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文史结合法探析

2019-06-11邹晓华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摘要】语文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除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肩负着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文史结合法,是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和前提,是对作家、作品相关历史知识的必要补充,是知人论世的要求,也是学生鉴古知今、把握未来的良好手段。文史结合教学法有很多,如历史背景介绍法、历史事件切入法、历史故事讲解法和文人年谱梳理法等,教师可以综合运用,灵活把握。运用过程中要注意准确、适度和串联性等原则,以增强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史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涵盖了人的思想、审美、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目标的维度上着力于使学生开阔视野,完善人格,提升道德修养,树立远大理想。而语文教材中许多古往今来的名篇佳作,又与我国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人物、事件还是民族精神,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深入理解和体会。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文史结合法,使学生鉴古知今、把握未来。

一、语文教学中文史结合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部中国文学史,实质上也就是一部中国史。我国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之说。每个朝代的作家作品,都离不开孕育他的那个时代;古代多以科举取士,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出自仕宦人物之手,这些人物与历史的联系非常紧密。而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思想与民族精神更是与历史密不可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文史结合法显得尤为必要。

(一)是知人论世的必然要求

语文学习中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主要是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这种解读和赏析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的方法有很多,“社会——历史批评”一直是应用最广、影响也最大的批评模式。其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时,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与作品等联系起来考查。《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要求我们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也就是“知人论世”。鲁迅先生也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是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和前提

比兴、寄托和隐喻手法是我国文学作品的传统表达方式。在权力集中的时代,文人感时愤世,为了避祸,有时不得不用婉曲的手法,教师讲授时如果不注意文史结合,带领学生从大的历史背景下理解作品,那很可能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深意。如讲授鲁迅的《药》,其背景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讲解课文前,教师要先带领学生回顾这段历史,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大背景,然后从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在仙台看到中国人麻木茫然地观看日本人枪杀中国人的场面,再联系文中夏瑜式的英勇和寂寞,华老栓等人的愚昧和懦弱,点出作者将课题设置为“药”的深层含义——是要为贫穷落后愚昧的旧中国开一剂良药。这篇小说写于1919年,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作者无法明确说出自己的政治意图——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世界,因此只好以药为喻,实际上是与革命者一起以不同的方式探求救国的道路,寻求怎样发动愚弱的国民……这样文史结合地讲解,学生才能明白作品的深层含义。

(三)是对作家、作品相关历史知识的必要补充

学生中学学习历史的重点是线和面的学习,对于某些点的学习,尤其是与文学家和作品密切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则较少侧重,因此,针对这些作家做一些文学史和历史的梳理非常必要。讲南宋爱国诗人如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时,教师可先带学生回顾宋金关系,了解“靖康之难”,联系作者出生的年代和生命历程,做整体把握,然后再细致分析文本。这样,他们就能很好地理解陆游为什么而愤,辛弃疾为什么而醉——那是一份在山河破碎的大背景下个人的得失都可浑然不计只一心为国的衷肠和情怀!因为南宋特殊的历史背景,涌现的爱国词人和诗人非常多,作品量也很大,足以让学生深刻了解宋金关系,对理解众多南宋作品都有大帮助。如学习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者是借歌颂项羽来表现对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的忧愤,目的本不在项而在赵宋王朝。这也要求教师在讲授中注重文史结合,借李清照的经历讲出北宋南宋的历史更替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再如杨万里为什么“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学生掌握了这段历史后,对这个时期的作品则更多地会从政治、国家、民族的高度进行全面观照,学习时直中要害,避免了误读。

(四)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途径

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帮助人开阔视野,丰富精神,提高品质。文學与史学是交叉学科,我国古代很多的历史著作也是文学著作,如《左传》《史记》《汉书》等,《史记》即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文学著作有时候也被当作增加历史知识和学习做人的资料。如《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文学作品,但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把《诗经》当作人生立世和进身立阶的入门教材,究其原因就是里面含有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民族文化。我国古代的许多笔记小说都会在开篇申明“(此小说)可以补史阙”。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必成性格。通过学习文学作品,让学生知道历史掌故,透视社会现象和人生,明了作家的宦海浮沉,理解作家的兴衰荣辱和喜怒哀乐,可以让他们受到许多有益的教育和启发:从成功者那儿学会努力和忍耐,从改革家那儿学习思考和创新,从爱国者那儿学习爱国精神,从仁人志士的事迹里体会别样的人生和情怀,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更加睿智的态度借鉴过去,把握未来。

