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三大核心素养,建构三大校本课程
2019-06-11康承满
康承满
根据权威解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涵盖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点,三大方面即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
我校在践行核心素养中,摸索出培育核心素养、梦圆教育理想的三大课程,即学科课程、文化氛围课程和活动课程。
一、变革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倡导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
随着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学校课程体系逐渐形成,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加以落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实践领域核心素养研究的重要课题。
1、积极倡导原生态的教学(学习)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以知识授受为任务和以“记—练—考”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模式。应该把原生态的核心性的学习還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原生态的问题情境和文本本身,从而有更多的自己原生态的思维介入。例如,语文需要直接通过读来思考、感悟,而不是一味追求进行语言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组织学生参加体验的教学应该是我们致力研究的方向。
2、积极倡导有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是 “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知识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将符号学习提升为深层意义的获得,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做人。
3、积极倡导注重原生态的问题
一是根据提问概念的性质不同,提问可以分为“生活提问”和“逻辑提问”。教科书的编写偏向于“逻辑提问”。我们教者应通过生活问题的提问,使学生通过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原始问题与课本习题。原始问题是指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科学现象和事实的描述。而课本习题则是把科学现象和事实经过一定程度抽象后加工出来的练习作业。我们只有把原始问题和课本习题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由于我校注重课堂教学的深度改革,学校被确定为江苏省英语教材实验基地特色学校,国民语文应用能力素养工程——全国真语文、真教育实验学校,课改成果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教学改革项目”二等奖、全国一师一优课展示中我校24人获市一二等奖,14人获县一二等奖。被省物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命名为“江苏省初中物理教学研究基地”。
二、主题教育多样化、空间学习化、让学校弥漫着浓郁的课程氛围
课程保障条件的落实、课程氛围的营造以及学校文化的自觉生成,是课程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如何落实课程保障条件、让学校课程氛围浓郁起来?我们从两大方面做了尝试。
1、主题教育的多样化
每学年初,学校集体策划、共同商讨学期的“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以“校园主题节日”的形式让学校课程氛围变得浓烈。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落实。
其一、以国学教育为主题活动,即每周国学礼仪课、书法课形成体系编写成了校本教材,每日“四问”“晨读暮省”搞得扎扎实实,每周国旗下诵读活动铿锵有力,每年一次的吟诵节很有谦谦君子风度,校园“十礼”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其二、以习惯养成为主导的教育,初一新生入学仪式,让学生了解新学校,适应新生活;开展做“四自少年”系列活动,使学生更为阳光;“三静三无”的就餐文化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三、以亲近自然、强身健体为主线教育,即每学年春暖花开之际的踏青节,组织学生到南湖公园放风筝,参覌“沭阳花木节”,走进大自然;丰富多彩的体育节,阳光体育活动贯穿整个学期;艺术节更是缤纷多彩,英语剧、校园剧别具一格,器乐合奏、卡拉0K显示个性特长;纪念12.9和抗战纪念日大合唱,彰显学子的爱国之心。对于学生们来说,校园主题节日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课程。
2、空间学习化
学校教育要善于发现空间的“意义结构”,以活跃的空间文化布局,诠释“空间即课程”的深刻内涵。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 “空间课程领导力”的价值。在空间学习化中我们努力做到:
一是办学理念视觉化、具象化,充分展示一所学校的文化气质(“行智慧事、做智慧人”,“让责任成为责任,用幸福润泽幸福”);二是办学特色课程化、场馆化, “礼乐路、书法长廊、礼乐文化长廊、礼仪大厅、礼乐大讲堂、礼仪广场”这六大国学礼仪文化景观带,学生耳濡目染,让办学特色成为课程美学;三是教室空间资源化、宜学化,让每一间教室都释放出生命情愫;四是食堂空间温馨化、交往化,让餐厅功能不仅仅是就餐;五是大道、楼廊空间布置名人名言、十大感动人物的事迹、学生身边的典型榜样,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最大限度地让校园空间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物理空间释放教育能量。
三、知情意行蕴蓄素养,活动课程锤炼品质
基于少年身心特点,我们的课程坚持从少年出发,以满足少年个性化成长为目标,建构以少年为中心的教学氛围与秩序,形成以课程是否满足学生需要为目的评价体系。学校课程呈现出“开放”“生态”的自主发展新形态。
1、开放
当我们用开放的心来看待课程时,课程就是一种有目标指向的教育行为。目标开放了,课程内容自然就会丰富,由此带来的就是课程的方法、途径、资源和评价都变得多样、开放。如我校连续四年组织学生参加的研学旅行活动,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到南京、北京等地,走进南大、浙大、感受百年名校文化内涵;通过开营仪式、聆听专家报告、与辅导员座谈,交流学习经验。
开放,使教师走向百花齐放,课程管理走向自主,让课堂教学穿越教室的壁垒、课程评价走向发展与促进。开放,使教育形成合力,形成课程、教师和儿童的良性互动,促进儿童的个性化成长。
2、生态
课程生态观,即关注儿童生命、回归儿童生活、注重儿童的持续发展。我们立足学生特长和身心特点,本着生态学规律,通过学生自主、自愿的形式开展可选择课程,即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30 多个社团活动,就是30多门可选择课程,让在选择中学会担当,学会对自己负责,让不一样的少年更加不一样。
我校的课堂教学中的“尊重、包容”与“自主探究与展示”,我校的研学旅行活动,我校的30多个社团活动等,就是打造“生态学习”的有效载体,就是生态学教学与学习的例证。
四、素养蕴蓄于活动,评价立足于多元
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面对评价内容重点由“可见知识”向“内隐素养”的转变,相应评价方式与工具的改进首当其冲。
为此,探索表现性评定、成长袋评价、问卷调查等多种评价方式,尝试从知识、技能及态度等更为广泛的维度,去评价指向核心素养形成的学习结果。如我校实施的学生会检查与教师导护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就餐、就寝进行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不仅有个人自身评价,还有学生互评、教师寄语和家长评价;每学期个性特长“校园之星”评比、阶段性个人才艺评比、专题性活动评比等等。我校每学期对音体美信学科采取基础知识与技能评价结合的方法,创造性地探索出现场性评价等评价方式。
由于建立较为系统的评价取得了一定效果,取得了一定成绩,三年中考成绩均在全市前列,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成果丰硕,连续4年参加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每年获一二等奖人数均在2-6人。组织学生参加市阳光体育竞赛均获金银牌,男子排球在全市夺冠,田径中长跑有3名学生选拔到国家队集训。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得县级以上等级奖人数在500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