/zbah/20170411/1624132.shtml.

[13]吴晓飞、杨巧丽.安徽企业抱团在非洲建大学城 让非洲人爱上中国文化[N].新安晚报.2015-07-27.

[14]翟风杰,潘良等. 中国表演艺术走进非洲的现状和前景研究[Z].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非盟研究中心,2016.

[15]文化部外联局、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化馆.漫步浙江--非洲画家来浙江客座交流作品集[Z].杭州: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化馆,2014.

[16]非洲华侨周报.安徽省侨办“中医关怀团”在哈博罗内举办慰侨义诊活动[EB/OL]. (2018-11-26) [2018-12-01].http://www.sohu.com/a/277960971_617282.

[17]外交部.王毅出席2018年全国地方外办主任会议并作报告[EB/OL].(2018-12-27) [2018-12-01].https: // www.fmprc.gov.cn/web/wjbz_673089/xghd_673097/t1625251.shtml.

[18]虞爱华.在文化融合中建设文化强省[N].光明日报.2018-12-25(2).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安徽合作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
水乡安徽
中印文化交流五十年——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