二、文史结合教学方法举例

在语文的教学中,因为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禀赋不同,讲解的侧重点有时候也不一样,所谓殊途同归,不必强求一致。只要充分运用文史结合,全面深入地分析作品,达到语文课程要求和实现教学目标即可。下面笔者将实际工作中用到过的方法试列举一二。

(一)历史背景介绍法

讲解文学作品前,先从历史背景入手,有重点地讲解与作品的产生有密切关系的历史背景。这是运用较广泛的一种方法。比如讲解李煜的《虞美人》时,把五代十国在历史上所处的时期先做介绍,然后展示五代十国前期和后期的地图,将这些国家的名称讲清楚,讲解南唐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它前期的富饶,这样学生学习时就有了直观感受,就理解了李煜肉袒出降后从金陵到汴梁所承受的惊悸和悲怆,了解了他在汴梁感受着无休无止的春花秋月时的痛苦和无奈,想象他站在小小院子里南望故国的明月和大江时的悲愤与惆怅——历史背景与文学作品的对读,使学生的理解记忆也呈现了立体化。再如学习白居易的《买花》,先介绍唐朝天子热爱牡丹之风,引出课题,再通过文本解讀说明皇朝重视、百姓效仿,一时洛阳花贵的事实,使学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理解更深刻。接着讲到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让学生思考,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只是这位(或这些)诗人能够捕捉——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主张所致。这样,由一首诗联系到社会背景,联系到唐朝的文化现象——新乐府运动,学生增加了知识,也理解了作品。

(二)历史事件导入法

即由历史上较大的事件切入的方法。如讲授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的作品时,可以先回顾王安石变法。因为这是他们一生宦海浮沉、作品风格转换的重要节点。了解了变法的前前后后,对于他们的思想、经历和他们之间横向的联系就有了整体的把握,学习相关作品时才能够切中肯綮、一语中的。讲授柳宗元、刘禹锡的作品,先从“二王、八司马”事件谈起,自古道“诗穷而后工”,他们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产生于贬谪之后,学生从这些事件开始学习,可以较快地走入作者的内心,理解作品的意蕴。又如学到苏轼的“赤壁三绝”(《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从“王安石变法”和“乌台诗案”讲起,讲到新旧党派之争及苏轼的实用主义和两不靠原则,以及他的恃才傲物喜发议论引来的祸事,再讲到他的贬谪引发的他对人生和宇宙的哲理性思考,从而奠定了他一生豁达处世的人生态度……学生对苏轼的理解就这样从书本上走到了生活中,仿佛我们的周围就生活着这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因而喜读、爱读苏轼的作品,也更能领会他那种自适旷达的超脱意境,这都是文史结合的讲解引发的妙思。

(三)历史故事穿插法

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插入作品的讲解中,可以丰富知识,活跃课堂。比如苏轼,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才子,围绕他的科举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如他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说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者三,尧曰‘宥者三。”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均不知此话出处,因此趁苏轼拜见他们时就赶紧问出自哪里。苏轼则说:何须出处,想当然耳——是才高方敢如此。也正因为这样,苏轼言行较少顾忌,容易得罪人,也容易遭祸。这也可以使学生在钦佩苏轼才分的同时,体会到恃才放旷的危险。

而讲到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区别时,我穿插了苏轼问歌者“‘我词何如柳七词,歌者答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铜琵琶唱‘大江东去”的典故,生动地说明了苏词和柳词所代表的豪放和婉约的不同风格特点……通过这些故事,同学们也就领会了为什么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苏轼那里会为之一变,有了豪放一派,这是与苏轼豁达的人格和非凡的才气有直接关联的。这样的讲解既有对文学风格的欣赏,也有对伟大人物的景仰,文史达到了很好的统一。

