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的契合与实践
2019-06-11徐伟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教育现代化体系的建立,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而混合式教学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在线学习有机融合,恰恰契合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需求。教育现代化可以解决传统课程教学心理教育理念落实打折扣、授课内容针对性不足等现实困境,又可以解决在线课程与学生的需求脱节及其低保持率等主要障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混合式教学势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精准分析学生的内在需要、科学设计课程教学形式、灵活开展效果评价”三个关键环节。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课程;传统教学;现实困境;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19)01-0073-05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19.01.012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启动了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高等教育大扩招,这一事件标志着我们高等教育迈进大众化阶段,从而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年来,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人才培养质量屡受质疑,褒贬不一,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仍将持续,而到了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有望进入普及化阶段[1]。在此背景下,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成为必然。教育现代化体系的建立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适应未来职业心理要求的普及性教育,作为探索个体心理世界的专业性教育,作为促进个体人格发展的技术性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随着世界在线教育的推进,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高校借助在线教育这一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办学质量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2]。教师无论是借助开放的在线课程还是自建课程,都在力图解决传统课程的现实困境。然而,随着在线课程持续运用以及师生对传统课堂的理性反思,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对于有些课程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才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教学模式的现实选择。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传统课堂与在线课程的现实困境
课堂一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自20世纪90年代开设以来,受到普遍关注,但难改其边缘地位,直到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颁布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逐渐被重视。20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传统课堂的现实困境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念无法有效落实。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强调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课程。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由传统的课程学习、心理素质培养、日常生活训练三部分构成。传统的课程教授大学生普遍关心、关注或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心理素质培养主要由团体行为训练、学生活动组成,主要用来理解、感受、内化课堂所获认知成果;日常生活训练由生活中的一系列锻炼组成,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部分,是将认知和体验的成果进行固化的过程。三部分分别发挥认知、体验和养成的作用,共同促进个体成长。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不局限于传统课堂,勿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进而改变其建设初衷。
2. 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授课内容针对性略显不足。课堂教学效果是检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指标之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从是否配备专业人士授课、授课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授课形式是否满足学生需要三个方面来评估。从专业人士的配备来看,相当多的心理学授课教师并不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技能。他们有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有的是因其年龄、身体无法满足行政工作需要的学校高龄行政人员,有的是无法得到“妥善安置”的教师家属[3]。从授课内容来看,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够通过调查、走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但是这种知识的传述往往只涉及到意识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潜意识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必须触及到潜意识的层面,才能与显意识层面有效结合,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4]。从授课形式来评估,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采取的是传统的面授形式。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即可,学生很难有机会就自身困扰进行询问,只能从教师所提供的知识里面搜索对自我有价值内容,学习起来不仅被动,而且低效。
3. 高校心理教师完善课堂教学的投入精力有限。 近年来,很多高校能够达到国家所规定的1 ∶4000的心理教师配比,且心理教师专业程度不断提高,但仍然改变不了心理教师人数欠缺的境遇。即使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疑义,学生不愿去、不敢去咨询的现象屡有发生,但仍难掩一个基本的事实——高校心理异常群体数量不断增加、高校心理异常群体的“病情”程度更加复杂、高校心理异常群体的专业求助愿望越来越高 。正如上海一所知名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教师所述“以前,很多同学对于心理咨询比较害怕,或者怕被别人认为不正常。但是现在,很多学生不再是出现问题了才来咨询,而是今天心里不舒服,或者情绪有些低落,或者遇到一些难题,都会愿意来和我们聊聊”[5]。现在各学校的心理中心是门庭若市,尽管部分学校聘用兼职教师,仍难以满足学生咨询的需要。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课程的现实障碍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课程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相脱节。在线教育本身具有参与对象广泛、非面对面参与等特点,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制作在线教育的课程内容之初,很难了解授课对象的全部情况,授课往往倾向于完全学术性講解。这样虽然可以避免学生认为教师水平较低、没有触及到学科前沿的负面评价,其结果是许多授课教师的知识讲解略显死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很难看到传统教学里的幽默,从而无形中抬高了课程的学习门槛。目前,很多高校或多所高校联合依托各种平台纷纷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这些在线课程中,作为心理健康普及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众多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吻合,因此应用较广。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等国内顶尖的心理学者作为主讲团队联合呈现的在线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目前至少有169所高校选择该课程,其专家团队尽量以平实的语言来表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但是部分学生也反映出在课程中曾出现难以理解、难以消化的内容,自身的现实需要在课程当中并未得到解答的情况[6]。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课程的学习质量较难保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12月,在线教育领域用户规模为15 518万,使用率为20.1%,年增长率为12.7%;手机在线教育课程用户规模为11 890万,使用率平均仅有15.8%,年增长率为21.3%。这告诉我们,不是使不使用在线教育的问题,而是如何使用的问题。