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的数字化保护探析
2019-06-11余雁
余雁
摘要: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客观的分析了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的保护现状,以及即将失传的冰灯冰雕技艺抢救和保护日渐频危现象,传统的非遗保护形式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在对传统的非遗保护与数字化的非遗保护形式两者各自的特点进行了阐释和比较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提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数字化非遗保护的对策和思路,并针对采用数字化保护的优势和实现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和论证。
关键词:冰灯冰雕;承传技艺;数字化保护;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2-0095-02
冰灯冰雕是北方民族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艺术形式,早在300年前的北方渔猎生活环境下,哈尔滨附近的渔民在冬季用冰块制作灯具,用水桶作为模具,向桶内灌满水,冷冻一定程度,将其中掏出一个洞口用于放置蜡烛,成为“防风”的灯笼,外表还刻有装饰图案,晶莹剔透,既实用,又好看。由此产生了史上最早的“冰灯”。由于北方民族与冰雪大自然长期的接触,带着深厚的情感,后来又发展了刻冰花、冰块内置装饰物和装饰灯、制作冰的浮雕及圆雕以及冰的建筑景观等各类艺术造型,不断的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冰灯冰雕艺术形式。形成了黑龙江省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冰灯冰雕的概念一般是指在冬季的室外景区,以冰为材料,运用砌筑、堆垒、雕镂、浇冻和镶嵌等多种技法,制作出冰建筑、冰雕塑等各类观赏性作品,同時配置内设灯和外设灯,达到形与光的和谐统一,形成色彩斑斓、晶莹剔透、融合自然的景区。2009年,“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被黑龙江雀政府批准成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的保护与现状分析
“任何民族的文化、文明中都含有独特的传统的因素,某种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这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哈尔滨冰灯冰雕是中国北疆地域独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个依赖于自然条件下的生存形态,构成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特性,体现出一种特定时空的限制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正是由于这一独特性,难以以物态形式长期的保存下来,成为—种昙花一现的“即时艺术”。多年来,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仅存活在少数的传承人的记忆里,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特别是在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存留下来的文献记录寥若晨星,遗失了许多应该保留下来的东西,成为历史的遗憾。近十年来关于哈尔滨冰灯冰雕的文献资料也是比较匮乏,笔者所知晓的只有一份关于以历届哈尔滨冰灯游园会为主线介绍了1963年代以来哈尔滨冰灯冰雕发展历史的文献资料。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在2009年被批准列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获取了“非遗”的名份,然而,第一代传承人已是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了,抢救和保护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开展。多年以来,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才日渐频危,面临着人才即将断代的尴尬现象。当代人能否扛起承传和保护这面“非遗”的大旗,是否能代代传承,成为当代人抢救和保护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的重要职责和使命。2016年黑龙江大学也开展了“冰灯冰雕艺术设计与实践人才培养”国家级项目,聘请两位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第一代传承人为学员传授技艺,为保护和传承、培养可持续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多年来,尽管非遗保护意识在逐渐提高,但是仍有许多珍贵的史料未能保存和及时记录下来,有些保留下来的文献质量逐渐被耗损,甚至至今也没有留下一部冰灯冰雕历史发展的记录影片。关于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的记载仍处于空白现象。第一代传承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越来越高,如果在他们生前没有及时记录宝贵的传授技艺,则将会成为永远的遗憾。如此长期下去,即将面临着非遗失传和断代,丢失黑龙江省最具地方特色的、最珍贵的文化财富。因此抢救和保护“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是我们这代家乡人的重要职责。
2 传统非遗保护形式与数字化非遗保护形式的比较及优势
传统的非遗保护更多的是物质性成果存留,例如在博物馆或旅游景区的展览展示,还有一些是旅游资源开发性保护,或是非遗项目保护的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保护的目的,促进了非遗保护的承传与发展,但是面对今天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诸多挑战,这些保护方式就显得保守和滞后了。当今我们正处在数字化生产技术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时期,是物质性向非物质性转变的时代,如何运用数字技术的开发创新以及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整合与互动相融合,应该是需要我们快速做出反应和思考的问题。以下就传统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形式做一对比和分析。
2.1 储存和保存方面
非遗传统保护不易保存,易于损坏,耐久性差,尤其是在影像术还没有进入数码时代,有关影像资料存留下来的文献极为有限,而数字化易于保存,从而世代传承,在复制和传播中,损耗更小。同时,传统的保护形式受环境空间、季节时间的局限,数字化保护形式则不受时空的限定。
