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合远:以书之法写汉字之美
2019-06-11公晓慧陈先云
公晓慧 陈先云
/个人简介/
傅合远,1955年生,山东齐河人。
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齐鲁理工学院特聘教授,书法学院名誉院长。
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身份之外,傅合远还兼容了艺术美学理论家、书法理论家、书法家的诸多身份。这让他不同于以美术为业、主攻书法的艺术型书法家,散发出学者型书法家的独特气质。他用高雅的人文精神成就书法艺术的格调,用情感的力量铸造书法艺术的形式,在美学理论、书法理论与书法艺术实践等方面均有不凡建树。
点画信手烦推求
傅合远先生是书法多面手,诸多书体在他笔下纵横游弋、仪态万千:甲骨朴实、篆书古拙、隶书拙厚、草书张狂、行书从容、楷书端庄,各具特色、各领风骚。
他的楷书书风严整庄重但不失闲雅,巧中见拙,有一种刚正宽厚之气。他的行草书早期多受二王及米芾的影响,行笔简洁俊爽,奔放自如,通畅雅逸,但近年的行草书增加了王铎书法中特有的沉雄、突兀,这使得他的行草书体势更富有变化,用笔更有情致,节奏韵律更加动荡、激越。他学商周金文,本为吸收其朴厚、婉动之笔,而丰富其草书的创作,但近来他将汉隶的拙朴、厚重融入金文创作中,使其金文创作显现出浑穆、古雅、清新之特点。
傅合远先生还将不同书体进行了静态、动态的划分和归类。在他看来,甲骨、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可归于静态书体,行书、草书则无疑归至动态书体。虽然傅合远先生动静皆宜、信手拈来,但比起写静态书体时的小心翼翼,他更钟情于写行书时那种酣畅淋漓的运动状态。
“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傅合远先生享受着兴之所至、挥笔写就时的挥斥方遒、淋漓洒脱,但这也绝不意味着,书法对于他来说就是个“余事”“雅兴”而已。傅先生在从书法中获得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寄托同时,亦深入地探视书法艺术的内在秘密,以一些崭新的见解、全新的视角,揭示着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
在傅合远先生看来,书法是“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是使空间化为时间的艺术形式。对于世人对书法往往只作静止的关照,过多强调书法结构和造型能力,他认为,书法线条运动的节奏、韵律,比之书法结构造型的方圆、攲正,更富有表现价值和艺术意味。
傅合远先生还认为,艺术的创造只有技巧和法度是不够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冲破和超越法度、技巧的束缚,在笔墨技巧之外,表现出艺术家的意境和丰富情感。在书法的笔与意、形与神、理与情的矛盾中,应强调后者对前者的超越,即以意使笔、以神造形、得意忘法,使自己的情感意趣获得最充分、最直接的表现。
在深厚学养、独到见解之外,傅合远先生不乏勤学苦练的书法岁月。他自幼受祖父、父亲熏陶,对书法艺术有着特别的兴趣。六七岁时,傅合远就开始承袭家学,练习书法。在小学“写仿课”上,他的作业是得到赞赏的红圈最多的那一个。高小时,虽没有名家书帖可临,他对书法仍以日课处之,绝少中断。冬日的农村天寒地冻,屋内屋外温度相差無几,墨冻了,手也冻了,年幼的傅合远就到生产队的牛棚里,靠着牲口身体散发的热量和牛群鼻孔中呼出的热气,在温暖的牲口棚里写字。浓厚兴趣加上勤学苦练,傅合远成了闻名乡里的“小书法家”。春节时来讨要春联对联的乡亲们,多到屋里都站不下。
1976年,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傅合远被推荐进入山东大学学习,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在大学期间,他得到了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书法家、篆刻家蒋维崧先生的教诲和指导。在名师指点下,傅合远取法乎上、广临名帖。也是得益于蒋维崧先生的举荐,他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读书万卷始通神
带着丰富的书法创作经验,傅合远在书论研究中不断精进。他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始自对宋代书法美学思想“尚意”特征的探讨。1993年,他的硕士论文《宋代书法美学的“尚意”特征》刊登在了《文史哲》杂志上。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第一次刊登专门的书法理论文章。随后,《新华文摘》等又摘登和转载了该文章,在理论界引起了不小反响。他的博士论文选题是《宋元审美文化研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傅合远进一步体会到了宋代书法“尚意”与宋元“文人画”在表现特征与审美取向上的密切关系。
在做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傅合远萌生了以后专门搞书法美学的想法,但是心里却没底。斯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我国著名美学理论家周来祥一段话让他念念不忘。先生对他说:“古代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多是不分的,他们的艺术思想即是他们艺术体验的总结,但今天的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家却往往是分开的,有些搞艺术理论研究的人缺少对艺术的体验,他们的理论往往和艺术实际对不上号。你有书法艺术实践的功底,这对你的艺术理论研究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你会越走越宽、越远。”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对书法艺术理论笃定、深入的研究,使傅合远熟谙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和逻辑进程,也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书法艺术的审美特质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他先后出版了《汉字与书法》《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宋元卷》《书为心画》《书情画意》等多部学术著作及在《文史哲》《中国书法》等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及赏评文章,奠定其书法理论家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2010年8月,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在北京大学召时,傅合远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书法理论专家应邀参加。会上,他作了题为《无形之字 无声之音》的主旨演讲,系统性概括介绍了书法艺术的表现规律和审美特征,得到了国内外与会专家的高度赞扬。
傅合远将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概括为“无形之相,无声之音,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并将之体现在自己的书法实践之中,使其书法艺术具有形神具备、飘逸自由的审美特征。
自成一家始逼真
理论研究的深化与自觉,加深了傅合远对书法临帖与创作的热情。以学问为立身之本,傅合远先生的艺术创造便具有了一种摆脱功利束缚、超然独立、自由表现的精神。2015年8月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召开,《汉字之美》书法作品展同期在山东大厦举办。展览以书法作品的形式,系统地展示了汉字由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不同书体的演变轨迹,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和境界。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西塔拉教授观展后,称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美丽的当代人的书法作品,“这些用毛笔书写的美丽汉字展现了数干年来积淀下来的汉字文化精华,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美学与理论研究者及书法创作实践者,这两位一体的身份,使得傅合远先生在书法创作和书论研究中具备了别人难以比拟的优越条件,也由此使他更能深刻展现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在汉字的发展史上,作为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书体形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格式塔,而把握这些‘完形并突破这些‘完形则是傅合远先生孜孜以求的事业。为此,他必须从临帖入手,先是通过反复练习而接近‘完形,再是通过不断尝试而远离‘完形;前者需要功夫,后者需要才气;而只有在功夫和才气兼备的情况下,一幅好的作品才能够浑然天成、跃然纸上。”看过展览,山大原副校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陈炎如此评价。
傅合远先生现仍然是书法治学、实践两相并行,在每天雷打不动的书写日课之外,他还承担着《书法与儒学》《张怀瓘书法美学研究》《书法创造美学》等研究项目。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傅合远先生又应邀到齐鲁理工学院书法学院当起了名誉院长、特聘教授,承担起学院的书法学科建设、教材编纂任务。傅合远教授很高兴能看到,在齐鲁大地上,有这么一座致力于弘扬书法文化的专业院校,并且拥有书法本科在校生近千人,数量居全国之首。他也愿意把自己的书法治学和实践所得在那里传承下去。“能把这几个事情做好,我的人生的句号就应该能画得就比较圆。”傅合远教授不无调侃地说。
(未署名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编辑/李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