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课程同样存在着在线课程在学习的低保持率的特点。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课程为2学分、30学时,课程完成形式为视频观看、随堂测试等。学生通过在线课程的学习就能够满足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完成2学分”硬性要求,课程的完成形式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更是信手拈来,甚至出现“替刷课”现象。需要关注的是,即使那些通过在线课程后台数据查看完成较好的同学,在对他们进行线下知识测试时,取得的成绩也不令人满意。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课程与学生后续咨询需求断裂。高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不仅在于通过面对面的心理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明确心理咨询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更重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知道授课教师的授课风格,感受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产生熟悉感、信任感,不断消除学生的内心顾虑。当消除内心顾虑之后,学生在遇到困惑时才会毫不犹豫地向教师求助。这种信任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与教师形成良好的咨访关系,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虽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课程邀请知名的教师来担任授课,但视频教学里的名师往往缺少面对面授课的心理温度,略显“冷酷”。
三、混合式教学设计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需求的高度契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在线课程的主要障碍是要求高校科学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要求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一定要立足课堂教学围绕学生的现实需要来设计在线教学活动,不能把在线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替代。教师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独特性,将在线课程作为解决心理健康教育现实困境的手段,同时努力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在线教学有机融合,将在线课堂资源与传统教育资源有机融合,将线上教学互动与线下传统课堂互动有机融合,在充分体现二者的优势时,解决二者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混合式教学契合心理教育理念,促进心理教育的有效运行
混合式教学是学习理念的提升,是教学理论、教学资源等教学内容的科学交互。它强调的是学习时间的有效利用、学习方法的量体裁衣、学习内容的精准定位、学习目标的效果保证。作为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经问世便决定了其教学方式的与众不同。尽管单纯的课堂教学能够满足心理知识的学习,但该如何有效完成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等内容,则不断考验着教师的智慧,混合式教学恰恰能够实现。教师可以在见面课当中加入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的内容。例如,上第一次见面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按照既定规则进行分组,并进行相识接龙项目,使学生互相认识并打造属于自己的小组品牌。小组品牌组成之后,通过课后的主题活动,使组内成员体会责任感、荣誉感、幸福感的内心定义。
(二)混合式教学提升教学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在线课程的低保持率一直是课程难以深入推广的硬伤,这种硬伤的产生可能源于课程设计者高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能源于在线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的无形阻碍。混合式教学的运用能够解决学生自主能力不足、教师焦虑职业未来发展等问题。教师依然可以站在讲台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依然可以近距离感受教师身上所流淌着的文化气息,感受知识背后的心理能量。教师只需重新系统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只需按照教师的安排,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网上视频,完成课堂测试、进行小组讨论等内容。同时,教师随时可以与学生保持联系,督促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网上学习,从而有效能够解决在线课程低保持率的问题。
(三)混合式教学减少课堂教学时间,保证专职教师时间需要
研究团队对辽宁省部分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内容涵盖包括针对大学生普遍群体的“积极心理学”等课程;针对大学生朋辈辅导员群体的“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处理”等课程;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测评”等课程。专职教师的工作还要承担许多日常的管理工作,包括学校四级危机预警网络的建设与运行、“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可以说专职教师每天能够接受学生的咨询时间有时只有1~2个小时。由于许多个体咨询并非一两次就可以完成,这直接导致了有的学生的当前问题并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有时甚至需要等待1个月的时间。混合式教学能够减少专职教师的教学时间,使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心理咨询、科学研究、日常管理等工作。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践
基于混合式教学设计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需求的高度契合,课题组所在高校结合课堂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学生内在需要,构建了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近3年的9 000多名学生当中进行教学应用。依据不同的授课对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和“心理技术与临床应用”等公共选修课程,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混合式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针对全体学生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混合式教学实践;二是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等特殊群体开展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一)针对全体学生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混合式教学实践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校应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处理、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能力发展等。该课程的线上課程可以选用由已有的在线课程或者由本校教师团队开发的课程。在线课程选用或制作完成后,本校教师在第一次见面课时,应向学生讲明混合式教学的相关要 求,尤其是涉及学习进度、学习方式、效果反馈等内容。当明确学习进度后,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预习,并按照约定的时间节点、交流形式向任课教师表述学习过程中的不解与疑惑。教师要及时系统地整理与分类汇总学生反馈的材料,从中选出有代表性问题作为课常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教师也要将代表性问题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依据自身需要选择“同质问题小组”,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迅速找到小组,直接讨论最感兴趣的话题。讨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进行点评,并就讨论不到位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从而进一步解决学生的内在困惑。下课之前,教师在总结教学内容后,要精心布置下一步的在线学习,并为第二次见面课做好准备。
(二)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等特殊群体开设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通识性课程解决的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技术 与临床应用”等课程则解决的是学生的特殊性问题。高校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实现心理教师精细化、专业化发展,而且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在这些特殊群体中,朋辈辅导员队伍更具代表性。朋辈辅导员由大学生心理社团与班级心理委员组成,它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的第三级心理保健网络。可以说朋辈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程度直接决定着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因此,针对这一群体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具体的培训课程。课程内容基本上包括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形成、发展的心理机制,以及技术干预的原理及操作程序等。课题组所在高校为朋辈辅导员群体开设了“心理技术与临床应用”课程,并采用混合式教学来实现教学目标。区别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混合式教学的是,该门课程在线上不仅有讨论、提问等环节,还有班级心理动态汇报活动。在线下的见面课,该门课程更关注于提升朋辈辅导员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及处理的规范性。