2.2 媒介与传播方面
传统保护与传播形式主要是以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介为传播渠道,随着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进步,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技术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电子书刊和数字电视等媒介的产生,采用数字化形式利用网络、多元化的新媒体技术进行广泛宣传和传播。传统媒介是一种延时、封闭时的传播模式,新媒体具有实时沟通、信息广泛,内容丰富等特点。网络传播打破传统媒体传播的针对性、专业性的格局,网络媒体更适合于大众传播,具有原创性、自主性和广泛性,易于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认识并进行传播。在数字化多元媒介形式下,通过生活化的宣传,加深对非遗的认知和了解。
2.3 储存和保存方面
传统保护形式展示与传播是单一被动式的,而数字化形式更多的是呈现出多元化的交流性、分享性和互动性特点。例如数字影像以其多元化形式,能够把握时空的延伸,视、听等立体式的传播,消除传统保护形式平面化单一化的弱点,可实现一种特殊效果体验的多媒体展示装置。以3D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现实技术,受众具有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
2.4 呈现与技术处理方面
传统的作品展示除了实物展示,就是图片展示或录像播放,这些都需要受众到现场实时观看,受时空的限制,经过数字化技术处理的冰雕艺术作品,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观赏,特别是经过3D的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冰雕作品,使技术与艺术两者实现完美的融合,满足受众体验式的审美诉求。同时,对于未曾记录下来的制作技艺,可以数字动画制作技术还原工艺流程和制作过程的细节,可以充分从中了解工艺特点。
3 数字化非遗保护列策及实现的可行性
非遗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不仅是非遗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更是“需要全民参与,形成社会认同的合力”。“为了使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石上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必须珍视、承继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尤其是对承载着我们民族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见宝不识宝,反视为草”,应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和“危机意识”,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理念。
3.1 问题点与思路对策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冰灯冰雕保护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点:一是保护意识模糊,危机意识淡薄;二是历史遗存资料严重缺失,三是缺少历史性文献记录;四是后继乏人,频危势重;五是保护措施与方法少,且滞后时代发展。
针对上述几个问题,遵循原文化部部长王文章指出的非遗保护应秉承“本真性、整体性、可解读性、可持续性”的四条基本原则,笔者在此调研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思路和对策,进行研究、探讨保护措施和方法。一是收集、保存散落在民间的文献资料;二是抢救、记录频危资源;三是建立数据库;还原史料的数字处理;四是数字化新媒体传播。
3.2 保护工作的可行性实施
针对上述保护的思路和对策,笔者研究、探讨出以下几个可实施的路径和方法:(1)收集、整理、处理历史遗存的照片、影像带等历史原物。深入民间,多渠道收集历史遗物,经过归纳、梳理后,部分文献材料直接转为数字化信息模式,作为历史鉴证性的文献保护。另一部分的文献材料是针对一些实物性的、清晰度被损坏的图片、影像类的文献为主,除了也要转为数字化信息模式外,还需要通过数字信息加工和处理,对其进行修复和整理,遵循“本真性”保护原则,力争保持原汁原味;(2)拍摄制作数字化影视片。拍摄一部以纪实性为主的数字化影片,其中可结合动画形式,以冰灯历史发展为主线,介绍哈尔滨的冰灯冰雕的产生到目前发展状况,以及介绍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同时还可以拍摄制作一部关于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的影片,主要将制作工艺过程记录下来,邀请第一代传承人在现场制作演示,口传讲授制作技艺;(3)虚拟现实与VR影像。可以三维建模方式,还原冰雕景观的立体展示,导入虚拟现实技术,可实现360度交互式自由观赏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360度全景拍,摄制作VR影像产品,可以自由选择观看角度,获得最佳沉浸式交互体验,彻底改变了单一的、平面化传统展示模式。(4)数字化展示平台建设与传播模式。可以通过交互性设计、视觉特效、图文编辑、数字动画、网页展示、后期编辑等形式,将有效信息通过数字化技术处理,在网络和移动终端媒体进行传播。(5)建立非遗数据库,包括所有相关图文、影像信息数据库,人才数据库,行业规范数据库,相关承传活动记录与媒体传播数据库等等。
4 结语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保护长期被忽视,看到非遗技艺逐渐被淡忘,甚至断代失传的现象,心情十分沉重,为了有效地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并能使其持续传承发展下去,“抢救”工作刻不容缓。笔者向政府和社会呼吁,冰灯冰雕制作技艺保护不仅应加强保护意识,更需要快速行动,拿出对策和保护措施。如今,数字化信息与传播已经深入当代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数字化非遗保护也正是顺应这一时代的发展趋势,将承传文化和先进文明有机结合,让我们共同承担保护非遗这一社会责任和使命,守護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在传承和保护中,为新时代的文化创新提供不竭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5):283-284.
[2]郭喜春.VR技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的作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8 (5).
[3]冯小茸,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