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脉
2019-06-11王为
王为
去年夏天,我重返布鲁塞尔,与往年任何一年都不一样。比利时人民可能从未有过如此之多的烈日光照,朋友树桂关切地发来照片为证:“瞧!草地都黄了,我们还以为自己在北非呢!”曾在协和医院担任药剂师的树桂已在布鲁塞尔居住了整整28年。大约是命运的安排,他在到达这里的第一天,就遇见了米沙。如今,树桂在布鲁塞尔一家精神病医院工作,米沙则是欧盟主管南亚事务的官员。
早在1997年,我就在布鲁塞尔与他俩结识,并因爱好与脾性相投成为挚交。树桂厨艺精湛,还喜好电影、戏剧。从小在北京南池子附近长大的他对世界充满热情与好奇,早在少年时就颇为“先锋”:夏天不是去游泳,就是去看公安部禮堂内部电影或者文化宫的露天电影;冬天时,他就在筒子河上溜冰、玩冰车。别忘了那可是物质和精神都相对匮乏的1970年代!1990年代初期,他来到布鲁塞尔一家医院的神经科勤工俭学,使用脑力多于体力,这更能满足他对另一种文化的好奇及深入了解。米沙则安静、幽默,很爱读书,并精通考古学和美术史,几乎就是“一部活着的百科全书”,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荷兰语、法语、德语、汉语、西班牙语,通晓拉丁文、希腊文,以及简单的阿拉伯语和波西语。具有美术史背景的米沙还是不折不扣的当代艺术藏家。米沙曾被欧盟派驻过很多地方。2003~2006年米沙在北京工作,不仅练就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对佛龛、罗汉、陶瓷等中国艺术与文化熟稔于心。后来,米沙也被派驻也门,顺势钻研起当地木雕、地毯、器皿……其爱好、工作和生活几乎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
树桂补充道:“我们都酷爱旅行,一年至少旅行5次,阳光、海滩、美食、异国情调是我们的最爱,希望由此至终。”旅行途中,热衷研究与收藏的米沙当然对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教堂以及文物古迹与遗址特别感兴趣。除了收藏艺术作品,从古董到当代设计,树桂和米沙也不断地淘宝,几乎在每个所到之处都有收获。正因为如此多元的关注与研究,在这个家里,谈论的话题总是很活跃,从东西南北的美食,到当下热门的艺术家及作品,还有饮食健康、药物与精神健康……这种精神上的自由与富足也从这个家的面貌里映射出来。
过去近10年里,他们都住在一个由印刷厂改造的Loft空间内。树桂半开玩笑地告诉我,米沙升职后,他们希望改善一下居住环境,也能更好地展现他多年来的艺术收藏。于是,两人花了足足一年时间找房子。回忆起遇见这个房子的那一刻,米沙说道:“我的眼泪都快要流下来了!”当我第一次去他们的新家做客时,米沙告诉我,这里曾是一位古典弗拉芒画派画家为自己建造的画室,真正的住宅与此画室后面隔了一个中庭,原有一条通道相连,之后被分隔成两座独立的房子。这个画室曾先后住过4位弗拉芒画派中略有名气的画家,其中还有一位画家的名字留在了这里,成为路名。树桂说:“这就是学美术史造成的!一进门就要掉眼泪,一出门就要查三代!”我们都笑得合不拢嘴。“下次来,再让你好好看看我们都收藏了什么!”
于是,就有了我去年夏天的二度造访。树桂不经意地把我领到一个不小的“仓库”,里面有大大小小未拆包装的艺术作品。“米沙的工资尽用于收藏了,反正我也喜欢!”树桂轻描淡写地说道。此时此刻,我对他产生了另一种认知,他不仅是那位诙谐、勤劳的树桂,还是一位藏家的“同谋”。这时,米沙递给我一台iPad,眼中泛着一种深邃、兴奋的光问道:“你认识这位英国艺术家吗?我正在考虑收藏他的雕塑,作品不便宜,但我很喜欢!”不远处正在准备晚餐的树桂补充道:“米沙不收藏很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专收藏很有意思的。”除了具有一种藏家的直觉,米沙也没少做功课,对艺术家的背景及作品脉络都了如指掌。按米沙的介绍与分析,足以让人认知一位艺术家与藏家之间以作品为媒介的通感,并感叹藏家的慧眼。藏家与艺术家在某一点上是共通的,他们都在搜罗生活中的灵感、观念并映照自我存在的价值。
“开饭啦!”树桂招呼着。我们一起坐下享用晚餐。这时,一束夕阳余晖落在了墙上的木板油画上。这是一幅不大的人物侧面肖像画,光映照在这位俊杰男青年略略低垂的眼帘上,在裸露的未涂满油彩的背景木板上,泛着一层淡淡的金色。这时我的思绪被吸远,飘荡在空中。我不禁感叹,正是艺术作品与生活情趣共同构成了这个家的灵魂。当我们聊到家里的室内设计与空间布局时,树桂与米沙会心地笑了。在这个家的规划上,两人由于趣味相投,经常有商有量。家里几乎一切物件都是两人长途跋涉精选而来的,自然也是再熟悉不过的,跟着感觉走,共同完成了整个家的设计、装饰。
家的拍摄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吃完甜点,米沙离开餐桌,一边开始精准地调整每件作品的角度,一边微笑着说道:“我知道你移动过这件作品,虽然你放回了原处,可是它的角度不一样!”我说:“好吧,不在欧盟工作,你还可以去破案!”