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
高校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提升教育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混合式教学便应运而生。它的出现虽然保留了传统课堂的优点,改善了在线课程的劣势,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要注意一些關键环节的处理。
(一)了解学生需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混合式教学改革要求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其旨在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习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自我认知过程的监控能力[7]。如果这种监控力培养得好,将成为个体学习行为的内在引领者与指导者,使个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并开展对应的教学安排。怎样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呢?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需求调查,了解大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与辅导员沟通交流看一看学生与辅导员沟通的内容中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解决;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过去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行为,找到个体隐藏起来的障碍性问题;通过与任课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目标等;通过与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访谈,了解已往心理中心咨询学生求助的普遍性问题与特殊性问题。结合多方观点,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整体性分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二)依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形式
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有的放矢地架构教学内容;明确课程教学内容,才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精准运用教学形式,才能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可以说,教学形式越合理,教学效果就越优秀。混合式教学设计在形式上好于单纯的课堂教学或在线课程学习,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混合式教学设计并非课堂教学配合以在线课程,而是将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环环相扣,紧密相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该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首次见面时,将混合式教学的系列要求告之学生,并将学习进度、学习方式、效果反馈等内容作以说明。之后,学生通过线上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同时向老师呈现学习中的不解与疑惑。教师需要整理并选出代表性问题反馈给学生,学生在下一次见面课时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组,从而直接产生“组间异质,组内同质”小组,便于讨论自身最感兴趣的话题。最后,学生代表进行陈述,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作解释,向小组布置不同作业,并向全班提出新要求。
(三)把握教学形式,灵活开展效果评价
即使我们足够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即使我们开展了丰富的教学形式,但是如果教学效果评价较差,则意味着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未实现,需要重新调整,以便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满意情况,课程主要采用阶段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效果反馈。阶段性评价包括在线问卷调查、在线内容测验;线下个体访谈、案例追踪的形式收集教学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学方法或形式。综合性评价是课堂结束之后的效果反馈,它也包括线上、线下两个部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其线上考核形式包括视频观看程度、单元测试、发帖次数、期末测试等;线下考核形式包括平时作业、小组讨论材料、案例报告等。线上、线下总分为100分,线上所占权重一般略低,线下相对而言所占权重略高。此外,混合式教学设计也在不断创新考核方式,并通过给予个体更多的个性化空间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瑞文,张海水,朱曦.大众化阶段的人才供求态势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4(1):74-83.
[2]朱永海,韩锡斌,杨娟等.高等教育借助在线发展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在线教育11年系列报告的综合分析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4):92-100.
[3]胡邓,王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71-73.
[4]徐伟,王云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J].湖北社会科学,2018(4):188-192.
[5]吴洁瑾.高校学生意外事件多发的背后[N].东方早报(上海),2016-05-06.
[6]赵山,李焰.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中国化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61-62.
[7]张辛雨.高职院校基于MOOC的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7(11):78-82.
The Correspondence and Practi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ing and Mixe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U Wei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52, China)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channel of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system has promote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hybrid teaching organically integrat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with the modern online learning,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teaching need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can solve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lack of targeted content, and the main obstacles such a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online courses and students' needs and their low retention rate. The mixed teaching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bound to become the dire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However,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three key links of “accurate analysis of students' inner needs, scientific design curriculum teaching forms, and flexible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line courses; traditional teaching; realistic dilemma; mixed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