(四)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切入法

笔者所处城市镇江与两宋文学作品大有渊源的古迹很多。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时我自然地从北固山风景区讲起,问同学们一进山门是否看到过一座人物雕像?那就是辛弃疾!辛弃疾的雕像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因为辛弃疾曾有三首词与京口北固亭有关,他和北固山可谓有不解之缘,镇江人民为了纪念他,所以就在北固山脚下为他雕刻了塑像。然后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矢志北伐收复中原的抱负,再讲解辛弃疾哪一年到镇江,做何事,结果如何,紧密联系词中的内容,带领学生分析辛弃疾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虽然辛词中典故颇多,但讲授时文与史水乳交融,且有“千古江山”为证,学生学起来很容易接受。

(五)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年谱梳理法

将重要作家的经历绘制成年谱的形式呈现给同学,虽然看起来较呆板,收效却很好。年谱用于教学,具有直观性、条理性、易比较等优点。比如在讲授《旅夜书怀》时,我就采取了将杜甫一生的大致经历列成年表板书的形式,将他一生苦苦追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而不得,最后却连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都难以保障的痛苦、愤懑、无奈和悲凉隐含在他一生的行迹当中,使学生一目了然。再结合以前所学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年轻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和年老时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衰朽残年,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此时的杜甫及其作品,并且对于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也有了一些了解。

又如对于贾谊的《过秦论》,主要讲了秦的统一和覆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秦统一的历程之漫长和秦统一后的灭亡之迅速,我采用年谱法教学,从公元前354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历经六王,百有余年才得统一,而统一后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仅历15年即宣告灭亡,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秦王朝覆灭的迅速——“呼啦啦似大厦倾”,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也从中学得更多的人生和政治智慧。

三、文史结合法的教学原则

(一)准确性原则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力求获得可靠资料。文学和史学典籍众多,我们要使用可靠版本,尽量从原始资料中找答案,务求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现在网络发达,教师有时也会图方便上网寻求帮助,但要注意网络会有错误,教师要有甄别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跟着错。教师平时要多读元典,有意识地积累。

(二)适度原则

文学作品的教学虽然要注重文史结合,但毕竟不是历史教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度,即讲解历史知识和背景不要過度,挖掘历史内涵不要过度,时间分配要把握好度等。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不能被历史知识所覆盖,文是主位,史为文服务,最终的讲解重点仍是文本的分析和鉴赏,目标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那么怎么才能把握好呢?我想讲解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以系统性、条理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将有关的历史知识分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和设置,必要时适当扩展,达到教学目标即可。如果想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可留课下阅读的作业,让他们知史、懂史、文史结合,语文课堂上不要喧宾夺主。

(三)串联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缺乏总结和归纳的能力,他们的知识点常像散落的珍珠,随时丢落,非常可惜,教师讲授时不妨多用用串联教学。历史常会相似,相似的历史也会造就相似的作家作品,教师在文史结合教学中注意抓住不同作者风格的相似点,进而寻求他们所处时代、人生境遇的相似之处。如苏轼对陶渊明很是推崇,源于他们相似的淡泊豁达的胸怀、朴直的性格和多蹇的仕途;文天祥喜爱杜甫,是同样的爱国情操联系着他们;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和《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以美人自喻,源于屈原的香草美人比兴传统,他们均有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喟叹……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往往也有很多的相似点,如南宋诸家的雄壮悲愤如出一辙,唐朝文坛的“盛唐气象”涵盖众多作家和作品——这均与作者所处时代有关。教师在讲解时,注意同时代之间找联系、不同时代找区别,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边学习边巩固,将散落的珍珠串成知识的项链。

四、结语

文学作品对人的启迪作用是巨大的,世界上许多优秀人物都有阅读的习惯。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汲取知识和力量的源泉,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要注重人文性的培养,充分运用文史结合法,向学生传达人文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期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文史结合法,还能使学生对我国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使他们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祖国文化,并从代表民族人物之传记及其作品中,唤起民族意识与发扬民族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鉴古知今,把握未来,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邹晓华,女,1971年生,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